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性截癱患者的心理護理
時間:2022-06-13 06:41:00
導語:外傷性截癱患者的心理護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傷性截癱是指脊柱由于受外力而導致脊髓損傷部位以下的肢體發生癱瘓的病癥[1]。多因直接或間接暴力引起,損傷部位易發生在脊柱活動頻繁的節段或生理弧度轉換處,損傷程度一般與暴力大小成正比。以出現肢體麻木,知覺、運動功能欠靈,甚則知覺、運動功能喪失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意外創傷造成截癱者心理障礙錯綜復雜,在患者中互相影響,做好心理治療及護理是患者戰勝疾病及配合治療的關鍵。2007年1月-2011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骨科共收治了39例截癱患者,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精心的心理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截癱患者39例,男29例,女10例,年齡21~56歲,平均年齡38.5歲,其中腰椎損傷致全癱17例,不全癱13例;頸椎損傷致全癱5例,不全癱4例;實施手術者30例,未經手術者9例,平均住院天數68d。
2截癱患者的心理特點
2.1震驚與否認
患者出現意外事故后很難接受自己截癱的現實,往往感到很震驚,他們不相信醫生的診斷,否認自己殘障,拒絕接受治療,不能很快適應患者角色。
2.2心理危機
在突然致殘的重大打擊下,患者毫無心理準備可導致強烈而復雜的心理反應,主要表現為驚慌失措、恐懼、焦慮、憤怒及睡眠障礙等,有時由于過度緊張也可能出現意識朦朧狀態。
2.3抱怨與負罪感
當確認自己殘疾事實,有的患者會抱怨家人關心不夠,沒有照顧好自己;有的患者感受到疾病的痛苦與折磨,可產生“倒霉”的心理,或視為上天的處罰,內心有負罪感,認為自己給家人帶來了負擔,有些患者會出現猜疑或向醫護人員及家人尋事爭吵,以發泄內心的痛苦。
2.4依賴、退化
由于癱瘓,患者部分或完全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處于依賴狀態,患者過多的要求周圍人的關心和關注,要求別人替自己做本可以勝任的事情,當此需求的不到滿足時,又感到孤單、自憐。
2.5默認、迫切心理
多數患者能承認疾病的預后,積極配合治療,經常反復詢問自己的病情,迫切知道檢查治療的結果,積極配合治療,對功能鍛煉計劃進度不滿意,想加快進度及鍛煉強度、幅度,期待盡快治愈,得不到滿足后,非常失望。
2.6抑郁悲觀失望心理
經過一段時間住院治療,雙下肢仍麻木,功能幾乎喪失,不能如期重返社會。生活不能自理,顧慮重重,情緒低落。反應遲鈍,消極沮喪,甚至不配合治療及不想存活。
3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的重點是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和需求[2],給予較多的心理支持,支持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病情,減少患者緊張的情緒,使之初步適應醫院的環境,較好的配合治療和護理。
3.1有效溝通
護士應禮貌,熱情接待患者,安排整潔、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感覺,給患者以安慰等,向患者介紹科室環境及有關醫院的制度,向患者介紹主治醫生的情況,通過良好的語言和行為,同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
3.2心理危機干預
健全的個體因故突然發生殘疾,身體和心理遭受雙重打擊,易發生心理失衡,處于精神崩潰邊緣,應采取以下的危機干預措施:(1)設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鼓勵其多與病友交流,依據具體病情,制定使患者經努力以達到的訓練目標,鼓勵其參加簡單的康復操作訓練,以緩解其負性情緒,看到康復的希望。(2)醫護人員在患者面前保持鎮靜,與其交流時態度自然親切,充滿信心,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暗示,以利其樹立康復的信心。
3.3重建合理的認知
不合理的認知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的負性情緒,阻礙患者康復。幫助患者建立合理認知的做法包括:幫助患者正視現實,接受目前處境;教患者與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辯論,如患者認為“我是個殘疾人,沒有用”的屬錯誤信念,向患者介紹“身殘志不殘”的例子,如張海迪等,使患者產生“殘疾人不等于無用,殘疾人同樣可以實現個人價值”的正確的信念。向患者介紹成功病例,激勵患者以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姿態面對人生,面對社會,正確對待現實和未來的生活。告訴家人要多關心患者,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同時告知患者他們生存會給家人帶來的快樂與幸福,是家人的需要及期盼,使其產生“我雖然給家庭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但家人還是很關心我的,我一定不要讓他們失望”的正確信念。
3.4實施心理疏導
3.4.1依賴退化心里
向患者講解傷殘的性質及預后,反復強調康復功能鍛煉的意義及重要性,并耐心的指導、協助其進行康復功能鍛煉,及時提供其功能恢復的良性信息,鼓勵患者持之以恒積極按計劃鍛煉,努力做到生活自理,減少家人負擔。
3.4.2迫切心理
護士要經常與患者溝通交流,態度要真誠和藹,詳細講解要使功能障礙的肢體恢復,是一個漫長、復雜的康復過程,不要操之過急,否則會使得其反,鼓勵其要充滿信心,耐心、努力的進行康復訓練,醫務人員會給予指導、支持,幫助患者恢復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能力[3]。
3.4.3抑郁、悲觀心理
要注意觀察患者情緒的變化,鼓勵患者說出心中的苦惱與煩悶,要真誠的理解和接受患者的心理感受,使其產生共鳴和被理解,增強其自信心,改善情緒障礙。此外,向患者及家屬提供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使其了解解決困難的辦法和途徑,增強重返社會的信心。
3.5心理護理貫穿于全程護理
心理護理運用于康復訓練協助作好患者的生活護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定時翻身,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褥瘡、肺炎、泌尿系感染與結石等并發癥。給患者按摩下肢,活動膝踝關節避免足下垂,指導患者和家屬掌握有關訓練方法和技能,幫助改變異常心理和行為[4]。
3.6利用社會支持
截癱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自尊心和自信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需要社會的支持、家庭的關懷和幫助,若能充分利用保障支持系統對殘障患者的身心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5]。(1)要說服其親屬體諒和理解患者的各種負性的心理反應,給予患者耐心細致的關心和照顧;(2)與單位領導、同事溝通,倡導其單位領導、同事關心和同情患者的同時適當給予經濟支持,幫助患者渡過困難時期;(3)全社會的關心、支持與幫助對患者的身心康復十分重要,提倡尊重殘障者的社會風氣,給他們送溫暖,獻愛心,使他們以正常的心理狀態勇敢地面對自身殘障。
4結果
本組39例患者經過精心的治療及心理康復護理后,所有患者在出院時均表現出自然平和的心態,心理障礙較入院前明顯減輕,心理康復護理效果顯著。
5討論
外傷性截癱患者多為青壯年或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原來對生活充滿信心,突如其來的打擊,使患者及家屬均難于接受,心理上會出現各種錯綜復雜的應激反應,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反應,多于患者溝通交流,傾聽患者的主訴,鼓勵、安慰患者,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點,給予不同的心理干預。護理過程中要以患者的健康為中心,護理基礎為程序,對患者實施全身心整體護理。雖然截癱患者身體上終生殘疾,但心理康復護理一定要盡最大可能讓他們心理上及時的調整自我,擺脫精神折磨,獲得心理上的完全康復。同時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多關心患者,尋求社會的支持,給予必要的物質資助,使患者有勇氣、有信心重返社會。
- 上一篇:第四方物流發展方式
- 下一篇:物流低碳化發展情況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