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改革研究

時間:2022-09-17 03:20:14

導語: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改革研究

隨著急危重癥醫學的不斷發展,急危重癥??谱o理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高等醫學院校開設了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急危重癥護理學是以現代醫學科學、護理學專業理論為基礎,研究急危重癥患者搶救、護理和科學管理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1]。我校自2003年招收全日制護理本科生以來,一直將急危重癥護理學作為必修課程。本文在整理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及學校教學督導組評價的基礎上,對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改革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方法和對象

整群選取2013級16個班共553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課程結束后2天內,由各班班長收集其班級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及建議,以班級為單位整理成文,上交課程負責人。課程負責人對各班級的評價進行提煉,歸納主題并進行統計。學校教學督導組成員對課程進度、教學安排、教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進行督導后,提交書面評價及建議給課程負責人。

2結果

(1)對學生評價結果進行提煉,將出現次數由多到少排列在前5位的評價結果如下,見表1。(2)學校督導組主要評價及建議:教師課堂講授清晰,重點難點突出;課堂講授與學生互動少,學生的主體性未充分發揮;教學方法單一;實驗課注重單項技能練習,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處理能力及合作意識。

3討論

3.1進一步明確課程目標,根據目標調整教學安排,提高實訓課比重。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教學目標是使護理學專業學生了解急危重癥護理的研究范疇、急救醫療服務體系的組成及管理;熟悉常用的急危重癥監護技術;掌握急危重癥救治原則及常用急救技能;具備運用急危重癥理論知識與技術對常見急危重癥患者進行急救與護理的能力??梢?,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掌握急救技能是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根據費茨(Fitts)與波斯納(Posner)的動作技能階段理論,操作技能的形成要經過認知、聯結和自動化3個階段,在后兩個階段中,動作的練習是操作技能形成不可或缺的方法[2]??墒?,在我?,F行的課程安排中,理論學時為36學時,實訓學時為6學時,實訓學時少,不利于學生急救技能的掌握。而文獻報道[3-4],急危重癥護理學實訓學時與理論學時應持平。從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可知,部分理論課內容與其他課程重復。如“各系統急癥”這部分內容在前期課程如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已有講述,因此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精簡理論內容,縮短理論學時,在課程總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實訓學時。3.2改革理論課教學方法,靈活應用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課堂講授法是一種最基本的、應用最廣泛的教學方法。以往本課程理論課全部采用課堂講授法,雖然也會加入案例,但是由于課時限制以及學生人數眾多,也只是教師結合案例進行分析,沒有組織學生開展廣泛而深入的討論。這種教學方法教師的主導性得到充分發揮,但學生的主體性被削弱。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所以會感覺到無趣,這一點在表1(學生對課程的評價)中也體現了出來。筆者認為,整個教學過程都應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筆者所在學校在學生大學三年級第二學期開設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學生已經學過基礎醫學以及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護理專業課程,對于急危重癥并非一無所知。為此,很有必要在課前詳細評估學生對哪些急危重癥知識和技能感興趣,再結合學生興趣及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采用教學方法,不拘泥于課堂講授法。在急救醫療服務體系的介紹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工具輔助講授,給學生以直觀的視覺感受,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如在講授“內科各系統急癥的處理”等與臨床密切相關的內容時,可以“給出案例—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指導”的形式完成學習。近年來,翻轉課堂逐漸興起,教師也可采用該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觀看教學視頻、PPT、書籍、學術論文等資料自學,并思考相關問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5]。這種模式極大地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3.3開展綜合實訓課,培養學生的急救組織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護士所面對的大部分患者同時合并多系統疾病,這些患者的情況比在校內按照系統分類所學習的案例情況更加復雜。另外,在校內的學習通常只是針對一個患者進行分析,而在臨床工作中,護士需要同時面對很多患者。由于急危重癥科患者病情都急且重,在這種情況下,護士的急救組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是決定患者搶救成功的關鍵因素。目前我校開展的實訓內容為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外科單項急救技能訓練。這些單項操作的學習會造成學生只關注一項操作,不利于系統性、整體性思維[6]及急救組織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為此,應對實訓課內容及形式進行改革。在內容上,除外科單項急救技能之外,應增加綜合實訓項目。綜合實訓項目涉及多項急救技能、重癥患者監護技能及基礎護理技能的應用,不僅設計多個病情復雜的案例,還有模擬這些案例同時出現的情境。在形式上,也不單純沿用以往教師示范、學生練習的操作訓練模式。在單項操作項目上,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先觀看教學視頻和PPT等再分組練習的方式學習。通過案例教學、情境模擬教學等多種形式,學生分工合作完成對患者的急救,急救組織能力和合作能力將會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急危重癥護理學是實踐性強的課程,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應該精選教學內容,重視實訓課,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更好地落實教學改革,應同時加強教學資源庫建設及實訓室建設。

參考文獻:

[1]張波,桂莉.急危重癥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韓仁生,苗軍芙,李傳銀.教育心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

[3]唐永云,郝玉玲,劉鳳,等.急救與重癥監護專業方向主干課程的建設與實踐[J].護理學雜志,2014,29(10):79-81.

[4]陳姍,朱明亞,雷璇,等.TBL聯合情境模擬教學法在急危重癥護理學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22):124-126.

[5]張春梅,金昌德.翻轉教學設計在急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5,12(4):259-263.

[6]胡愛招,胡野,李春燕,等.“三結合”協同策略在高護課程改革中的應用研究———以急危重癥護理課程改革為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10):8-9.

作者:王位瓊 張 洪 許振華 單位:廣東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