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壞血病護理論文

時間:2022-11-19 04:19:00

導語:嬰兒壞血病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嬰兒壞血病護理論文

【關鍵詞】嬰兒

壞血病目前屬少見病癥,是由于長期缺乏維生素C所引起的周身性疾病,常見于6個月~2歲因人工喂養時忽視輔食補充的嬰幼兒,以肢體腫痛、骨膜下出血為主要表現。若不及早診治、合理護理,易并發營養不良、出血、感染而死亡。我院近3年來收治8例,經過積極完善護理,取得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8例,男2例,女6例,年齡3~12個月,均為本市福利院人工喂養兒。發病早期腹瀉5例,哭鬧4例,發熱3例。假性癱瘓4例,肢體腫脹3例,昏迷、抽搐1例。8例患兒均有輕~中度營養不良,體溫在37.5℃~38.5℃,呼吸增快3例,前囟凹陷4例,前囟隆起、張力增高1例。雙下肢呈蛙腿狀5例,左下肢腫脹2例。輔助檢查:血紅蛋白63~97g/L,白細胞(12.4~22.5)×109/L。頭顱CT掃描1例示腦室出血。胸片3例示支氣管肺炎。雙側膝關節正位片5例示:普遍性骨質疏松,骨骺中心無結構,干骺端鈣化帶增厚,骨膜出血4例,股骨遠端骨折1例,左肱骨正斜片1例示左肱骨呈梭形樣。

1.2方法8例患兒在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抗感染的基礎上,給予靜脈滴注VitC300mg/d,至肢體腫脹消失。骨折患兒以小夾板固定3周,同時肌注VitD、補鈣、補鐵。7例癥狀、體征約3周消失,體重增加,3個月后隨訪復查X線片示骨折愈合、血腫吸收,肢體活動自如,無功能障礙。

2護理

2.1一般護理保證患兒足夠睡眠,加強患兒口腔、皮膚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給予氧氣治療。

2.2消除或減少清理呼吸道無效的相關因素經常更換患兒體位,使其保持有利于排痰的位置,如頭低腳高位,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

2.3對癥護理觀察病情變化,如監測體溫,觀察神志、瞳孔、囟門、呼吸等,及時發現問題,報告醫師協同處理。

2.4骨折肢體護理

2.4.1密切觀察患肢血循環若出現腫脹、疼痛加劇、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手足麻木、針刺反應遲鈍、患肢手指或足趾活動受限、手腳蒼白或青紫、手足溫度比對側低或冰涼等情況,應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2.4.2觀察、調整夾板的松緊度使其能達到固定骨折部位的作用,又不造成血循環障礙。小夾板的繩帶,在夾板上來回移動。如繩帶移動能達到1cm,說明夾板松緊合適,如果繩帶移動范圍過大或不能移動,則說明夾板捆的松緊不合適,需調整夾板松緊度。

2.4.3防止骨折再移位加強對患肢的保護,防止受到外力磕碰,需移動時一定要有充分的扶托,定期復查X線。

2.4.4預防患肢腫脹將患肢抬高至少高于心臟水平,以減輕患肢腫脹。

3討論

該病見于因人工喂養未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幼兒,提倡母乳喂養,母乳是嬰幼兒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它不僅能全面提供4~6個月以內嬰幼兒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而且可增強嬰幼兒對疾病的抵抗力,母乳中維生素C含量高于牛乳,牛乳中所含維生素C不僅比母乳少且可因加熱消毒被破壞[1]。人工混合喂養嬰幼兒應選用優質乳制品,合理調配,供量充足,在消毒的同時應注意生素C可因加熱消毒被破壞,故加熱時間不可過長。及時添加輔食,隨著嬰幼兒不斷成長發育,消化吸收功能逐漸成熟,單純乳類喂養已不能滿足其營養需要。因此,不論母乳喂養、人工喂養還是混合喂養的嬰幼兒都應按輔食添加的原則及時添加輔食。小夾板外固定是一種以制動達到動力平衡的外固定方法[2]。其優點是:比石膏繃帶固定范圍小,一般不包括骨折的上、下關節,且便于傷員早期功能鍛煉。夾板固定后也不會妨礙肌肉的縱向收縮運動。當肌肉收縮時,可以使骨折端互相擠壓,有利于骨折愈合。同時肌肉收縮時體積膨脹,肢體的周徑變粗,使夾板、繃帶和固定墊內的壓力暫時增加,使一些殘余的骨折移位進一步得到矯正。但小夾板固定對肌肉豐厚部位的骨折和長斜形短縮移位的骨折固定力不足。小夾板固定時用的壓墊、分骨墊容易引起壓瘡。夾板使用不當還會引起骨筋膜室綜合征,造成嚴重殘疾。另外,小夾板容松動而失去固定效果,使復位的骨折移位。這些都是小夾板的不足之處。因此對應用小夾板固定的患者,正確的家庭護理指導必不可少。嬰兒壞血病需要早期診斷、及時治療,而積極護理,尤其是合理喂養、添加輔食,并與人性化護理和個性化健康教育相結合,是取得良好療效必要保證。

參考文獻

1吳瑞萍.實用兒科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544-545.

2高振東,顧言行.有機玻璃小夾板在手部骨傷中的應用.中國骨傷,1991,4(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