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關懷人文觀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11:37:00
導語:護理關懷人文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概念是對過去感性經驗的理性總結,是重新認識的開端,是科學理論得以建立的基礎。對概念的正確認識與理解是科學思想產生的來源,也是學科發展的行動指南。我國衛生部在《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以及全國護理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加強護士隊伍建設,將人文關懷融入護理工作中,服務于細微之處。營造關心病人、愛護病人、尊重病人、幫助病人的氛圍”。近年來,“將人文關懷融入護理工作中”,在我國護理行業內已基本達成共識。然而,對于護理“人文關懷”這一概念的認識與理解,卻是見智見仁,莫衷一是。有鑒于此,本文運用概念分析法綜述國內外學者對這一概念的認識,為臨床護理及教育工作提供借鑒,也為本土化概念的深入研究提供幫助與參考。
一、概念分析法
本文所用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將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的概念分析論觀點Ⅲ與科學思維分析方法相結合。康德認為抽象的概念只有與現實相關聯,才可能不是空洞的。他提出人的理性認識與客觀事物是通過經驗性的認識聯系起來,可通過認識事物的起源、界限和范圍,來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組成成分。我們借助這一觀點,從回顧護理人文關懷的起源、界限和范圍人手,借助文獻進行概念分析。參考科學思維分析法的定義將概念分析法界定為:把復雜的。概念運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名稱、歷史、結構等)暫時分解為簡單的部分與要素,逐個加以分析,呈現出概念的內涵(本質特征)及外延(組成成分),以精確把握概念的本質和規律的方法。
二、人文關懷理念的內涵
護理人文關懷是一個復合概念,是哲學與護理學的有機結合,是人文關懷理念在護理學科的具體運用。為把握護理人文關懷概念的本質屬性和內在特征,須追溯“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理念的內涵。
人文關懷是一個哲學范疇的概念,一方面源于14—16世紀在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Renais8ance)運動,使人文主義的內涵得以彰顯;另一方面,它的前身是哲學家們一直探討的終極關懷(ultimateconcem)問題。用德國哲學家蒂里希的話來說,終極關懷就是“人類無限地追求那無限,也就是“人自始自終地、無條件地、極其虔誠而熱情地對代表無限、永恒、自由之物地向往和追求”,蒂里希對無限、永恒、自由之物給出了解釋,即哲學界所研究的人生目的與意義和新存在,與神學所研究的宗教和上帝。
中世紀的西方社會,由于人們長期受教會的束縛,對人的自由與平等產生了無限的向往與追求。于是,掀起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humanism)運動,主要倡導人文主義思想,即否定神權,提倡人權;揚棄神性,謳歌人性;反對禁欲,呼喚人情。用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解釋來講:”通常謂之’近代‘的這段歷史時期,人的思想見解和中古時期的思想見解有許多不同,有兩點最重要,即教會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學的威信逐步上升。“也就是說:神的威信衰落,人的威信提升,終極關懷的對象由上帝轉化為人自身。由此可見,只有解放人自身的思想,堅定人自覺的信念,人自主的尊嚴和自我的價值才有實現的可能,人文的特色也才會突顯出來。”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才具有人文關懷[7](humanisticconcem)的本質屬性,也正如梁實秋先生在其主編的《遠東英漢大辭典》里給出的”人文主義“3層含義[8]:①人文學科,古典文化之研究;②人文主義、人本主義;③人性、人情、人道。概括起來,此時人文關懷的本質主要體現在以”人自身的生命價值“為本,其特征是具有人文學科的文化知識、具有”人權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愛“的人文或人道主義思想。
人文關懷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終極關懷的內容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如:現代社會由于科技的迅速發展,人的物質生活得以豐富,工具理性過度膨脹,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人們開始呼喚人性的慈善與崇高,去愛護自然以及那些遭遇不幸的人與動植物,這時終極關懷轉向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以”人與自然、與弱勢人群關系和諧“充滿著人道主義內涵的關懷特征;到了后現代社會,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雖具有了保護自然與動植物的理性意識,但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難以控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仍然存在。
于是哲學存在主義現象學理論開啟了人們的思想,人們開始反思自身存在價值,呼喚人性的自然情感,終極關懷的對象拓展到以”人與人、與社會關系和諧“為本的發展階段,體現出人際間具有超越性內涵的人性關懷。因此,無論神靈、人類社會,還是動植物、自然界,人文關懷的目的就是要體現萬事萬物的相依共生,營造一個充滿關愛的整體,并在相互關系中達到和諧相處,促使人全面完整的發展。
三、護理人文關懷內涵的研究現狀
3.1護理人文關懷的本質特征
現代護理學誕生于西方社會,雖然那時沒有明確研究護理”關懷“(caring)的概念,但與護士、護理和護理職業等相關的英語里主要有3個基本詞匯:nurse,肌rsery,nursing。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3個基本涵義:①從業人員以女性為主,主要承擔照顧兒童的工作(awomanwhotakescareofayoungchild);②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悉心關懷及其專業性和附屬性,必須經過訓練且掌握一定技能的專業人士,特別強調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工作(apersonwhoisskiuedortminedtakesattentivec8l℃sfbfthesickorinfilm,esp.undertllesupenrisionofaphy8ician);③非血緣或法律關系的親密關懷,擔當、接受與分擔父母般撫育與照顧的責任(affording,receiVingorsh耐ngnunureorparentalcaretlloughnotrelatebyb100dorlegalties)。3層含義中始終貫穿著護理學生命關懷的理念與行動(takecare.),并永恒不變、超越時空、超越歷史及超越感性地滲透在護理的專業性、附屬性及以強護弱的”母愛“情懷之中,體現出護理學一開始就是以”關懷弱勢人群的生命健康“為本、承擔著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作用,因此,護理學的本質是護士對弱勢人群的悉心關懷,我們可視為護理一詞最為原始的定義。但這里沒有提及”護士自身的生命價值“。
護理人文關懷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70~80年代西方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后現代時期正式提出來的。受當時哲學存在主義與現象學思想的影響,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內科學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在此影響下,護理學者開始反思自身的專業價值、地位及研究領域等內容,美國護理理論家Madeleinekininger與JeanWatson鑒于她們豐富的人類文化學與精神心理學知識背景和專業價值觀,分別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關懷是護理學的本質“的觀點,并將護理學拓展到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健康“為本的人性關懷的發展階段。Watson在她的第一部著作《護理:關懷的哲學和科學》中首次應用了人文關懷(humanca咖g)這一詞語。她將哲學以“人自身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引入到護理學“關懷弱勢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內涵之中,揭示了護理學人文關懷的精神內核,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包含著對自身生命價值的關懷。
她闡述道:人文關懷是一種主動關懷人的意愿、意識或責任,并在具體行動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和態度“”。她還將護理人文關懷的特征概括為情境性、關系性與專業性3個基本方面。
可見,護理人文關懷的本質屬性就在于以“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理論家kininger貝0以人的文化特征為出發點,提出了跨文化的護理理論,為實現護理人文關懷的終極目標搭建了堅實的系統框架。
3.2護理人文關懷的鑒別特征
護理人文關懷(humancaring)與哲學人文關懷(humanis—ticconcem)是共性與個性,普遍與特殊的關系。護理人文關懷既具有人文關懷的共性,體現出以“整體人的生命價值”
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也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就英文語義來講,主要區別在于“concem”與“caring”兩個詞語的不同意義。
它們雖然都源于對他人的擔憂與責任[,但它們所關懷的對象不同、兩者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不同、關懷者所具備的品質特征也不同。哲學人文關懷是把全人類的生存與福利狀況放在首位,不帶有個人的情感色彩,是志愿地關心處于某種不公正情境下的弱勢群體的高尚行為;而護理人文關懷則將具體人所憂慮之事放在心上,與護理對象之間關系密切且經常接觸,是一種沒有血緣關系卻勝似家人的超越關系,是自愿地關心處于某種弱勢狀態下的個體需要,主動交流并伴隨賦有同情心的專業性行為。
護理人文關懷與普通倫理關懷(ethicalcaring)相比,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是講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懷關系。不同的是普通倫理關懷的關系雙方是一種保持著社會距離的平等關系,而護理人文關懷則是一種超越距離的專業關系,護患之間雖是陌生人,卻由于護理對象的相對弱勢而必須依據職業道德規范建立起具有責任意識的超越性關懷精神。另外,普通倫理關懷可以單獨解決個體所面臨的具體問題,而護理人文關懷則必須從整體人的角度全面思考患者所處某種問題的根源,協調各種關系,如醫患關系、家庭關系等,共同達到個體希望的健康水平。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護士與醫生的關系已不是單純的附屬,而是相互監督共同維護患者整體健康利益的合作者。第三,護理人文關懷又具有自己獨特的專業性,護士必須是經過訓練認識到人文關懷的價值,具備一定的溝通、理解與幫助人的人文關懷知識、技能與修養的專業人士。
護理人文關懷也不同于以往護理內涵中的生命關懷(caring),主要區別在于人(human)的特殊性:指護士能夠用普通人這個比較中性的概念來看待護理對象,既具有超越性的社會特征,又具有生物學的本性特征,尤其是人在生病時更多地表現出人性的弱點,護士應該具有一種職業特質,能夠寬容并耐心地關懷他們,體現出護理職業最具人情昧的內涵;其次,護士能夠用整體人這個社會性的概念來看待護理對象,從多個角度思考患者的處境及影響治療的因素,最終效果要落實到以”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目標上,以及改善、促進與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上。綜上所述,護理人文關懷既具有與哲學人文關懷共同的研究對象,即弱勢群體,又具有與普通倫理相似的特征,即關懷個體需要;既具有護理學起源時護患關系的超越特性、又具有醫護關系的合作特性,同時又必須具有職業本身的專業特征。
四、護理人文關懷外延的研究現狀
自護理理論家Madeleinekininger與Watson提出人文關懷是護理學的本質以來,引起了其他學科人士及護理學者的爭論,也引起了后繼學者的研究興趣,她們從不同的角度與側面探討與完善了護理人文關懷的概念構成,就目前文獻研究所得可歸納為以下5個方面。
4.1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
leininger是第一位研究關懷的護理理論家,在她的跨文化理論中集中體現了對護理對象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視。她在對日常行為的觀察中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在有別于己的群體里生活會反復表現出行為上的差異,而護士卻對影響兒童行為的文化因素缺乏認識與理解,她因而產生憂慮并開始探索關懷與文化的關系。結果得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關懷體驗,需要不同的關懷表達方式;我國學者張衍珍根據臨床經驗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問題的認識有不同的解釋方式[15];學者黃秀娟也從護理病人的感受中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遇到問題時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由此可見,護士關懷患者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患者的文化價值觀與活動方式,才能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對患者和家庭都有益處的關懷表達方式、解釋方式與處理方式,才能協助、支持與幫助其他個人或群體改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以及健康狀況,達到整體人的健康。總之,對文化因素的理解是護士為患者提供人文關懷幫助的基礎,也是護士具備專業素質的基本條件。
4.2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
這一觀點是理論家Watson鑒于自身的價值觀、信仰以及對生命健康與康復(healing)的感悟而提出的核心觀點,是存在主義現象學思想具體運用于護理人文關懷實踐中的體現。她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獨立的尊嚴,都希望自身獨特的價值與潛能被認可。那么,護士作為人文關懷者的目的和責任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通過與患者的互動,幫助人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喪時認識到他的生命存在價值,使其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整體上的和諧,從而提高他的生存質量。實現這一理念,重要的就是護士具有職業道德體驗:正如我國護理專家李小妹所言,“人文關懷是在特定的時間與情境中,人與人之間精神體驗的一種道德法則,進入彼此的內心世界,人格得以升華。”王菊吾也深刻地闡述道“人文關懷是一種以保護與促進人類健康,倡導人類尊嚴為目的道德觀念。”賈啟艾概括出人文關懷的核心是關心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尊嚴與權利;王斌全豫在文章中將人文關懷界定為關心人之為人的精神問題,注重自我與他人的精神發展。然而,擁有這一理念對護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有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更要具有:人道主義-利他的價值觀念或職業道德觀念;能鼓起患者生命的信心與希望;能協助患者恢復健康并獲得自護能力;能促進患者生成“堅信自身生命具有存在價值”的精神力量。可見,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是患者從失望走向希望的力量源泉,也是護士專業素質的核心體現,更是護理人文關懷行動的靈魂所在。
4.3表達護士的關愛情感
加拿大護理理論家RoachS認為人文關懷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類的一種存在模式(C耐ngisthehumanmodeofbeing),是一種自然情感的表達方式。當人遇到某種特定的痛苦境況時,就會自覺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著某種無形的聯結,牽動著內心而主動自覺地關心他人,這種情感超過了關心自己。這一觀點與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言”孺子入井而生惻隱之心“的事例不謀而合,人有天賦的同情弱者的善性。我國護理學者劉玉馥也深有體會地講”護理人文關懷是護士將獲得的知識內化后,自覺給與患者的情感付出;學者馬芳也曾闡述到護理人文關懷的實質是一種充滿愛心的人際互動㈨。由此,人的本性中這種同情情感的表達也是護理人文關懷者必備的素質特征:Roach認為護士應具備5大素質,即同情(comp船sion)、良心(conscience)、責任(com—mitIrIent)、信心(co血dence)與勝任(competence)’圳,勝任中包括專業的知識、能力與經驗;英國護理理論家Brown還特別提出護士要分別具備個人與職業兩種情感素質,并將職業素質進行了具體描述,體現在觀察病情、展示知識、提供信息與實際幫助上;我國學者蘇菊芬總結經驗概括出護士的五心特征:即愛心、關心、耐心、細心與責任心洶]。由此,自然情感的表達是護理人文關懷行動產生的內在動力,是護士體現專業素質的充分且必要條件,另外,Roach強調這種自然情感的本質還是來源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價值觀的尊重。
4.4協調患者的人際關系
這一觀點的代表是美國護理理論家Benner和Wmbel,她們于1982年提出了人際關系應對理論,核心思想體現在幫助患者提高人際應對能力,護患雙方共同努力達到人際協調跚。
關于這一點,也是Watson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她特別強調人是一個相互聯結的整體,每個人都是其中的能量場,只有在人際互動中才能產生能量,當人際關系達到協調一致時,能量才能釋放出來,雙方價值才有實現的可能。
提出”人文關懷必須在特定的時空與情景中產生互動,建立起一種秉持尊重原則的護患關系。“然而,達到這種協調關系需要雙方思想、行為及感情的融洽,尤其是作為人文關懷者的護士必須具備注意、關心與尊重的個性特征;Watson還著重說明護士要具有人際溝通的藝術:對自己及他人要有關懷敏感性;要能建立一種幫助信賴的關系;能促進與接受患者正性與負性情緒的表達;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能為患者營造一個維護、改善與支持其健康的環境。由此可見,人際關系的協調是人文關懷的本質,是護理人文關懷實踐的基礎,是護士體現專業素質的前提條件。
4.5滿足患者的個性需要
美國護理理論家Boykin和Schoenhofer于1993年在她們的人文關懷理論中表述了這一中心思想,她們認為護士在實施關懷行動之前首先要努力了解患者的需要,根據患者所需要的東西給予有目的的真誠幫助,讓每個具有獨特個性的患者在他需要某種幫助的時候恰倒好處地得到應有的支持、鼓勵與肯定。究其原因,每個人對關懷的認識不同、需要不同,不理解他人需要的給予是達不到關懷效果的,有時會給人帶來煩惱洶]。所以,給予一定是他所需要而又缺少的東西,才能達到人文關懷的終極目的。另外,人是一個整體,不能只考慮某一段時間的需要,要了解整體人的經歷與體驗,因此,關懷無時無處不在,所有人都在關懷(allpersonsarecaring)。這就要求護士能在任何時刻都保持與護理對象的互動,尊重他們,主動交流㈣;學者Autllier提到護士要把自己關懷他人的思想展現出來(caringisaboutbeingpresent),如:一起分享彼此的認識、情感、經歷、體驗與時間等;學者FelgenJ啪1進一步說明人文關懷要在互動中實現,如維持患者的生存信念、了解患者的處境、和患者處在一起、幫助患者做事、提供一些信息等等。從上得知,只有滿足個體需要的對稱幫助,護理人文關懷才具有現實意義,護士專業素質才賦有了藝術性,才能得到患者的認同,進而證實護士的職業價值。公務員之家
五、小結
護理人文關懷是一個抽象而復雜的概念,根據概念分析論觀點可分解成各個要素,使概念變得具體化,可被人們認識與感知,進而明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本文分析出護理人文關懷的本質是以”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體現在專業性關懷行為中;其特征表現在醫護關系的合作性、護患關系的超越性、護士關懷的專業性與患者生命的脆弱性等特征;其范圍由5個要素所組成,即理廨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表達護士的關愛情感、協調患者的人際關系、滿足患者的個性需要,5個要素共同構成護理人文關懷的復雜系統,相互依賴,相互作用。
從目前學術界對護理人文關懷概念的研究現狀來看,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主要闡述出上述5種觀點,即概念構成的5個要素。并且西方護理界已經對這5個要素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起相應理論,但是,各個要素之間是什么關系?并沒有一個科學而全面的分析與詮釋。我國護理人文關懷理論研究尚處于空白,大部分概念是引自國外或其他學科,不能體現本土文化的護理特征,且有些概念抽象程度極高,直接引用造成護士群體的不理解、患者關懷的不對稱與社會反應的不認同,有礙于護理人文關懷行動的健康實施。本文主要從護理與人文關懷的起源、界限與范圍人手,認識其本質特征與組成成分,希望所得結論能為我國護理人文關懷概念的本土化建構提供一絲線索。但,如何認識與理解目前我國社會背景下適合護士群體文化需要的人文關懷概念還有待于探索,以促進我國護理學科本質的回歸,促進護理專業地位的建立與穩固,促進我國護理事業發展的國際化進程。
- 上一篇:美國貿易模式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論文
- 下一篇:中國和美國護理教育評價的區別論文
精品范文
10護理護患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