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質控護理模式在重癥監護室的運用

時間:2022-02-21 10:15:35

導語:實時質控護理模式在重癥監護室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時質控護理模式在重癥監護室的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實時質控護理模式重癥監護室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8-06至2019-06重癥監護室中危重癥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管理模式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實時質控護理模式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護理質量中的各項操作得分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時質控護理模式可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意識,能實時監控危重癥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時干預潛在風險,降低危重癥患者臨床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提升護理質量,更貼合重癥監護室的護理需求,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實時質控護理模式;重癥監護室;應用價值

重癥監護室是對危重癥患者實施治療及監護工作,對其健康及生命提供保障的臨床重要場所之一[1],危重癥患者具有病情危急、死亡率高等特點,對護理質量水平要求極高。因此采用有效護理管理干預,控制患者病情發展,提高護理質量,對提高其生命保障至關重要[2]。實時質控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護理管理模式,對現有護理內容及流程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強化處理,進而達到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的目的[3]。本文通過探討實時質控護理模式在重癥監護室中的應用價值,為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和保障患者安全提供數據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8-06至2019-06重癥監護室收治的100例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68.34±19.62)歲,其中腦血管疾病11例,心血管疾病12例,惡性腫瘤9例,呼吸系統疾病12例,其他疾病6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66.72±17.28)歲,其中腦血管疾病10例,心血管疾病13例,惡性腫瘤12例,呼吸系統疾病10例,其他疾病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1.2方法。1.2.1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管理模式,護理人員掌握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病情進行日常常規護理和專科護理,建立生命體征監測工作,及時了解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由護士長或主管護師對護理工作進行不定時督查,及時發現問題和錯誤并指導改正。1.2.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采取實時質控護理,具體操作如下:(1)建立完整的重癥監護室實時質控管理體系,營造良好舒適的病房環境,從對患者的整個護理過程開展質量管理監控,提高整體護理質量。成立實時質控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小組成員包括主管護師和高級護師等,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培訓和教育,全面評估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技能和執行情況,要求護理人員充分掌握各項急救措施和護理流程,包括對患者病情觀察、基礎護理、專科護理、護理并發癥、健康教育、護理記錄、急救物品等方面。(2)護理小組和護理人員對患者實行實時質控護理管理,實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調查護理過程中發生的不良事件,并及時收取患者及家屬的反饋意見,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并改進,每月召開會議對現有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1.3觀察指標。(1)實時質控護理小組依據《危重患者護理質量管理措施》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進行評分,內容包括護理和健康知識的掌握、護理記錄、病情變化、基礎護理、專科護理等,各項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則護理質量越高。(2)通過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操作技能的熟識程度、健康知識講授情況、著裝儀態、服務態度等15個項目,各項分為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3個級別,至少在12項達到滿意或非常滿意則定義為滿意,低于12項則定義為不滿意。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頻數與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Pearson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比較。觀察組在知識掌握、護理記錄、病情變化、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各項操作中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66%,高于對照組(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89,P=0.027)。

3討論

因此,如何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改善危重癥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5]。近年來,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實時質控護理模式可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有效改善危重癥患者的預后,在重癥監護室中的應用有重要意義[6]。實時質控護理注重護理質量,對質控組成員、護理人員及患者進行質量監控,將各個護理工作步驟緊密銜接,護理內容更全面細致,并且能夠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護理風險,更符合重癥監護室護理工作的需求[7]。實時質控護理模式中,通過建立規范系統的護理管理體系,制定科學的護理監控指標,提高護理人員的執行力[8],同時對危重癥患者的整個護理過程進行高質量的護理干預,可有效地對護理過程中潛在風險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提高護理人員的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服務意識,在提高護理質量的同時,還得到患者和家屬的高度認可,進一步提升護理滿意度[9]。王小寧[10]的研究中,對危重癥患者采用實時質控護理干預后,護理質量及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表明實時質控護理模式可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提高操作技能,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唐玲梅等[11]的研究中,危重癥患者實行實時質控護理管理后,可有效減少腹瀉、便秘等危重癥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保障患者安全,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實施實時質控護理模式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質量,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與既往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實時質控護理模式可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意識,能實時監控危重癥患者的生命體征,及時干預潛在風險,減少危重癥患者臨床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提升護理質量,更貼合重癥監護室的護理需求,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作者:孫倩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