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損傷護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9 05:09:00
導語:頸椎損傷護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總結頸椎損傷患者的護理方法。方法:總結35例頸椎損傷患者的護理過程。結果:25例合并脊髓損傷中按Frankel分級恢復一個級別者12例,兩個級別5例,三個級別1例,無變化4例,死亡3例。結論:頸椎損傷的急救護理至關重要,方法得當可減少二次損傷。呼吸道的護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治療的成敗。傷后的功能訓練和康復治療對患者的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頸椎損傷護理顱骨牽引
頸椎損傷病變部位高,致殘率、病死率高,我科自2000年6月至2005年11月共收治35例,占同期脊柱損傷的23.5%,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齡9歲~68歲,其中頸椎骨折8例,脫位10例,骨折合并脊髓損傷25例。病變部位:寰樞椎5例,頸3、47例,頸5、612例,頸711例。
2治療及預后
牽引治療18例,經口齒狀突切除后路植骨2例,齒狀突螺釘固定2例,前方入路椎體次全切除植骨9例,椎板減壓4例。25例合并脊髓損傷中按Frankel分級,恢復一個級別者12例,兩個級別5例,三個級別1例,無變化4例,死亡3例。
3護理
頸椎損傷病情重,發生率高,據報道我國每年每百萬人口中有6.7人頸椎損傷,癱瘓率高達50%[1]。作好這些患者的護理工作,無論對家庭和社會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護理中我們體會到下列幾點非常重要。
3.1搬運中的注意事項
頸椎損傷中即便脊髓未損傷,但因搬運不當亦可造成患者癱瘓,因此在急救、搬運過程和給患者翻身時一定要牽引頭部,保持頭與軀體成為軸位,避免頸椎伸屈或扭轉[2,3],否則極易加重脊髓損傷。
3.2呼吸的觀察與護理
3.2.1呼吸肌麻痹
頸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的患者易引起膈肌麻痹、呼吸肌無力,特別是寰樞椎脫位骨折更易壓迫延髓,導致中樞性呼吸衰竭。應嚴密觀察這類患者的呼吸,備好氧氣、吸引器及各種急救藥品。若出現呼吸困難立即行氣管切開,對呼吸突然停止者行呼吸機輔助呼吸。做好患者的解釋工作,減輕他們的恐懼心理,使之配合好治療工作。
3.2.2手術后的護理
對于前路手術后的患者,切口出血壓迫氣管、喉頭水腫及脊髓水腫,都威脅著患者的呼吸功能,患者每時每刻可能發生呼吸停止,因此,要定時觀察切口引流物的量和顏色,定時霧化吸入。如果喉頭水腫,應在霧化吸入中加入一定量的地塞米松;出血者立即拆除切口縫線,放出血液。術后床旁常規備氣管切開包、呼吸機,以防不測。
3.3吞咽困難的護理
術后立即發生,可能是術中損傷喉返神經或喉頭水腫,在嚴密觀察的同時,立即向主管醫生匯報,查明原因。對于喉頭水腫者,加強霧化吸入;喉返神經損傷者,配合醫生做進一步處理。但在患者恢復前避免臥位飲食的同時,減慢飲食速度,吃飯喝水時不要說話,嚴重者鼻飼飲食。術后1個月發生者,常為植骨塊脫落所致,此時及時通知醫生,手術治療。
3.4顱骨牽引護理
對于行顱骨牽引的患者,首先應做好解釋工作,說明牽引的目的和注意事項,使患者作好心理準備,以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每日牽引處滴75%酒精2次,每周換藥一次。
3.5高熱的護理
頸椎損傷因植物神經系統紊亂,導致體溫調節功能減退,常會出現高熱。此種高熱與感染性高熱不同,應以物理降溫為主,采用冰帽、酒精擦浴,并囑患者多飲水。其次可遵醫囑應用激素,但應嚴密觀察,以防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4]。
3.6尿道管理及排便護理
排便及尿道管理是重要的一環,傷后3d即可夾閉尿管,定時或覺得腹脹時開放尿管,若患者出現陰莖勃起;尿液從尿管周圍溢出;或尿管注入200ml冷生理鹽水,10min由尿管流出者表明膀胱功能可能恢復[1],可拔除尿管。訓練排便時每天在餐后進行一次,目的是利用胃-結腸反射作用促其排便,訓練同時按摩下腹部,刺激肛門區誘發排便,食用富含纖維食物。對上述無效者試用緩瀉劑或潤滑劑。
3.7褥瘡的預防
截癱患者皮膚失去知覺,加之長期臥床,骨突出部位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極易造成褥瘡[5]。所以應用氣墊床,每2h翻身一次,按摩骨突部位并涂滑石粉,保持床鋪平整柔軟,翻身時要注意軀體與頭頸成一軸線,同時他人應牽引頭部并保持一定的牽引力,防止牽引突然松脫發生意外。
3.8康復護理
3.8.1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強直
防止關節長期不活動而強直,失去正常功能。做肢體被動運動,可保持關節韌帶活動度,減慢肌肉萎縮,防止肌腱韌帶退化和關節強直。各關節各方向被動活動時,幅度應從小到大,髖關節伸展及內旋,膝關節屈伸,踝關節內外旋等運動,同時按摩腳趾末梢小關節到大關節,以促進血液循環。
3.8.2肢體運動鍛煉
對不全癱瘓的患者在傷后或術后2周即可行徒手體操訓練,繼而試用啞鈴、拉力器增強臂力。下肢訓練是利用床上吊環平衡牽引,充分使膝、踝等關節活動。傷后3個月進行軀干上部的平衡訓練,依靠背部支具先傾斜30°,再逐漸坐直。然后進行離床訓練,最后借助工具站立、使用輪椅或行走[6]。
4體會
頸椎損傷的康復治療應堅持下列原則:給予良好的心理護理,幫助他們認識所存在的功能障礙是客觀事實,正確對待傷殘,對生活前途充滿信心,使他們有良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保持或改善損傷后的殘疾功能,促進軀體和肢體功能平穩及運動協調能力;預防褥瘡、泌尿系和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早期主動或被動關節功能鍛煉;醫療體系的訓練應堅持,從被動到主動,由簡單到復雜,從弱到強,由床上到床下,從靜止到運動的原則。
【參考文獻】
[1]李加順,賈連順.當代頸椎外科學[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2126.
[2]耿傳霞.頸椎損傷的護理體會[J].貴州醫藥,1995,19(1):26.
[3]劉瞧玉,陳賓.頸椎損傷及其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1999,18(1):29.
[4]張天花,徐軍.頸椎損傷患者體溫異常的觀察與護理[J].山西醫學雜志,1995,9(6):262263.
[5]李憲齡,胡靖.褥瘡的護理體會[J].西安醫藥,1997,9(3):120122.
[6]胥少丁.脊髓損傷(基礎與臨床)[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687689
- 上一篇:重型顱腦外傷護理研究論文
- 下一篇:外傷性前房出血護理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