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的課堂教學語言探索

時間:2022-03-26 11:34:00

導語:護理學的課堂教學語言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學的課堂教學語言探索

人際交往中,表情、動作、空間等非言語的社交手段,統稱為體態語言[1]。它與口頭語言、書面語言一起成為課堂教學中師生進行人際交往、人際溝通的信息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恰當而有效地運用體態語言,對引起學生的注意、增進師生感情、確保信息傳輸、提高教學質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將大有裨益。

1體態語言運用的目的及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列斯總結了人接收信息的效果公式:“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音調+55%面部表情”[2]。從公式中我們可以充分地看出,體態語言對于人接收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體態語言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進行人際交往、人際溝通的信息媒體之一,對教學而言意義重大。課堂上單一的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容易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另外,目前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基礎較差,缺乏上進心和自信心,有些學生并非自己自愿選擇護理專業,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筆者認為在護理學基礎課堂教學中,恰當而有效地運用體態語言,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樹立信心,突出教學重點,對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效果以及對護理專業的認識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十分有益。因此,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掌握和運用體態語言的技巧與策略極為必要。

2體態語言的運用

無聲電影時代,卓別林用夸張的表情和動作,讓觀眾哈哈大笑或是潸然淚下。體態語言是攜帶信息的,它能將人們的情緒、態度和個性的信息傳遞出來[3]。社會心理學認為,“幾乎一切非言語的聲音和動作都可以用作溝通的手段。[4]”美國心理學家羅伯•布魯克西斯曾說過:“體態語言對于教師幫助學生保持長時間注意,以便于完成任務而言,不失為一種強有力的措施。”護理學基礎作為護理專業的基礎課程和主要課程之一,所包括的護理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是所有護生學習臨床護理課程和日后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基本理論的學習,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加強職業素質的培養,使其具備一名合格護生的素質,為畢業后能夠勝任臨床一線工作打下基礎。聯系到課堂實際,筆者嘗試運用表情、手勢、眼神等體態語言與學生進行溝通。

2.1表情技巧

表情指的是人的面部表情,它能最迅速、最靈敏、最充分地反映出人類的各種感情,如喜愛、高興、微笑、憤怒、贊揚、同意、不同意、懷疑、失望等。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不能給自己的臉部以必要的表情或者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老師[5]。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表情的變化,對學生學習情緒的影響很大,如果表情能使教師和學生心靈相通,那么就可以密切師生感情,增進相互了解,使學生產生信任感、安全感。[6]情感是打開學生智力渠道閥門的鑰匙,這一點已經被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所證明。護理專業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將從事臨床護理工作,護理工作的對象是人,人具有生物和社會雙重屬性,既要關注護理對象的身體健康,又要關注其心理健康。護理工作的特點要求護士始終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并且以良好的心境影響病人,體現在護士積極樂觀的態度,對病人充滿愛心、耐心、同情心、責任心。基于以上原因,每次在走進教室的時候總是面帶微笑,學生會從老師的微笑里感受到愛護、關心、理解和友誼,這樣也激發了學生相應的情感,也就會愛老師,愛上老師的課,欣然接受老師的指導,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前的這一舉動不僅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創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信任感、安全感,并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心態。

在講到病人入院時,安排學生課后預習,自行安排角色扮演,“護士”微笑面對“病人”,態度和藹,有條不紊地指導和講解,充分體現了護士的耐心、愛心、責任心。在如講到尸體護理時,課上用認真嚴肅的表情,一絲不茍的操作態度,表示對死者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體現人道主義精神和崇高的職業道德,使其體會作為一名白衣天使的神圣與光榮。在課堂中紀律松散、學生過于活躍時,常以嚴肅的表情或輕輕皺起眉頭停頓三秒鐘示意學生保持安靜,有利于維持課堂紀律,獲得較好的效果。

2.2手勢技巧

曾提出,以手勢助說話。手勢具有鮮明形象,醒目清晰的特點。護理學基礎基本操作較多,經常運用手勢來演示試驗,配合教師講解教材內容,例如講到消毒皮膚時,用棉簽蘸取無菌溶液,保持棉簽頭端向下,不倒置,以穿刺點為中心呈螺旋式消毒,同時棉簽要進行自轉,已消毒的區域不能重新消毒并且不能留有空隙。單純的口頭語言繁瑣、學生不明白,用手勢配合言語行為,起到補充說明、化繁為簡、一目了然的作用,學生很快能掌握此項內容。再如講到測量血壓時,以往平時生活中接受的信息是聽診器的聽膜塞到袖帶里,而正規的操作是不能塞進袖帶里的,示范時有意識地暫停和保持這一姿勢,猶如電影中的“定格”,可以使學生獲得強烈的印象。在學生練習時,和以往的單純口頭強調對比,不清楚這一點的同學明顯減少。各種注射技術是護士的基本技能之一,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學生互為病人進行操作,大多數學生緊張、害怕,不敢操作,筆者經常運用手勢的技巧鼓勵學生,在學生操作不熟練時握拳表示她一定能夠做的更好,或輕拍背部表示鼓勵或同情;當學生操作好時豎起大拇指表示夸獎,拍手鼓掌以示表揚。通過這些手勢的運用,明顯覺察到同學們在獨立操作或面對監考老師時不再特別緊張、害怕,有勇氣有信心去完成各項操作,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提高。

2.3眼神技巧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目光可流露出內心的情感,表達對學生的喜愛和友好程度。和藹的目光既是對學生的鼓勵,又是對其無言的贊許。筆者常主動把目光投向學生,不消極游離,為了調動每一位學生主動參予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將目光公正平等地分配給全班所有學生,讓他們每一個人都能有一種被認同和被重視感覺,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友好的表達氛圍。當講解問題或傳授知識時,需要用圖畫、幻燈、投影、實物、手勢作輔助,常選擇注視學生,這樣就會覺得你時刻在關注她、重視她,不便“走神”,也可用一支筆或教鞭指著圖畫或實物,同時念出所指的部分,并注意把筆或教鞭移到彼此目光的直線上,這樣學生也會聚精會神地接受你傳遞的信息。目光固定在某一學生身上每次表達的時間不超過5秒,否則,長時間凝視對方,會讓對方感到緊張、難堪[7],這樣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課堂中,當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時,用提示、嚴歷的目光表示制止和批評,以目光語言對學生施加影響,從而維持有序的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眼神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身體的移動與師生距離

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方面,Kauffman認為:教師離學生太遠,和學生交流時會產生誤解或使學生提不起興趣;離的太近,又會使學生感受到來自于教師的壓力。與學生交流時的最佳距離大約是手臂的長度[9]。基于此,課上在講解內容時常從講臺上下來走到學生面前,避免產生誤解,同時又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在學生做練習、討論、實驗時走到學生中間,了解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全面了解學習情況,進行個別輔導,小組解答或集體總結,維持課堂秩序,檢查和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在走動中注意關心到每一個學生,對所有的學生給予同樣的熱情。在測量血壓的實驗課上,走動中發現很多學生聽不到血壓搏動的聲音,查找原因是聽診器的聽膜浮在肱動脈搏動處,按壓的力度不夠,還有的同學沒有找到肱動脈。在課上及時發現,及時小結,保證了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有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另外在學生中間邊講邊走動時,不停留在教室的后端,這樣對學生來說教師的聲音是從后面傳來的,對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心理影響[8]。

3應用效果

為了檢驗實踐的效果,以089班、0810班,兩個班共86人為例,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86份,收回86份(問卷見附錄)。與學生交流一次。對問卷和交流的分析:

圖一顯示了學生對課堂上運用體態語言的認可程度,93%的學生認為好,可見課堂上通過體態語言的運用能夠避免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學活動和程序之中,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能夠使學生始終處于較好的學習狀態中,她們喜歡。

圖二反映出課堂上體態語言的運用對增強學生自信心,密切師生感情的作用,94%的學生認為,適宜的、恰當的體態語言對增強學生自信心,密切師生感情很有效果。在課堂上,通過點頭肯定、微笑贊許、豎大拇指、鼓掌等體態語言的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就感,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密切了師生感情。

圖三反映出課堂上體態語言的運用對維持課堂秩序,有效組織教學的作用,96%的學生認為能夠有效地維持課堂秩序,組織教學的順利進行。在與學生座談時,學生表示以往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時,教師用嚴厲的口氣批評學生,或者寫檢查,激化了師生關系,又浪費了時間。恰當地運用體態語言,可以幫助教師組織好課堂秩序,有效地組織教學。

圖四顯示出課堂上體態語言的運用對引起學生注意,突出教學重點的作用,93%的學生認為能夠有效地引起他們的注意,突出教學重點。恰當的表情、手勢、動作等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可以引起和保持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點,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大多數學生在座談中也表示,教師的眼神、手勢、表情能夠引起她們注意,讓她們明確學習目的,重點內容清晰、突出。座談中問及每一章的重點,絕大多數同學能夠把握。

圖五顯示出93%的學生認為對自己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進了自身職業素質的培養。課堂上教師的表情、動作、眼神、手勢等體態語言能夠充分展示出教師熱情真誠的態度,樂觀、開朗、穩定的情緒,沉著、穩重的舉止,嫻熟的操作技能,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在護理學基礎的教與學活動中,通過教師以身示教,師生之間的互動,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充分展示出照顧、人道、幫助的護理內涵,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由此可見,課堂上恰當地運用體態語言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維持課堂秩序,突出教學重點,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等各個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理論課、操作課的課堂上適時地運用體態語言,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有序的課堂教學環境中,為將來從事護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運用中需注意的問題

體態語言在交流中起著有聲語言無法替代的作用。筆者通過實踐認為,教學中體態語言的運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4.1充分認識體態語言的作用

備課時,根據學生特點和護理知識特點,注意有聲語言設計的同時,不忽視體態語言的設計,要使體態語言輔助有聲語言,從而達到最佳的結合。

4.2繁簡適度,恰當運用

在課堂上,手勢太多,動作太大,表情過于夸張,會給人不自然、不協調的感覺,起不到加強語意的作用,反而減低了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注意。含糊不清的表情或手勢,使學生不知所措。因此要繁簡適度,恰當有效地運用,讓學生能夠明白、理解,這樣才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4.3增強意識,加強演練

在演示藥物抽吸時,動作準確、規范,不宜過快,學生容易看清楚,看明白;表情認真、一絲不茍,學生能夠體會作為一名護士對工作的態度,有助于培養其嚴謹的工作作風。在如伸手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時,手要伸出去,手掌向上,給人自然、大方的印象。平時有意識的去演練,在表達信息時才能顯示出魅力。

4.4不良習慣,重在預防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注重自身形象和氣質的塑造。注意防止一些不良習慣,如目光斜視、游離不定、流露出痛苦的微笑,不耐煩、厭煩的表情,亦不要板起面孔、拉長了臉,更不要瞪圓了眼,發脾氣、耍態度。否則會使學生心理緊張,導致師生之間的情緒障礙,不利于教學的進行和學生的學習。教師要逐漸培養并保持良好的習慣。單一的語言教學是不完美的,從這樣的角度說,體態語言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使得語言教學豐富、完美起來。教師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在教學中去體會、去實踐、去創新,對提高教師教學藝術、開展創新教育極為有益。

總之,體態語言對于教師具有特殊性,每位教師都應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在教學中不斷地發現和實踐,使自己的體態語言更豐富、更完美,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教學,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