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護理專業學生的感恩關懷研究

時間:2022-04-01 03:22:00

導語:臨床護理專業學生的感恩關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臨床護理專業學生的感恩關懷研究

教育學家諾丁斯認為關懷肇始于教師的關懷行為,完成于學生的被關懷感受,只有當W關懷X,且X承認W關懷X時關懷關系才能成立[1]。臨床實習過程中,能被護理專業學生(以下簡稱“護生”)認可的臨床帶教教師的關懷才能真正成為關懷行為,這種具有關懷性的、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對護生的學習經歷、職業生涯產生積極的影響[2]。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加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某市2家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護生為調查對象。

1.2調查工具

參考HughesL設計的護理組織氛圍問卷(Organ-izationalClimateforCaringQuestionnaire,OCCQ)[3],對19名護士、護生進行座談,探討臨床實習過程中教師的關懷行為,建立問卷的條目池,請帶教教師、護士和護生共30人對各個條目的語言、邏輯進行修改,增減條目,形成由19個條目組成的感知量表,量表采用Likert5級計分法,即每1個條目分別計為5、4、3、2、1,并請7名護理專家分別以1、0.75、0.5、0.25、0測定量表的內容效度,測得平均值為0.908,隨機選取90名臨床實習護生檢測量表信度,測得Cronbach’s系數為0.965,Guttman分半系數為0.936。KMO統計量(Ka-iser-Meyer-OlkinMeasure)為0.942,Bartlett球型檢驗的2=1467.524,<0.001,說明量表可以進行因子分析,經因子分析后將問卷分為2個維度:實踐、交流。實踐包括9個條目,是指教師注重護生臨床實踐經歷;交流包括10個條目,是指師生能自由、公開交流思想。

1.3調查方法

將人口學資料問題和臨床實習護生對教師關懷行為的感知量表編制成調查問卷,對兩所教學醫院414名護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發放前,將問卷調查的目的、意義及填寫注意事項,采取自愿、匿名、封閉的方式,共回收問卷414份,有效問卷386份,有效率為93.23%。

1.4統計學方法

問卷回收后,將數據輸入spss12.0中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2結果

2.1調查對象的一般性資料386名護生的年齡為16-25歲,平均年齡為21歲;男生15名,女生371名;漢族370名,非漢族16名;中專46名,大專137名,本科201名(缺失2名);班干部149名,普通護生237名。

2.2總體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護生認為教師在實踐維度的得分較交流的得分高(=4.85,<0.01),見表1、表2。

2.3不同性別護生對教師關懷行為的評價

男護生在總體上,以及兩個維度上的得分均低于女護生,見表3。2.4不同學歷護生對教師關懷行為的評價不同學歷護生對教師關懷行為的評價總體上以及各個維度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2.5班干部與普通護生對教師關懷行為的評價

班干部和普通護生在總體上和各個維度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5。

2.6護生關懷評價的多因素分析

以總體得分的平均值作為因變量,將自變量年齡、自評對外界變化的敏感度、家庭關心情況和所在學習的關懷氛圍納入多元回歸方程,應用Stepwise方法,結果見表6。根據方差分析,=20.052,<0.001,說明回歸方程有統計學意義。在篩選的四個自變量中,學校關懷氛圍和家庭關心被引入方程,進行檢驗時均小于0.01,即說明護生對教師關懷感受的得分與其自評所在學校的關懷氛圍和家庭關心的程度有關系(2=0.097說明所在學校的關懷氛圍和家人關心程度能解釋護生對教師的關懷感受的9.7%)。

3討論

3.1總體結果評價

臨床實習護生對教師的關懷行為評價的平均得分在4.03±0.71,說明總體上護生認為教師是很關懷實習護生。相比較而言,交流維度的得分比實踐維度的得分低,這可能是因為兩所被調查醫院均為部屬三級甲等醫院,臨床護理教師都承擔著臨床、管理、科研、教學等繁重的工作任務,且人員缺編和日趨繁重的護理工作量[4],使教師在帶教過程中忙于日常護理工作,很少有時間與護生進行交流,或者與教師的人文底蘊不足也有一定的關系。臨床護理教師需要主動地、動態地了解和關心護生的需求[5],而本研究中護生認為教師最具關懷性的行為有:真誠地希望看到自己的成功、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照護好病人、表現好時會得到老師的贊美、強調自己要有自信成為一個好護士、會鄭重指出自己的不足并幫助自己改正或提出建議。關懷性評價得分最低的行為有:關心自己的生活、花時間確定自己是否明白所學的內容、理解自己的感受、有開放的思想交流、有麻煩時教師能看出來。這可能是因為教師在帶教過程中忙于完成日常護理工作,很少有時間關心的護生的生活,關注護生的感受,同時與教師的關懷意識以及能力有限,而未能注意護生的反饋,與護生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心理距離有關。

3.2性別、學歷、是否班干部對護生關懷感受的影響

不同學歷以及是否班干部對護生評價教師關懷行為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是因為教學管理部門一般會根據護生的學歷層次安排不同水平的帶教教師,而是否班干部對教師給予護生的關懷影響不大。不同性別的護生對教師的關懷行為評價得分有統計學差異,男生在總體上以及在兩個維度的評價得分均低于女生,這可能與我國護士隊伍中女性占絕對優勢,面對男護生,教師與之交談、指導相對較少,而男護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能正確看待護理專業[6],與占多數的女教師或護士的期望相悖,不能很好理解關懷的含義[7],不愿與帶教教師有更多的交流有關。這就要求臨床帶教教師應摒棄性別偏見,了解護生的個人價值觀和信念[8],通過護生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9],以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因此,護理教學管理者或者部門可通過培訓、學習等方式加強教師的關懷意識和提高其關懷能力及技巧,一方面適應現代醫學模式對護理人員的要求[10],另外也有助于構建良好的關懷型師生關系。

3.3護生關懷評價的多因素分析

護生對教師關懷行為的評價得分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教師本身給予護生的關懷,這與教師本身的關懷教育目標、能力和資歷的關系最為密切[11],但是根據本研究調查結果,可能影響護生評價結果的因素還包括護生所在學校的關懷氛圍,以及各自家庭對實習護生的關心程度。學校的關懷氛圍越濃厚,家人對實習護生越關心,護生就會感受更多的關懷與愛,在與人交往過程也會更順暢,包括與自己的帶教教師,從而也能更多地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所以,學校應通過各種方式,包括顯性的和隱形的,營造良好的關懷氛圍,加強與護生家長的溝通,更加關注護生,以培養出更多關懷型的護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