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縫隙護理管理臨床效果研究

時間:2022-07-10 09:41:28

導語:無縫隙護理管理臨床效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縫隙護理管理臨床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在對急診患者的轉運交接過程中采用無縫隙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在我院急診患者的轉運與交接過程中,通過采用無縫隙護理管理,將轉運的具體流程不斷完善,并且規范交接的具體內容,從而提高患者轉運交接的總體質量,對實施無縫護理管理前后的轉運交接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分析比較。結果實施了無縫隙護理管理之后,急危重癥患者的轉運交接情況以及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互評均有所提升,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急危重癥患者的轉運與交接的總體質量,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程度,對于急診科室的發展有著推動性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急診患者;轉運交接;無縫隙護理管理;臨床效果

研究無縫隙管理這一理念,起初起于沒過醫療中心,是將先進的管理理念作為指導思想,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結合創新的機制,最終行成具有咨詢、決策、反饋與監督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管理系統,既綜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還在很多發達國家的醫療組織機構當中得到了良好的運用。我院將無縫隙管理這一理念應用于急診科室,在對急診患者進行轉運與交接的過程中,不斷規范流程,提高轉運的質量,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1無縫隙護理管理的方法

1.1加強對于護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綜合能力

在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前,需要對急診患者進行全面的培訓,使其對于轉接與轉運的全部流程有一個較為準確的理解,從而學會如何使用急危重癥患者的轉運與交接單。模擬搶救的每一個環節,在急診科室建立模擬的案例,包括患者的具體情況、醫囑以及搶救過程中需要配合的內容等等。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加強護理人員的應變能力,從而達到可以有條不紊地配合醫生進行搶救,并且熟練運用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實習演練結束后,對病情以及整體救治過程加以討論,不斷完善,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并處理,通過系統且全面的分析,找出發生失誤的根本原因,對管理流程不斷進行改造。

1.2完善轉運的流程

在患者入院轉運前,應當做好風險的評估,對于可行性進行充分的評估,包括患者目前的病情、生命體征、呼吸道的情況、用藥情況以及在轉運途中可能發生的情況等;在做好評估之后,準備轉運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儀器設備,包括監測儀、呼吸氣囊以及便攜式的氧氣瓶等,轉運過程中至少有一名醫生與一名護理人員護送,并且醫護人員的工作經驗都應在5年以上,具有精準的判斷能力,可以獨立思考并且具有較強的應急處理能力等。

1.3對交接內容不斷規范

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交接的內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病情、時長、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用藥、急診處理等,并且對患者的物品加以核對。轉移到重癥監護室或是其他科室之后,需要由急診護士填寫送達時間,并且與相應科室護理人員做好交接,一同做好監護儀、呼吸機與氧氣的連接,對患者靜脈通道進行交接,對檢查結果以及用藥等情況進行交接。記錄單一式兩份,原件則由急診科室予以保留存檔。

2討論

目前,我國急危重癥患者在進行救治與護理的整體過程中,面臨著兩大趨勢:一方面,急危重癥患者數量的日益增加,各大醫院都在著手于以急診為依托的重癥患者進行搶救的綠色通道。另一方面,則是要求對急危重癥患者予以早期的救治,并且對醫療與護理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實施無縫隙護理,可以盡可能地保證急危重癥患者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最為有效的救治。除此之外,急診患者入院后進行轉運與交接也是決定其搶救能否成功的關鍵環節,因此,進行正確的評估并且采用恰當的治療與護理手段,加以無縫隙護理管理,可以更進一步完善患者轉運的流程,從而極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作者:任秀麗 劉 偉 李春紅 姜楠 單位:吉林大學第二醫院

參考文獻

[1]董建蘭,居偉.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無縫隙護理管理實施的有效性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4(36).

[2]許少輝,劉玉英,曾艷.轉運交接單在急診危重患者安全轉運中的效果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12(16).

[3]吳丹紅.急診危重患者的交接管理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06).

[4]姜美華,童潔.程序化管理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