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護理學課堂教學論文
時間:2022-04-04 10:12:38
導語:外科護理學課堂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分課堂整合了傳統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勢,把教學分為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3個環節。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提高教學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外科護理學;高職
大學教育除了向學生傳授相應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外,還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評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是純粹的施教者,學生是聆聽者,師生之間缺少有意義的互動和思想交流。由于外科護理學課程學時少,內容多,且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主要內容,教師常抱怨自己上課全程一直在講,累得半死,有時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師生互動機會,還要精心組織活動,可形式大于內容,熱鬧之余教學效果卻不明顯;而學生處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大環境中,獲得知識的途徑很多,也常抱怨上課沒意思,認為考前“臨時抱佛腳”,抄抄筆記,背背答案就能過關,課堂上學與不學沒多大區別。因此,如何發揮教師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迫在眉睫。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提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旨在通過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減輕教師教學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1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簡介
張學新教授認為對分課堂整合了傳統講授式課堂和討論式課堂的優勢,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對分課堂從時間上把教學分為3個過程,分別是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可簡稱為PAD課堂。換言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把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在時間上錯開,讓學生課后自主安排學習,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內化吸收,然后進行有準備的討論。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促進生生和師生之間交流,減輕教師教學壓力,讓學生從聆聽者角色轉變為學習的參與者,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交流能力。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并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1]。
2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對分課堂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筆者所在院校為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負責的課程是外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臨床專業課,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實踐。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熱情,筆者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以2015級護理專業1班54人為研究對象,采用教材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的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教材,課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學期,每周上課一次,一次兩節,每節50分鐘,共17周課。2.1教學步驟。教學分三步走:課堂精講,課后操練,課堂討論。第一步,課堂上教師重點講解相關理念,傳授相關技能;第二步,課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教師下發的補充材料及網絡資源等,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理解與內化所學內容;第三步,新課伊始,學生分組討論,展示作業,教師加以點評并總結。外科護理學共17周課,其中12周安排了對分課堂。根據對分課堂的理念和操作要求,每節課的前半部分時間由學生6人一組討論上節課布置的任務,每節對分課堂的小組成員是不固定的,由學生當時的座位情況決定,共分成9組;后半部分時間由教師講授后續新知識框架、基本概念和重難點,并布置新的任務,作為下節課討論的題材。學生可以在討論環節交流自己完成任務的過程、方法及遇到的困難,分享學習心得,發表自己對相關問題的觀點和建議。教師從整體上把握學生討論節奏,調節討論氛圍。討論階段包括4個環節,即小組討論、教師抽查、自由提問、教師總結。小組討論時間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為5~20分鐘。每個專題結束后,要求學生完成“亮考幫”形式的讀書筆記。“亮”即“亮閃閃”,指在本專題學習過程中自己感受最深、收獲最大、最欣賞的內容,至少一項,無上限;“考”即“考考你”,指自己已經弄懂了,但是別人可能還不懂,可以拿來考同學的知識,至少兩項,無上限;“幫”即“幫幫我”,指自己還不懂的,需要在討論時請教同學的問題,至少兩個,無上限。“亮考幫”的內容將作為課堂討論題材。以“外科急腹癥病人的護理”為例,第一節課上,介紹外科急腹癥特點、護理評估及護理措施。在講授過程中,教師不對每種腹部外科疾病引起的腹痛給予面面俱到的講授,而是重點分析、講解內科、外科、婦科急腹癥的區別,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提升的空間。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哪些腹部外科疾病可引起腹痛?為什么?各種疾病引起腹痛的特點?最后學生在課后自主安排學習,對課上講授內容進行內化吸收,并對各種疾病引起腹痛的特點進行分析。第二節課的前半部分時間用于學生討論與答疑解惑。通過討論,使學生掌握各種外科急腹癥的護理評估方法,調動學習主動性,提高合作學習能力。2.2教學評價。在對分課堂教學中,筆者采用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彈性評價機制對學生外科護理學課程成績進行評價,強調對學生平時學習狀態的評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作業完成質量、“亮考幫”形式的讀書筆記完成情況、課堂討論參與度,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評價。學生總評成績由3部分組成:期末考試成績(50%)+期中考試成績(30%)+平時成績(20%)。期中考試成績由兩部分組成:期中考試前所有作業的平均分和期中考試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由兩部分組成:期中考試后期末考試前所有作業的平均分和期末考試成績。從成績計算方法來看,只關注期中、期末考試成績難以及格,還要關注平時作業完成情況。為了激發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作業評分原則為:每次作業滿分,則給100分;只要交作業,至少及格,后依作業質量10分一檔逐次提高。關于平時成績,除出勤率外,還包括“亮考幫”形式的讀書筆記完成情況、課堂互動情況、課堂討論參與情況等環節,最低70分,后依學生表現10分一檔逐次提高。實踐證明,這種考核方式不僅客觀,還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培養自主學習習慣。
3對分課堂教學效果調查及反思
3.1教學效果調查。為了解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在課程教學結束后,我們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包括18個題項,主要涉及3方面內容:課堂學習意愿、課后自主學習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共發放問卷56份,回收5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調查結果表明,在課堂學習意愿方面,54.8%的學生基本贊同“對課堂學習感到很有興趣”,12.7%的學生非常贊同;58.8%的學生基本贊同“課堂學習能吸引他們投入到討論中”,22.6%的學生非常贊同;52.4%的學生非常贊同“不懂的問題能通過課堂討論得到解決”,而4.5%的學生則對此持否定態度。在課后自主學習方面,38.2%的學生表示他們會在課后花時間進行自主學習,34.8%的學生認為課后自主學習中要解決的問題難度是合適的、是他們能解決的、并能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12.6%的學生認為課后自主學習負擔重,壓力大。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方面,67.6%的學生表示他們能適應這種教與學的新方式,7.1%的學生則表示這種上課方式較累;82.5%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習熱情,而5.2%的學生則對此沒有明顯的感受;71.2%的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效果持肯定態度,認為對分課堂教學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主動性強,學習效率較高。學生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會發現一些新問題,從而促進他們積極思考,展開激烈的爭論,提高思考能力、表達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學習效率。對分課堂是一種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材施教,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考,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使不同層次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增強自信,以“我要學”的主人翁姿態投入學習,不僅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教學中,學生一看就能理解的知識不講,學生經過努力能理解的知識不講,學生經過努力卻無法理解的知識精講,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3.2教學反思。在今后的對分課堂教學實踐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1)教師應充分備課,精心設計教案,使每節課的重、難點突出,同時給予學生自主學習時間。(2)教師應注意把控教學節奏,營造良好課堂氛圍。讓學生認真完成作業,沒有作業,就不組織小組討論;教師抽查時,被隨機抽到的學生一定要講小組剛剛討論的內容,不能講自己的觀點或問題。(3)教師要保護學生隱私,尊重學生,使每個學生都體會到主動探索的樂趣,得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2014,12(5):5-7.
作者:來和平 單位:甘肅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護理學本科生實習分析
- 下一篇:急診護理管理價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