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損傷護理
時間:2022-03-12 11:13:00
導語:胸部損傷護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胸部損傷患者75例,男59例,女16例,年齡16~71歲,交通事故43例,刀刺傷16例,擠壓傷4例,跌傷8例,鈍器傷4例;閉合性損傷51例,開放性損傷24例;多發肋骨骨折11例,胸骨骨折1例,氣胸25例,血氣胸15例,心臟刀刺傷1例,創傷性膈疝1例。在未辨明胸外傷的嚴重程度之前,均應按重癥胸外傷對待,進行嚴密的生命體征檢測,病情一發生變化立即報告醫師,及時做出正確的處理。
1.2臨床表現
胸痛是主要癥狀,多位于受傷部位,呼吸時加重。由于胸痛使胸廓活動受限、分泌物或血液堵塞呼吸道、肺挫傷導致的出血、淤血或肺水腫或氣胸、血胸導致的肺膨脹不全等引起。多根多處肋骨骨折時可致呼吸困難加重。肺或支氣管損傷者可表現為痰中帶血或咯血。咯血出現早且量多者多由于大支氣管損傷所致,而小支氣管或肺泡破裂導致肺水腫、毛細血管出血者則多咳泡沫狀血痰。損傷致胸腔內大出血者可因血容量驟降、胸腔內大量積氣,特別是張力性氣胸時阻礙靜脈血回流、心包腔內出血致心臟壓塞或嚴重疼痛等而出現休克癥狀,病人表現為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和皮膚濕冷等。
2護理
2.1急救護理護理人員要積極與醫生配合,在現場暫無醫生的情況下,護理人員要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胸外傷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癥狀,首先要給予鼻導管吸氧;失血性休克的病人,須立即建立靜脈輸液通路,補充血容量;閉合性單處肋骨骨折,用寬膠布固定胸壁,以減輕疼痛,用數條長為病人胸圍2/3、寬為7~8cm的膠布,病人取坐位或側臥位,清潔胸壁皮膚,剃去胸毛和腋毛,粘貼膠布的皮膚上涂苯甲酸酊,在病人深呼氣末,從后向前、自下而上、上下重疊2~3cm,粘貼膠布,固定2~3周;多根多處肋骨骨折,現場急救時先用厚敷料覆蓋胸壁軟化區,然后用繃帶加壓包扎固定,以制止局部的反常呼吸運動;開放性氣胸,立即用凡士林紗布加厚敷料于呼氣末封閉傷口,牢固包扎,應用止痛劑,并盡快轉運;張力性氣胸現場急救時,可用1粗針頭在傷側第2肋間鎖骨中線處刺入胸膜腔,能立即排氣減壓;在運送過程中,將1橡膠指套縛扎于針頭的針栓部,指套頂端剪1cm的小口,以阻止氣體進入,便于氣體排出。
2.2生命體征監測注意神志、瞳孔、胸部和腹部體征以及肢體活動等情況,警惕復合傷和合并感染的情況。由于胸部是呼吸、循環等生命重要器官的所在部位,所以胸外傷后生命體征的監測顯得尤為重要。當接到通知要收胸外傷病人后,立即準備心電監護儀、呼吸機、負壓吸引器及吸痰管。接收病人后立即胸部聽診,聽診心音和呼吸音,給予鼻導管吸氧(一般4L/min),測量血壓。然后接好心電監護,觀察和記錄心率的快慢,有無心律失常。有條件者監測手指脈搏氧飽和度。開始時每15min記錄一次生命體征,平穩后改為30min一次,以后視病情變化遵醫囑執行。2.3體位及更換體位胸外傷病人,若伴有休克,應平臥。生命體征平穩后可改用半臥位,頭部及上身支高30°~45°。這種體位使膈肌下降在正常位置,有利于通氣及胸腔引流。每1~2小時給病人常規翻身一次。長期躺在同一體位,易造成下肢靜脈血栓及肺不張。但嚴重胸外傷不宜翻身者,應臥氣墊床。
2.4呼吸道護理
胸外傷后由于疼痛、病人不敢深呼吸和用力咳嗽,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清除,極易發生肺部感染和肺不張。呼吸道的護理好壞直接影響病人的恢復。
保持呼吸道通暢,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患者需及時吸痰,吸痰前后聽診兩肺呼吸音以確定痰液已吸盡。拔除氣管插管后要有效止痛,鼓勵患者咳嗽,定時霧化吸入,體位排痰。每班必須聽診兩肺呼吸音,防止小氣道阻塞。預防呼吸道感染,氣管插管患者需常規留置胃管、加強口腔護理,每2~4h檢查1次氣囊,及時將口腔分泌物吸除,防止滲入氣管引起感染;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患者吸痰時嚴格無菌操作。協助咳嗽排痰,護士要站在病人的側后,叩擊胸背部,振動黏稠的痰液;伸開雙掌,各指靠攏,雙手伸過中線,從前、后壁挾住病側胸廓,壓緊胸壁又不限制胸部膨脹。囑病人深吸氣后用力咳嗽,將痰液咯出。這種站位使護士的頭部在病人胸部后面,免受咯出飛沫及氣浪的沖擊,也能在咳嗽后聽診背部,了解肺部情況。可將化痰藥物、抗生素、激素等藥物加入霧化液,吸入潮濕的氣體,使氣管、支氣管分泌物變稀,還可減輕支氣管黏膜水腫,使小氣道擴張。每日4次,每次15~30min。霧化后叩背,協助咳嗽排痰效果更好。
2.5傷口護理觀察傷口敷料是否干燥,有無滲血、滲液,傷口有無紅腫、溢膿。傷口保持干燥,有滲液或潮濕時及時換藥,預防感染。傷口感染或愈合不良的危險因素有肥胖、衰弱、年老、免疫抑制治療、放療、化療,全身營養不良、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梗阻性黃疸、尿毒癥等)。
2.6胸腔閉式引流的護理
胸部外傷后常出現血氣胸,需要安置胸腔閉式引流管,排出胸腔內的積血和積氣,使萎陷的肺復張;同時也是觀察病情的手段。做此項操作前,應告訴病人引流的用途及其維護的注意事項。準備好物品,協助醫師完成閉式引流手術。
2.6.1確保引流管妥善固定、密閉、通暢,保持適當的體位,患者回病房后,即將胸腔引流管與閉式引流袋(或瓶)相連接并置于床邊。引流瓶都不應高于病人胸部。拔除氣管插管后采取半臥位,使胸膜腔內積液能順利從下方引流管排出,積氣或漏氣從上方引流管排出。擠壓引流管。ICU護士應定時以雙手或引流管擠壓器向下方擠壓引流管,既可促進引流又可以防止引流管被阻塞。
2.6.2嚴密觀察引流液色、量和黏度:一般情況下,術后當天的胸液較多,淡紅顏色、質稀薄,以后每日遞減。若每小時胸液逐漸增加且顏色鮮紅、質黏稠時,應警惕有出血的可能。
2.6.3維持引流通暢初期每30~60分鐘就要向水封瓶方向擠壓胸管一次,引流管要避免受壓、折曲、滑落及堵塞。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的最簡單方法,是觀察有否繼續排出氣液和長管中的水柱上下波動。正常的水柱上下波動4~6cm,如出現氣胸或張力氣胸的早期癥狀,首先應懷疑引流管被血塊堵塞,設法捏擠引流管使其通暢,并立即報告醫師處理。通常置病人于半臥位,如要翻身應采取側臥位,避免胸管受壓或扭曲2.6.4適當的胸膜腔負壓吸引:對肺段切除,肺斷面持續漏氣較多或氣胸患者,為使氣體及時排出,促進肺的復張,胸膜腔可以-15~-10cmH2O的負壓吸引。但對在平靜狀態下僅有少量氣泡溢出且已擴張者,則不宜使用過大的負壓,以免影響支氣管殘端創面的愈合。
2.6.5維持引流系統密封為避免空氣進入胸腔膜,水封瓶的長管應置在液面下2~3cm并保持直立位。胸壁傷口,即引流管周圍,要用油紗布包蓋嚴密。如水封瓶被打破,應立即夾住引流管,另換一水封瓶,然后開放鉗夾,鼓勵病人咳嗽.深呼吸,以排出進入胸膜腔內的空氣;如胸管不斷排出大量氣體時水封瓶被打破,不應夾閉胸管,要立即另換一水封瓶,以免造成張力氣胸;如胸管接頭滑脫,應立即接上,并用膠布固定,助咳,排出進入的氣體。
2.6.6預防上行性胸腔感染:嚴格遵守滅菌和無菌操作原則,不做負壓吸引者,盡量選用一次性無菌閉式引流袋為宜,若用水封瓶引流,瓶內應盛無菌液體。保證引流管出口到液面的垂直距離>60cm,管內液體不可倒流,搬動患者時必須在引流管上方夾管。引流管不得有滲液或血凝塊滯留,防止細菌繁殖和上行傳播。
2.6.7拔管胸腔引流管安置48h后,如(查體及X線胸片證實)肺完全復張,8h內引流液少于50ml,無氣體排出,病人無呼吸困難,全肺切除者,因無余肺需要復張,患側胸膜腔要靠胸液填充、機化,大多數患者術后不安置引流管,或根據需要定時夾閉引流管,以保持縱隔中位。即可拔管。拔管時囑患者屏氣,拔管后引流管切口要密閉,防止空氣吸入胸膜腔。拔管后,要觀察病人是否有呼吸困難,氣胸或皮下氣腫。要檢查引流口密蓋情況,是否繼續滲液,拔管后第2天應更換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