護理人員自身安全防護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9 02:44:00

導語:護理人員自身安全防護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人員自身安全防護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分析護士自身面對的風險因素:(1)物理風險因素,包括針刺傷、噪聲、職業病等;(2)藥物傷害因素,包括細胞毒素藥物即抗腫瘤藥物、化學消毒滅菌劑等;(3)工作中的意外感染,包括接觸病人的血液、尿液、體液等引起各種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的傳染;(4)意外暴力傷害,護士因工作較細,如果對病人解釋不到位或引起矛盾,有可能遭遇暴力傷害;(5)心理危害因素,護士無固定的生活規律,經常上夜班,其情緒緊張,會影響其身心健康;(6)護患關系的緊張,很多時候是因為護士工作太忙,對患者的問題解釋不到位而引起;(7)法律意識淡薄,護士在工作中更多的是考慮如何盡快地解決病人的健康的根本問題而忽視潛在法律問題。提出相應的防護措施包括:(1)建立安全意識,做好自身防護;(2)保護和調節護士的心理健康;(3)加強護患信息交流,加強護理記錄管理;(4)定期進行護理風險的教育和普法教育,自覺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用法律規范言行。

【關鍵詞】護理;風險;防護措施

護士為維護和促進健康,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活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自身的風險因素。

1護士自身面對的危險因素

1.1物理性因素(1)針刺傷:針頭是護士親密的“工作伙伴”,但也是對護士傷害最深的銳器。不少護士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意識淡薄,沒有做好防護措施,工作時不帶手套、防護罩等。據估計我國目前有126.63萬名護士,每年要注射操作約50億次。一項調查統計,全國有80%的護士曾受過針刺傷,抽查100名手術室護士針刺傷發生率為96%,其中縫針刺傷95%,刀剪刺傷24%,注射或整理器械等刺傷78%,而健康的醫務人員血液傳播疾病80%~90%是由針刺傷所致。經血液傳播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瘧疾等,這些疾病對健康構成危害是巨大的。(2)噪聲:噪聲嚴重污染的科室有手術室、急診室、供應室等。主要噪聲來源有機器聲、病人的呻吟、物品及儀器移動的聲音等。長期在噪聲下工作易引起疲勞、煩躁、頭痛和聽力下降等[1]。(3)職業病:護理工作比較辛苦,對護士帶來的最典型的物理危害就是腰背痛,最大的影響就是疼痛和運動功能障礙,因為護士除了打針,還有職業所需的搬運患者、為患者翻身等,患者床高固定,必須彎腰為患者進行治療護理,這都會導致腰腿疼痛。在許多國家,該病已被列入職業病的榜首。

1.2化學因素(1)細胞毒素藥物:抗癌藥物既能殺死癌細胞,也能殺死正常細胞。長期受到藥物污染的護士體內會受到影響。Hirst的研究結果顯示,腫瘤科護士的尿液中可以檢測出環磷酰胺,且藥物持續5天以上才消失[2]。(2)消毒滅菌劑:“一走進醫院,就有一股特殊的消毒水味道”,很多人都想不到這句司空見慣的話里隱藏著多少護士所受的職業危害。護士經常接觸的有毒、有害物質如戊二醛、氯制劑、甲醛、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具有一定揮發性和刺激性,尤其是通過吸入或皮膚接觸而產生危害。經常接觸此類化學品會引起眼結膜灼傷、上呼吸道炎癥、喉頭肌水腫和痙攣、化學性氣管炎或肺炎和皮膚損害等。長期接觸還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表現為頭痛、記憶力衰退以及肺的纖維化。

1.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結核桿菌、流感桿菌、流感病毒、瘧疾等。以急診科護士為例,她們在車禍受傷患者、危重患者到來時立即投入搶救,在患者未完全明確診斷前接觸其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時,極易造成自身感染。

1.4心理危害社會地位有限、晉升少、報酬低以及工作量大、無固定生活規律、經常上夜班等狀況,都會影響護士的身心健康。另外,長期面對患者甚至危重患者、意外傷害以及死亡會造成焦慮、緊張、情緒低落,影響護士的精神狀況。很多護士長期處于持續緊張狀態,可能造成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增加、角色紊亂、生物鐘紊亂等。一些護士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內分泌失調和工作疲勞。

1.5護患關系的緊張由于目前我國護理人員短缺,護患比例失調,而護理工作量大,處置比較零散,為了能及時準確完成各項處置,造成護患溝通較少,有時對患者的詢問缺乏耐心或解答時語速過快,顯得急躁而造成誤解,導致發生問題時矛盾易激化,就可能成為引發護患糾紛的導火索。一旦護患矛盾激化,護士還有可能遇到來自患者或家屬的暴力傷害。

1.6護士的法律意識淡薄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護士的法律意識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護理的要求。護士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護理工作中的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存在著法律問題[3]。她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盡快解決影響病人健康的根本問題而忽視潛在法律問題[4]。例如:(1)不執行查對制度、違反操作規程、擅自離崗等行為而出現嚴重后果。(2)護士的侵權行為,如侵犯病人的知情權、隱私權等。(3)護理記錄中潛在的法律問題,如護理記錄不及時,護理記錄單和醫生的記錄存在不相符合的情況,護理記錄單涂改等問題。2防護措施

2.1針刺預防工作中建立安全意識,接觸病人血液時(尤其是接觸艾滋病的醫護人員)必須戴手套。用過的針頭應及時處理,應放入合適的防刺穿的容器內。一旦發生針刺傷,一定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清創、消毒、登記。醫院還要設置利器損傷登記本,被刺傷后要追查病人資料,跟蹤護士的健康狀況。

2.2藥物傷害的預防(1)接觸抗腫瘤藥物的護士應穿戴好手套、防護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及時更換,沖配藥物場所應有抽風和排風設備,盡可能使用層流凈化安全艙或安全柜,并定期檢測其凈化效能,操作中不慎將藥液濺到皮膚或眼睛,應及時使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如果溢到桌面,應用紗布吸附藥液,再用清水沖洗被污染表面。處理患者化療后的尿液、糞便、嘔吐物必須戴手套。(2)化學消毒滅菌劑的防護。甲醛消毒滅菌,必須在無菌箱中進行,消毒后注意開窗通風,去除殘留的甲醛氣體;使用戊二醛消毒時,應將戊二醛存放于有蓋的容器內,且容器內應有良好的通風設備,減少與有害氣體的接觸。接觸戊二醛時應戴橡膠手套,防止濺入眼內或吸入[5]。

2.3保護和調節護士的身心健康(1)建立良好的工作環境。管理者應努力改善護理人員的數量、結構不合理情況,應設法緩解護理人員身心超負荷運轉的狀態,合理有序地安排工作。(2)護理管理者應引導護理人員正確對待壓力,給予關懷和鼓勵,真正做好護理人員的情緒壓力管理。(3)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增強自我保健意識。(4)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保持平和的心境,保持樂觀的心態。

2.4加強護患信息交流及時溝通疏導,增強護理操作的嚴謹性,嚴格查對制度和執行醫囑,嚴格操作規程。在服務過程中,規范語言及行為舉止,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安慰、體諒,對情緒不穩定的患者應盡量穩定其情緒,避免矛盾升級,防止意外發生。加強護理記錄的管理,護士長應對護理文書進行質量監測,護理文書書寫應做到及時、準確、真實、完整并與醫療文書同步。

2.5熟悉法律法規學習有關法律法規,規范護理文書的書寫,自覺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經常性的普法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和繼續教育相結合,使護士對容易造成護理風險的工作環節提高警惕,同時也可以法律法規作為保護自己的武器。

【參考文獻】

1董慰慈,張楨生.護理學基礎.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2,42.

2楊方英,劉麗華,周慧娟.SICU護士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實用護理雜志,2002,18(7):45.

3張優琴,辛亞娟,錢萍萍,等.舉證責任倒置后護士證據意識狀況調查及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201-203.

4許慧,孫曉紅.提高護士自律行為防范護理糾紛.中國護理管理,2004,4(4):46-47.

5陳月枝.護理專業問題研討.香港:華杏出版社,1997,43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