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攣縮癥術后鍛煉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02 10:18:00

導語:臀肌攣縮癥術后鍛煉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臀肌攣縮癥術后鍛煉探討論文

【摘要】臀肌攣縮癥又稱注射性臀肌攣縮癥,患兒出現并膝下蹲困難、逐漸加重,手術行臀肌松解加術后有計劃地進行功能鍛煉會收到滿意的效果。本組對26例患兒進行3~6年隨訪效果滿意,其中優18例,良8例。術后很好的功能鍛煉,對于鞏固手術效果、預防復發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臀肌攣縮;功能鍛煉;護理

臀肌攣縮癥又稱注射性臀肌攣縮癥,可由臀部局部反復多次的肌肉注射引起,也與外傷、遺傳、瘢痕體質等有一定的關系。臀肌攣縮癥的患者除出現臀部筋膜攣縮外,嚴重者還會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不同程度的萎縮,患者表現并膝下蹲困難,使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在全民有較好的社會保障和規范的醫療操作管理的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很少發生。近年我國報告的病歷數量逐漸增多,重病例也有上升趨勢,應引起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手術是治療該病的唯一手段,但手術后如忽略進行功能鍛煉,不僅會影響手術的效果,而且會使攣縮復發。因此,術后及時、堅持進行功能鍛煉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科從1997~2001年共收治該病患者(據不完全統計)26例,手術松解術后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均收到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26例,男18例,女8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20歲,平均10.76歲;單側16例,雙側10例。26例患者均來自農村或小城鎮,且都有臀肌注射史,其家屬普遍缺乏用藥及用藥途徑利弊的知識,患者均表現為跛行,雙下肢交腿、并腿、并膝下蹲困難。

1.2手術方法麻醉或腰麻,取側臥位雙側消毒鋪單,先做攣縮嚴重一側沿粗隆頂端向上縱形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切口長約4~8cm用鈍性剝離器向兩側分離皮下組織,左右寬度2~3cm即可顯露闊筋膜,并將闊筋膜“Z”字形切開,將患肢極度內收內旋屈曲,觸及并分離臀中肌、臀小肌內的條狀攣縮帶、橫行切斷,讓攣縮帶自然回縮2~3cm,并常規切開臀中肌,臀小肌,即刻檢查患者內旋、內收、屈曲、伸直等功能,無運動受限和彈響,沖洗切口放置引流管、負壓引流。對側同上并將雙下肢固定于并攏屈曲位。

2術后護理

2.1術后體位的擺放術后立即用毛巾或約束帶置雙下肢于并膝位,并在膝下墊一軟枕,使下肢呈屈膝15°~30°左右,有引流管的術后觀察引流量性質,24h后拔管。

2.2心理護理臀肌攣縮癥多為兒童,在術后功能鍛煉前,應向患兒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講清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及不注意功能鍛煉的危害性,鼓勵患兒克服開始鍛煉時傷口的疼痛,并告知疼痛會隨著鍛煉逐漸減輕,取得患兒及家屬的積極配合。

2.3功能鍛煉術后第三天在護士的指導下開始被動功能鍛煉。

2.3.1被動雙膝交叉練習患者平臥,護士幫助將其一側腿交叉搭在另一側腿上,膝部為交叉點,左右交替,反復進行。此方法可以避免臀部肌肉粘連。每天應不少于20~50次。

2.3.2被動雙膝屈膝練習患者平臥,護士幫助將其雙腿并攏屈膝,然后指導患者雙手抱膝,盡量使大腿貼近胸部,持續數秒后放平雙腿,反復進行。此方法練習目的也是防止臀部肌肉粘連。每天不少于20次。

2.3.3被動下蹲練習患者下床,雙手握住床尾,并膝下蹲,護士站在后面頂住其后背,囑患者盡量不要彎腰,腳跟不要離地,持續1~2min后站起,每次練習反復進行,次數可根據病情循序漸進。每天應保持在30~50次,1周后進行主動下蹲練習。

2.3.4一字步練習護士面對患兒,牽其雙手,囑患兒走一字步,糾正患兒異常步態。

2.3.5被動鍛煉及出院指導1~2周后改為主動的鍛煉,囑患兒按照被動鍛煉的方法自主進行。出院后,囑患兒堅持照此方法堅持鍛煉,直至下蹲自如為止。

2.4結果本組患者出院后經隨訪3~6年,功能恢復達到滿意效果,其中優18例,良好8例。

3討論

臀肌攣縮癥的有關病因病理變化以及臨床分型和手術治療,經有關專家研究已經基本明了[1,2]。臀部肌肉注射是導致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反復注射,針頭的機械損傷和化學藥物的刺激引起局部的出血、水腫和肌纖維炎,最終形成臀肌的纖維化和瘢痕攣縮。注射藥物的種類劑量對組織的刺激程度和化學損傷程度,有較大差別,其中鉀鹽青霉素用苯甲醇稀釋可減輕肌肉注射時的疼痛(苯甲醇有局麻和防腐作用),但對肌組織的刺激和化學性損傷更嚴重[3]。4歲前的幼兒臀肌發育差,肌肉纖細,吸收功能及抗刺激能力差,反復多次的肌肉注射無論是機械刺激還是化學刺激均可引起局部肌細胞的損傷或出血,低滲或高濃度的藥物,導致局部體液環境的改變或藥物的毒副作用,使肌細胞變性壞死,形成纖維化、瘢痕化,失去彈性。

臀肌攣縮癥病程愈長,病情愈重;患者年齡越大,繼發的形態改變和骨關節畸形就愈重。本組年齡最大的1例20歲,雙側臀肌攣縮,則繼發骨盆傾斜、脊柱側凸、被動屈髖功能喪失,患者彎腰或企圖下蹲時必然以脊柱的屈曲代償屈髖功能,久而久之胸腰椎形成結構性圓背畸形。

臀肌攣縮早期不被人們所重視,特別是農村患者,到后期出現嚴重的下蹲困難或屈髖困難時才就醫。臀肌攣縮癥8~10歲前行臀肌松解術,術后配合很好的被動功能鍛煉和主動的功能鍛煉,會得到滿意效果,忽視術后功能鍛煉則會導致攣縮復發,應引起醫務人員及家屬的重視。

【參考文獻】

1秦泗河.2000“蛙形腿”的探討與思考.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2,10:14.

2沈品泉,汪啟.臀肌攣縮診治進展.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9,6(3):229.

3秦泗河,彭愛民.重度臀肌攣縮癥繼發骨與關節畸形.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3,11(15):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