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腹腔耐藥菌感染的護理管理
時間:2022-02-18 10:08:03
導語:患者腹腔耐藥菌感染的護理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總結腹部手術后患者腹腔耐藥菌感染的護理管理經驗,預防院內交叉感染。方法回顧性分析某醫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腹部手術后患者腹腔獲得耐藥菌感染臨床資料。結果29例腹腔感染患者中共檢出耐藥菌74株,排前3位為大腸埃希菌48.65%、肺炎克雷伯菌16.2%、銅綠假單胞菌13.5%;混合性感染17例、單一感染12例。本組病例中,治愈26人,治愈率達89.66%,死亡2例,放棄治療1例。結論:做好患者隔離管理,加強醫護人員感控培訓和監督,嚴格執行環境衛生消毒,合理和正確使用抗菌素是預防控制患者院內感染有效措施。
關鍵詞:腹部手術;腹腔感染;耐藥菌;醫院感染;護理管理
腹腔感染是指病原菌入侵宿主腹腔且造成明顯損害的感染性疾病,嚴重腹腔感染容易繼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預后較差,臨床病死率>50%〔1〕。從醫院管理角度看,腹部手術后腹腔感染是醫院獲得性感染,不同程度影響了醫院的管理質量,護理管理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護理管理有利于控制院內交叉感染與爆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8月-2013年10月行腹部手術后出現腹腔感染患者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55.90歲。
1.2調查方法
當患者出現全身感染癥狀,如發熱,白細胞>12×109/L等,或腹腔引流液引出渾濁、絮狀物樣液體時立即送檢作細菌培養。腹腔感染醫院診斷標準〔2〕:①術后出現發熱、腹痛、腹脹,明顯腹膜炎體征。②腹腔引流液或穿刺液細菌學培養陽性。③影像學檢查或再次手術證實腹腔感染病變的存在,如化膿性滲出、局部膿腫、組織壞死等。
2結果
2.1腹腔感染與術式
29例患者送檢腹腔引流液細菌培養陽性,其中混合性感染17例,單一細菌感染12例。胃腸道術后合并感染12例,肝膽術后合并腹腔感染10例,Whipple術后合并腹腔感染5例,腹腔血腫清除術后并發腹腔感染2例。
2.2腹腔感染耐藥菌比例
從29例腹腔感染患者送檢標本中共檢出耐藥菌74株,排前3位均為革蘭陰性桿菌,分別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檢出耐藥菌分布詳見表1。2.3治愈率本組病例中,26例治愈,治愈率為89.66%。死亡2例,均為高齡74歲,并發膿毒血癥,感染性休克,1例因并病情危重,家屬放棄治療,自動出院。
3討論
3.1感染患者管理
本組病例中,手術難度大,時間長,術中出血多,重復手術,術后留置多條管道和廣泛應用抗菌藥物等因素是導致腹腔感染的的主要原因,高齡伴復雜的基礎病是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加強腹部感染患者的護理管理十分重要。3.1.1對腹腔感染耐藥菌患者應實施隔離,盡可能實行單間隔離或同類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與開放性傷口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患者同一室間;在患者床頭卡、一覽表和病歷上安設“黃色隔離標志”,盡可能減少患者轉運和控制家屬探視人數。3.1.2增強患者治病信心,積極配合治療,由于患者術后并發腹腔感染導致康復延緩,住院時間延長,經濟費用增加,難免會引起負性情緒。護理上盡可能安排專職護士護理,耐心解釋耐藥菌感染成因,在治療和預期時間,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抵御疾患。3.1.3指導患者保持腹部引流管通暢,避免引流管受壓,扭曲,預防非計劃性拔管。3.1.4胃腸功能恢復患者鼓勵其進食高蛋白、高能量、容易消化的食物,補充營養,提高機體抗感染和修復能力。
3.2醫務人員管理
3.2.1病區護長接到患者感染耐藥菌時應通報科室醫護人員,并進行有關耐藥菌感染預防控制措施知識培訓,強化每個醫護人員引起重視,有效實施預防控制措施,保障醫療安全。3.2.2醫護人員在執行中心靜脈導管置管、氣管插管、留置尿管等有創操作和腹腔沖洗治療、引流液培養等操作應自覺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避免污染造成患者受感染。3.2.3合理安排查房和治療的先后順序,將腹腔感染耐藥菌患者留在最后進行。3.2.4醫護人員的手接觸是腹腔感染患者外源性感染的主要傳播媒介〔3〕,洗手可切斷傳播途徑,降低院內交叉感染,病房及治療車應配備含乙醇手快速消毒液。3.2.5醫務人員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實施接觸性隔離措施,接觸患者感染或定植的傷口、黏膜、血液、體液引流液、分泌液時應當戴手套,穿隔離衣。
3.3病房環境衛生管理
3.3.1對清潔員進行病房環境物品清潔消毒工作規范和流程的培訓,并指導做好個人防護。3.3.2患者使用的醫療診療用具應設為專用,如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等,使用后消毒備用。3.3.3病房應遵循濕式由潔到污清掃原則,清潔用具專用,使用位置標示清楚,每次使用后先清洗后用有效氯進行浸泡消毒,再用清水洗干凈晾干備用。病人單位如床頭柜、床欄、呼叫鈴、門把等應每天消毒擦拭,病房每天清潔通風兩次。3.3.4地面被患者血液或排泄物污染時不能用拖把直接清理,應采用消毒液覆蓋消毒方法,即用蘸有消毒液的織物類和吸水性強紙類覆蓋污染物,30min后將污染物清理,再用清水清潔地面。3.3.5接觸過病人的垃圾視為感染性醫療垃圾,必須用標示“耐藥菌感染”黃色垃圾袋密封運送集中處理。3.3.6患者出院后病房所有設施及患者接觸過物品立即進行終末消毒。
3.4合理應用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使用不當和濫用會導致患者體內菌群失調,降低致病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從而造成耐藥菌大量繁殖,增加患者感染機會和醫院感染。3.4.1要求臨床醫生落實《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通知》的要求。3.4.2臨床應根據腹腔引流液藥敏實驗結果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減少或延緩多重耐藥產生。護理人員應掌握常用抗菌藥物的藥理知識,根據藥物半衰期決定給藥時間,了解配伍禁忌,過敏試驗,觀察藥物作用和不良反應,及時向醫生提供用藥或更換藥物依據。3.4.3醫院藥學部應嚴格監控臨床用藥,及時向臨床反饋用藥信息。
當前,醫院感染控制已提升到醫院管理的重要議程,也是等級醫院評審的指標之一,同時也是臨床護理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貫穿于整個護理管理程序之中,做好護理管理對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確保醫療護理安全具有其重要價值。
作者:黃麗葵 邱琦文 古素娥 單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參考文獻
〔1〕陳榮,陳昱昊,楊繼勇,等.醫院與社區獲得性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2):5585-5587.
〔2〕吳在德.外科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5.
〔3〕甘露,鄒英,吳昊,等.肝膽外科術后患者感染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臨床因素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24):3277-3278.
- 上一篇:企業會計核算規范化管理分析
- 下一篇:企業會計電算化下內部控制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