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中的人性化理念論文

時間:2022-10-14 04:57:00

導語:心理咨詢中的人性化理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咨詢中的人性化理念論文

摘要:本文探討了心理咨詢中人性觀的概念,進而提出咨詢理論與技術的應用應該具有一種折衷主義的態度,同時從這種態度出發,分析了五種主流咨詢理論折衷主義應用的可能。

關鍵詞:心理咨詢;人性觀;折衷主義

一、咨詢者的人性觀是對來訪者的人性觀照

人性觀就是對人性的認識,在心理咨詢中,就是對遭遇心理與行為方面問題的潛在來訪者的心理與行為以及它們存在于其中的人文環境、二者的相互作用的考察,其結論是對人的性質的抽象。從傳統上說,人性觀抽象可以以純粹的方式比較人與動物的不同,尤其是人對動物界、自然界的超越屬性;也可以以社會現實的方式用善惡進行總結;還可以以推斷行為因果和人性本身的條件的方式表現出來。第一種方式并不能引出對“病人”和正常人的區分,故本文中未有涉及;第三種方式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了科學實證的領域,本文中或有涉及,但不應作為研究的出發點,而只是作為論述的材料;本文使用的是第二種方式,即使用含有價值標準的人性抽象作為對人性觀概念的外延的界定。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知道,這種抽象既可以以抽象的價值為評價標準,也可以以對社會的適應為評價標準,后者在其本質上是以主流文化的價值信念為標準的間接評價。由于適應概念顯然具有更為廣義的范疇,也較為切合心理咨詢的實際,因而本文中使用適應的標準即以主流文化的價值體系進行間接評價的標準。鑒于主流文化的價值體系并不能很現實地從文獻中檢索出來,所以在討論時,實際上是采用了實用主義的觀點,即是否影響了社會功能的實現和是否造成了主觀上的痛苦。對于一些案例而言,兩者是同時出現的。由于這些影響和痛苦都還不具有操作定義的條件,但都具有可識別的表現,因而這種評價實際上暗示了對更為廣泛的人群的推廣。

人性觀與心理咨詢的理論、技術相輔相成,作為哲學的出發點之一和咨詢的方面而存在于咨詢工作中。在咨詢師分析來訪者的問題性質的時候,可以采用兩種不同的態度。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傳統即“主流”心理學的傳統主要地針對問題發生在來訪者身上的原因、形式和變化的可能:社會標簽論代表了在實踐中看來不很現實的另一種態度,即研究什么使得在來訪者身上發生了問題,力圖從來訪者的環境的方面,主要是并不完善的現實社會方面出發考慮問題。還有第三種態度,即考察環境與人的交互作用方式,雖然在社區心理學里面有從環境著眼的可能,但無論完形理論或交互作用理論更關心的還是前來咨詢的來訪者對改變自身的問題所做的努力,因而與主流心理學的傳統殊途而同歸。第一種態度也較為現實可靠:來到咨詢室尋求幫助本身表現出改變現實遭遇的愿望,即我們常說的痛苦背后的希望,而這種希望可以作為來訪者內在沖突中的主要方面加以把握。

我們把操作主義、經典的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作為三種典型的理論模式加以考察,同時認為其他理論形態可以看作這三種理論的變式或中間狀態。在這三種理論中,人性觀的矛盾十分的明顯,操作主義以咨詢者為主導的力量,從實驗室中獲得技術的支持,而視來訪者為被動;精神分析以為非理性決定人,決定人性,而以某種特定的結構解釋心理和行為;人本主義希望在咨詢室中令來訪者發現自身的價值和潛力,并且在多次的來訪中鞏固這些發現的生態學效度。雖然我們在直覺上感到折衷主義的合理性,而且也確實注意到了不同理論技術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作為一般咨詢者,比如學校的專兼職心理咨詢教師,又不可能以特殊治療立場自居,而拒絕禁忌癥學生的求助,這時,與人性觀沖突糾纏在一起的各種方法、技術之間的沖突,便突出地令我們感覺到有必要在理論和應用上尋求突破,最終形成一種有價值觀的折衷主義模型。這樣說是因為咨詢者作為普通人不能具有矛盾的價值觀,否則,或者使用一種并不相信其理論的技術而隱含著對來訪者的欺騙暗示,或者使用多種技術帶來的各種價值觀沖突作用于咨詢者觀念深層的問題,或者,第三種可能是認識到并沒有必然的沖突或者沖突可以現實地加以解決。方法任選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看起來已經充分地把握住了最為有效的第三條途徑。而且在一次調查中,美國咨詢師傾向方法任選的人數比例超過了占主流的其他四種理論即行為主義、精神分析、合理情緒和人本主義的特殊咨詢師的人數比例之總和。就我所了解的有限的材料來說,這種現象在理論上仍然是個謎:如何能折衷主義地使用各種技術而不為它們之間的沖突所左右呢?

一把錘子可以砸釘子,一支鋼筆可以寫字,鋼筆和錘子并不沖突,但一旦用鋼筆砸釘子或者用錘子寫字就遇到了沖突,但用鋼筆和用油筆在寫字上卻不發生沖突。工具的沖突發生在工具先驗占有的目的上,幾種典型的理論都假定了自己的治療觀和方向,也就先驗占有了特殊的目的。但對于我們這些最一般的實踐者來說,卻只有一個目的即改善來訪者的人性狀況,或者說,免除他的痛苦,恢復他的功能,包括祛除他的多余反應——如果他需要的話。

這樣我們就從方法的沖突而轉移到了價值觀、人性觀或稱咨詢理念的沖突上,我們不能回避的問題是我們自身的咨詢理念:作為折衷主義方法的前提,這種咨詢理念存在的唯一合理性就是平等地承認各種咨詢理念的合理性。作為一種理論形態,它和各種具體的理論必然有著沖突,因為它承認了沖突的雙方,所以沖突雙方就要同時反對它;而作為一種支配技術的理論,它卻必須同等地判定不同的技術所具有的先驗的合理性。

這樣我們就到了咨詢觀念的構成上,它首先必須是描述性的,涉及解釋以上包括預測和控制的都應該留給實證,雖然臨床本身就是實證的一種方式,但理念的內容過于間接,如果可能,當然希望把它從實證的解釋循環中解放出來。也就是說,用大家都能夠理解的描述方式陳述我們的咨詢理念,而且描述一旦遇到與其他觀點的沖突,只要沖突合乎邏輯地存在,需要改變的總是這種描述本身。就象我們已經做的那樣,把我們和來訪者共同遇到的問題定義為“社會功能的缺失和主觀的痛苦”,若兩者共存于一個案例中或在一個案例中只存在其中一個,都是合理的,但若有一個案例中兩個都不存在,描述就需要加以改變。所以我們把目的定義為“免除他的痛苦、恢復他的功能,也包括祛除他的多余反應——如果他需要的話”,其中第三個內容是據行為主義加上去的,加上它可以避免關于痛苦的無效的爭論,于是就加上它。

可能這意味著科學上的“耍滑頭”。如果折衷主義和實用主義是滑頭的話,人性觀的超越本質上就是在“耍滑頭”。因為它試圖避免實際上是價值觀各執一辭的無結果的爭論,從而獲得使用每一種技術的許可。但也因此,它就不能回避它如何處理價值觀的根本問題。

二、折衷主義的理論探討

折衷主義模型的這種形式的前提假設是:主流文化形成了符合它的要求的多數人的價值觀。多數指正態曲線上的大數,它的邊界概率需要從實際的調查統計中得到,但作為一個假設,它不為目前心理測量學的落后所導致的各種現象負責,換句話說,象很多理論已經認識到的那樣,象主流文化這個包羅萬象的概念所暗示的那樣,雖然我們可以試圖小心地在定義文化時擺脫價值觀的內容,但仍然不可能避免我們所說的價值觀和主流文化相互循環論證的可能,而且在對革命和變革的考察中,我們發現它與“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在先”的問題在概念上有一團尚待澄清的云霧。但是即使到了那里,也還不會與物質和意識關系的問題發生必然的沖突,因為這團云霧只是概念上的。當然,那也超過了本文的概念限制。

主流文化培育了多數人合乎要求的價值觀,但不是全部的人,也不是人的全部的價值觀,因而可能有價值觀發生沖突的情形,但就全部的來訪者而言,也并不必然是價值觀方面的沖突。價值觀與主流文化相沖突和使自己的行為適合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可以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概念:前一種概念將著眼點放在價值觀上,后一種概念將著眼點放在行為模式方面,在二者相互交叉的部分,二者必然地發生沖突。但沖突并不是必然地要受到我們的重視:在這個區域的兩個方向之間,我們選擇現實的方法任選,即行為主義拿來對付獨特的行為模式,獨特的行為模式如果并不必然多余則選擇另一個方向:精神分析傳統及其延伸的存在主義傳統或人本主義傳統,也許正是在存在——人本主義的作用下,才出現了行為主義與其他兩個學派之間的理論形式:合理情緒療法以非常具體的方式,或者說行為主義的方式,處理著來訪者的價值觀沖突。

這樣,我們在價值沖突的層次區分開行為主義和其他,而區分的手段是獨特行為模式的多余化,當然,象我們說過的那樣,作為一種對理論本身的描述,可能會從心理學史中吸取很多可以利用的觀點來豐富它,也可能會從實踐和理論的爭論中吸取很多可以接受的觀點來完善它。

價值沖突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里是超我與本我的沖突,而在人本主義那是似乎是人潛在的價值、能力與實際的認識之間的沖突,雖然人本主義在其歷史源流上與經典的精神分析存在著某種關聯,但考慮到精神分析運動中有名的兩次分裂和現實中發展起來的理論之間概念的不可通約性,我們只能使用一個方面的術語,來描述沖突即必須加以區分的對象,作為一種平衡,卻必須使用另一個方面的思想作為判別沖突的標準。也就是說既然形式上同時使用兩方面的標準是不可能的,而單獨使用任何一方面的標準都將陷入一個邏輯上的陷阱;若將兩方面的標準統一起來一方面可能導致第三種觀點的出現——那是我們要刻意地避免的,另一方面可能陷入自身的邏輯陷阱而隱藏了沖突,所以我們兩次均衡地使用兩方面的標準來達到我們折衷的目的,第一次是把現象區分成兩方面考察的結果,第二次對雙方沖突的區域作出實際的判斷。在這里,弗洛伊德的術語的規范性令我們不得不投入一次神秘的超我之中:弗洛伊德對歇欺底里的癥狀和機制的分析至少在少女杜拉身上讓我們看到了科學的奇跡,而這種奇跡在行為主義或人本主義那里大概要謙讓給紅十字下的化合物和手術刀。“超我”與“本我”的沖突在每個人的自我結構中都是存在著的,但若要使這種沖突有效地意識到,精神分析的催眠術和極富震撼力的亂倫情結即使不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十分便利的。另一方面,當來訪者已經明確沖突的狀況,那么根據矛盾律,應該是來訪者內在的希望在咨詢者的幫助下戰勝痛苦。而試圖向一個人灌輸一種他不敢相信的事實——三歲的時候在思想上強奸了自己的母親——如果不是徒惹討厭的,那也將曠日持久。內在的希望不是別的,正是人的潛力與價值向現實提出的要求。

在我們違背原則地冒險之后,我們回到我們的主旨上來:當我們的來訪者對自己身上發生的價值觀念沖突的事實不能清晰地描述和分析的時候,必須用重炮打開他現實的視野;而當來訪者自身的沖突表面化到勢均力敵的時候,則只須為他的希望助一臂之力,也就是說我們在價值沖突的意識水平上區分兩個立場:

是意識還是無意識在起著主導的作用?人的潛能和價值向現實的要求即希望已經獲得了多大程度的實現?

在意識比較充分地把握了自己的沖突而希望還只是萌芽的種子那樣弱小,筆者們建議使用理性情緒方法,即第四種主流的理論方法。

總結起來說,我們試圖分析如下立場和有效性:

(A)多余行為模式;(B)潛意識的沖突;(C)情緒化的沖突;(D)盲目自由的人。

需要進一步解釋的是C和D之間的矛盾性質,也就是B和C相互沖突而同時被放棄的領域。合理情緒療法象他的名稱所指代的那樣,把理性作為刺透非理性黑暗的一把利劍,在艾伯·艾利斯的手中有力地揮舞著。實際上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實踐中適合很多來訪的學生,他們并非失去了希望,只是籠罩在他們的思維上面的,只有情緒世界的凄慘和黑暗,也就是說,合理情緒療法一方面補救了在使分析者的神秘迷宮化為虛幻的充分意識領域中的精神分析,另一方面則謝絕了在使咨詢者的大慈大悲成為空想的非理性情緒領域中的人本主義;后者在這時顯然在使用著探詢之類的違反羅杰斯原則的術語,就象前者在丟掉了催眠術之后的漫長等待一樣。

實踐與理論同時的成長使我們對于邊界的分析可能沒有窮盡的時候。事實上在掌握了自己的意識的人本主義的領域的邊緣,有著一大群反復地認識著同一件“真理”的“蠢人”們,這群既不表現出非理性情緒從而可以使他向上一個層次躍遷,也不表現出多余行為或潛意識沖突而壓抑或軀體化的人,在巨大和多樣的未來可能性面前茫然若失,咨詢師很可能會一改往日的慈眉善目而大聲(或小聲)地呵斥他意志力的不足,然而在交互作用或完形主義的治療室里,他們卻如魚得水地學會了本來不足的行為模式:不足的行為模式一方面解放了自由中盲目的空談者,另一方面則與行為主義多余的行為模式一較短長。從而我們在數字5中發現了一個完滿的圓。但是我們必須在這個圓中看到:雖然理性情緒和交互作用似乎是作為填空補缺而出現在我們的折衷主義大拼盤上面,但只要我們從一開始使用了另一組分析對象,比如,行為主義和合理的情緒,我們便完全可以改寫我們的分析而結論卻是一樣。當然,它必須時刻注意到自己的折衷性質即向其他理論和觀點的開放性質,卻拒絕任何一種絕對化的原則。公務員之家

三、從情緒出發的人性觀照

在實踐中發現五種主流的療法與情緒表征之間具有某種可能的關系,作為必然要受到科學批判的一種理論認識,筆者將它們簡單地附述于后。

“行為主義的”各種情緒源于某種多余的通常是刻板的反應模式;而不是相反。

“精神分析的”各種情緒首先表現為壓抑、抑郁、沉默、悲觀、意識保存完整的邏輯性。

“理性情緒的”各種情緒正如艾伯·艾利斯所指出的那樣,透露著糟糕至極的判斷。

“人本主義的”各種情緒變異度很大;而且也不穩定,但空虛和無聊較常見。

“交互作用的”各種情緒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自卑,是現實的逃避人際環境之后的省思。

對于咨詢者而言,來訪者首先表現出來的可能不是清晰的“問題”,而是可以經驗地加以識別的各種情緒,所以對人性的判斷,也許應該現實地從來訪者的情緒開始。而人性觀的概念,在外延上應該現實地容納來訪者的全部自我表現,人性觀的抽象層次,在心理咨詢中不取決于理論的“正確”而取決于方法的實用。

須要說明的是,即便我們在理論上做了盡可能充分的分析,最終檢驗和發展理論的,只能是實踐和實驗,也就是說,從人性觀概念出發的折衷主義與其說是一種咨詢理論,不如說是對咨詢理論應用條件的完全接受而把檢驗留給實踐的一種標榜客觀的對咨詢理論的態度。

參考文獻:

[1]林孟平:輔導與心理治療[M].香港:商務印書館,1988.79-81.

[2]郭念鋒.臨床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352-356.

[3]許又新.神經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