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臨床學習開展內科護理學的實踐
時間:2022-11-17 10:41:48
導語:多臨床學習開展內科護理學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早臨床、多臨床”學習開展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改革的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7月—2020年5月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護理專業學生140名為研究對象,以單雙數法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70例給予基礎性教學,觀察組70例接受教學改革之后學習,對比兩種不同教學方式的效果。結果觀察組學生應對能力、溝通能力和操作能力、評估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學生操作合格率以及理論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結論通過“早臨床、多臨床”學習開展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之后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等均有顯著提升,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早臨床/多臨床護理為一門獨立學科,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在各種護理學課程中內科護理學為學生接觸的首門課程,也為整個護理學的基礎,有效教學方式不僅可為學生之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也可提升操作、動手能力。但現階段對該學科教學過程中,多以基礎性理論知識講解為主,學生操作能力較為薄弱,如何進行臨床課程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成為研究重點。有研究提出,“早臨床、多臨床”型實踐教學改革,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1],本文對其進一步研究及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20年5月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護理專業學生140名為研究對象,以單雙數法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70例,男20例,女50例,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2.04±0.41)歲;觀察組70例,男10例,女60例,年齡18~23歲,平均年齡(22.02±0.32)歲,所有學生均為全日制本科護理專業學生,均接受基礎性教學。2組學生的基線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基礎性教學。由學校組織學生開課統一學習,學習一階段之后安排考核,學習結束之后為學生聯系醫院進行實習,之后接受考核。觀察組則為早臨床、多臨床學習。首先結合“以人為本和實踐為主的核心教學理念”,學校教學時需將目標定位于面向社會,服務社會,繼而提升整體護理能力,提升評估和分析能力。要求理論課和實踐課相互結合,主要順序為理論講授、學生復習、教師示范、臨床見習、實驗實踐、小組討論之后進行下一知識點學習。并將原有理論課教學時間縮短一半調整為實踐課。①教學內容方面:根據調查結果,了解內科護理問題和學生需求,精選合適教材(或參考書),安排教學內容。主要內容包括:內科常見病、多發病護理,專科護理技能、急救和監護技術、業務管理、管理查房和病例討論會。依據《內科護理學》教學大綱、教材制定學生實綱,所有教學內容均以貼近實際,重視教學系統化為主。②教學形式方面:采取課堂教學與畢業實習相結合的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構建真實治療情景,提供學習資源,采取合約教學、同伴教學或小組教學等形式,為學生學習提供自由學習發展空間。要求學生自主收集數據、自主決策、獨立醫學教育基金項目:贛南醫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作者簡介:許軍連,女,本科,主管護師。醫學教育4434思考,小組討論共同進步。對于需動手操作課程,要求每位學生必須獨立完成,完成后有教師點評;畢業實習時,隨時記錄實習中的問題,不定期召開座談會,組織討論近期出現的護理問題,提高學生的臨床決策能力,規范學生在實習期間的護理行為。③考核方式:對學生平時課堂表現(如發言、討論等)進行記錄,結合期末考試和論文撰寫等成績,探討恰當的比例,進行綜合評分。④管理方式:強化教學質量控制和信息反饋,實習前重視崗前培訓,并依據規章制度執行管理。定期召開教學工作會議,分析現階段學生上課中存在的問題,討論下階段改進方向。
1.3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種不同教學方式下學生實習期工作能力評分,其中主要從應對能力、溝通能力、操作能力(以基礎性操作為主)、評估能力(學期結束之后教師選出典型病例讓學生對患者狀況進行評估)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以帶教老師評分為主,滿分100分,得分越高工作能力越強。②對比2組學生理論成績合格率、操作知識合格率,其中滿分100分,60分為合格。1.4統計學方法以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實習期工作能力評分
觀察組學生溝通能力和應對能力等各方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理論合格率和操作合格率
觀察組學生操作合格率以及理論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內科護理學》作為護理學基礎性課程,不僅為學生講解基礎性護理知識,同時也引導學生進行基礎性護理操作,問題分析,疾病評估。但傳統教學模式下主要以教師單向講解為主,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因此教學改革逐步提上議程[2-4]。本文主要采取“早臨床、多臨床”學習基礎上的教學改革,觀察其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對比不同教學方式下學生知識掌握度時發現,觀察組學生應對能力、溝通能力以及評估能力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于觀察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且教學過程中更為重視學生學習獨立性、主導性,因此學生學習更為主動,學生情感需求和知識需求均得到完全滿足。同時在學習計劃中延長學生動手操作時間并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對于理論知識通過環境模擬和操作實踐、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講解,因此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也有學者提出,早臨床和多臨床不僅可提升學生問題處理能力,且動手的實踐能力也有提升,整體研究結果和本次分析相一致[5,6]。同時改革之后更為重視學生學習態度,通過獨立決策、數據收集等方式可充分挖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所有教學內容保持實時、動態更新,確保學生可接觸最新問題和解決方式。同時也引導學生理解護理的重要性,使得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和之后工作關聯,有效激發其學習積極性。由于最短時間引導學生實習和動手操作,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更多空間,開放、多元性教學不僅可培養學生獨立、創新能力,同時也可有效提升其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7]。為提升學生自我評價能力,主要采用多種方式考核,綜合性考評從創新性和主動性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不僅可提升學習自我評價能力也可督促學生持續成長[8,9]。最后為組織學生實踐,主要目的為引導學生接觸實際問題,建立自主認知,為學習打下基礎。對比不同教學方式下學生理論考核合格率以及操作知識合格率,觀察組學生均高于對照組(P<0.05)。主要原因為:教學改革之后所有學生都要動手實踐,且通過多維度考核、點評也使得其可及時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因此可提升實踐能力。也有研究認為主要和改革后對于學生管理更為完善,可有效形成監督機制,進而使得學生學習態度更為端正,因此各方面評分合格率均更高。綜上所述,早臨床和多臨床護理教學不僅可提升各方面評分合格率,同時也可提升護生學習主動性和溝通、評估能力,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孫麗梅,金瑞華,淮盼盼.案例教學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及思考[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9,5(8):172-175.
[2]盧霞,劉艷麗,黃振,等.基于信息化環境的同步實踐教學模式下內科護理學臨床見習教學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10):193-196.
[3]崔曉梅.多媒體教學在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3):240-242.
[4]常春,孫昕霙,劉寶花,等.臨床醫學生公共衛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8,52(3):312-314.
[5]陳蕓.TBL結合情景教學在《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7,15(29):3693-3695.
[6]李怡寧,徐懿,俞莊潔,等.口腔組織病理學多元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20,55(9):673-676.
[7]陳姍,鐘建群,陸衛芬.“三明治”教學模式在《內科護理學》臨床見習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7,16(11):1213-1216.
[8]孫敏芝,葛冉,陳祎,等.案例教學和模擬真實臨床情景教學相結合在內科護理學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7,30(19):9-10.
[9]陳麗娜,許萍,胡雪萍,等.多媒體結合小組制Seminar護理教學法在臨床內科護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9,26(11):145-147.
- 上一篇:地下人行通道消防與排水系統研究
- 下一篇:混凝土施工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