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教育對護理專業的影響

時間:2022-09-17 03:11:02

導語:仁愛教育對護理專業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仁愛教育對護理專業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臨床護理模式從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責任制整體護理,公眾對護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心理護理、人文關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護理質量水平,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調查發現,護理專業畢業生有著比較扎實的專業能力,但人文素養比較欠缺[1-4]。人文素養的缺失必然會降低臨床護理質量,這與社會發展的需求是相悖的,也必然制約護理事業的高水平發展。人文素養的一個核心點就是“仁愛”,仁愛之心是人性一切善的根本,既是塑造護理職業道德,也是提升護理專業素養的動力源泉。如何以有效培育護理專業學生的“仁愛”為中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人體解剖學作為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有著特別的教學資源———尸體。以這一特殊的資源為載體,在實驗課上融入“仁愛”教育,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的提高有著極大的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16級護理學專業本科生有496人,在上人體解剖學實驗課時,學生按照學號順序分兩個輪次分別進入8個實驗室。隨機選擇其中兩個實驗室的學生(120人),A組60人為實驗組,B組60人為對照組。1.2研究方法。實驗組在實驗課上實施仁愛教育,對照組按傳統方式授課。仁愛教育的主要方式如下:1.2.1默哀、拜師。在人體解剖學的每一節實驗課上都要用到尸體或骨架。在學生進入實驗室的第一節課,要求學生整理好自己的衣冠,肅立于解剖臺和骨架周邊,對尸體和骨架進行默哀,然后獻花、行三鞠躬禮,拜認尸體、骨架為“無言良師”。并要求學生課后,寫出對“無言良師”生命和大愛的感悟,以及如何將“無言良師”的“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如何傳承“無言良師”的大愛。1.2.2禮進、禮退。要求學生每次進入實驗室,啟用“無言良師”之前,向“無言良師”三鞠躬以為告進;在實驗課結束,離開實驗室時,也要向“無言良師”三鞠躬以為告退。目的在于使學生將對“無言良師”感恩和尊重形成習慣,將“無言良師”的大愛內化于心,并以此激勵并調校自身的言行。1.2.3經典誦讀小組活動。指定一名同學為組長,每周負責組織開展一次經典誦讀活動,分享各自對“無言良師”生命和大愛的感悟,或誦讀經典故事。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生命的尊嚴、價值和可貴,從而規范自身言行,學會珍愛自我、關愛他人,關注人的健康發展。1.2.4臨床志愿服務活動。依托性病科患者特點和性病健康教育咨詢室資源,組織學生每月不定期開展臨床志愿者服務活動。由于性病的特殊性,性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緒、心理和社會障礙[5]。面對此類特定人群,體驗、學習臨床護理人員如何利用專業知識和細心的心理呵護,溫暖的人文關懷激起患者生活的熱情,撫慰患者的心靈,解除機體的病痛,達到身心康復。這也會激發學生求知欲,促使他們主動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汲取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在呵護患者生命的歷程中去播撒自己的仁愛,實現自身的價值。1.3考核及統計學方法。1.3.1考核方法。人體解剖學課程總評成績(100分)由標本考試(15分),作業(10分),期中考試(30分)和期末考試(45分)組成。標本考試按課程進度分3次進行,每次準備30個人體解剖標本,要求學生在每一個標本上辨認出所標定的一個結構,每個結構1分,總計30分,取三次標本考試成績的平均分并按5%計入總評成績;其他的作業、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均按百分制打分,但分別以10%、30%、45%計入總評成績。1.3.2統計學方法。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標本考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以及課程的總評成績分別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作業成績因影響因素太多、不夠客觀而不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兩組學生在標本考核成績、段考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總評成績比較,實驗組各方面都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討論

護理人員的職業修養是一系列文化涵養、知識技能、品質特點、行為習慣的綜合,需經過教育、培養、自我修養和鍛煉而獲得[6]。有調查顯示,許多醫學院校注重于護理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人文素養的培育,造成人文素養的缺失[1-3]。這種不完善的教育,不利于護理人才的全面發展,因為缺乏潛力儲備和動力源泉,將制約護理人才高水平的長遠發展。深入落實“職業素養培育”計劃之后,畢業后的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評價更高于對專業能力的評價[6]。“無言良師”是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特別的教學資源,當學生進入實驗室,直面“無言良師”時,真實的死亡場景體驗,將使學生更震撼地感知什么是生命,更深刻地領悟人性。同時,引導學生以另外一種視角去感悟“無言良師”的生命。當學生在對“無言良師”默哀時,當學生在拜認這些“無言良師”時,當學生以心靈書寫面對“無言良師”的感悟時,觸動的不僅僅是對生命的領悟,更是感知“無言良師”對他人生命至深至博的大愛。當學生每次都能向“無言良師”鞠躬以告進,鞠躬以告退時,“無言良師”之仁愛將潛移默化于他們的心靈,逐步形成其自覺的意識和習慣。這是以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為載體培育學生仁愛之心的特殊優勢。仁愛之心是護理人員人文素養的核心,仁愛之心如得以樹立,護理人員將能以此為內在標準,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將職業道德重塑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繼而以職業道德為規范調校自己的臨床護理行為。正像有關研究所顯示的,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護理人員能在情感上對患者深切地同情和負責,把解除患者疾苦作為天職,并以樂觀的情緒影響患者[7]。以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為載體所展開的仁愛教育,對學生良好人文行為習慣的養成已經初見端倪:實驗組的學生在使用骨骼和標本時輕拿輕放,實驗室環境衛生的清潔,實驗室的紀律性,對任課教師的尊重,學生之間的團結互助,學習的興趣,課外進入實驗室學習的熱情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現。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課程考核成績的各方面都明顯好于對照組。雖然考核成績僅為表象,其背后所內含的是仁愛教育所激發的強烈的學習欲望,高尚的學習動機,以及因此所內化形成的自覺的學習行為習慣,而內在的學習動力和自覺的學習行為習慣將遷延至后續的課程學習。

總之,以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為載體和臨床志愿者服務開展的仁愛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更高水平重塑人文修養和職業道德,同時可以形成專業知識和能力不斷提升的原動力,對護理職業素養的整體提升有著良好的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蘇春娟,施曉青.臨床護理人員人文素質自評與病人他評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7,31(1):85-87.

[2]呂克琦,張海林,吳繼云.護理高職畢業生整體素質與就業問題分析及對策[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4):277-280.

[3]秦芳.論急危重癥護理學教學改革中護生隱性職業素質的培養[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8,5(13):184-185.

[4]葉倩,方萍萍,李一心,等.護士人文素質對護患糾紛的影響及相關對策研究[J].護理研究,2015,29(12A):4306-4309.

[5]馬玲,趙宏,烏斯曼•玉素甫,等.健康教育對門診梅毒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30(2):167-199.

[6]CRAGUNJN,APRILMD,THAXTONRE.Theimpactofcombatdevelopmentonhealthcareproviderburnoutinamilitaryemergencydepartment:across-sectionalprofession-alqualityoflifescalevsurvey[J].MilMed,2016,181(1):730-734.

[7]張京煜,葉麗娟,陳京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護理專業教學改革后本科畢業生臨床工作勝任力情況調查[J].護理研究,2017,31(7):870-874.

作者:蔣麗君 張黎黎 李 哲 于 蘭 單位:1.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性病科 2.桂林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