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護理模式在急診外科的作用

時間:2022-10-18 09:54:20

導語:前瞻性護理模式在急診外科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前瞻性護理模式在急診外科的作用

急診外科是醫院進行搶救工作的重要科室,在急性創傷患者的緊急救治中應用廣泛,可降低患者死亡風險,改善預后[1,2]。急診外科收治患者較多,流動性大,病情急、重、危,且具有復雜多樣性和不可預見性,致使急診外科護理工作強度及安全風險較高[3]。若不加強管理極易導致護患糾紛。前瞻性護理是一種事前控制護理模式,集合責任護理、預見性護理及護理質量改進等多種優點,在提升護理管理質量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4]。本研究在急診外科護理管理中實施前瞻性護理模式,旨在探討其對急診外科救治效果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12月期間我院急診外科收治的急診患者9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47例。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試驗組女22例,男25例;年齡25歲~76歲,平均年齡(53.87±9.66)歲;砸傷7例,墜落傷14例,車禍22例,其他4例;骨折12例,多發傷23例,失血性休克12例。對照組女23例,男24例;年齡24歲~75歲,平均年齡(53.82±9.71)歲;砸傷8例,墜落傷13例,車禍23例,其他3例;骨折13例,多發傷24例,失血性休克10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為急診創傷;②在急癥發生后立即撥打120;③患者家屬同意參與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腦卒中、心肌梗死等急診內科疾病者;②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③存在臟腑器官功能障礙者;④伴有血液、免疫等系統疾病者。1.3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急救護理:接到120后迅速通知救護醫務人員及救護車,在最短時間做好準備;到達現場時迅速評估患者情況,做好止血、傷口消毒包扎;做好呼吸、脈搏、血壓、瞳孔、心電等監測分析,開放氣道或應用呼吸面罩保持呼吸通暢,入院后做好交接,并及時送往手術室治療。試驗組實施前瞻性護理模式:①分析既往我院急診外科資料,總結影響急診救治效果的根本因素,據此對急救流程進行改進,要求救治規范、流程精細化且具有針對性。②加強對急診外科醫務人員的培訓,培養護士專業水平及緊急應對能力,明確每位護理人員的責任范圍,并據此進行考核。③實施急診外科護理:a)接診護理。接到120后立刻做好準備,并在3min內發車,在接診過程中與患者家屬或周圍人聯系,了解患者具體情況,對出血嚴重者實時指導壓迫止血,保持呼吸通暢。b)現場救治護理。到達現場后立即實施止血、鎮痛等救治措施,迅速開放靜脈通道,密切監控患者體征,做好心肺復蘇、輸氧、輸血治療準備。c)轉運途中護理。加強患者各生命指標監控,保持血壓、心率等相對穩定,做好氣道管理、止血等措施;將工作情況通知醫院,要求急診手術室、急診醫務人員及專科醫生做好手術準備;及時與患者家屬取得溝通,告知患者病情、急救原因、可能導致的不良結果,并表明積極救治態度,獲得家屬支持。d)院內急救護理。到院后立即將各種檢查單、記錄單等與接診醫務人員交接,并通過綠色通道在最短時間內將患者送入手術室接受治療。1.4評價指標。急救反應時間:包括<60min、60min~180min、>180min,時間越短,搶救成功可能性越高。急救結果:患者經搶救后生命體征相對穩定表示成功,患者死亡或植物生存表示失敗。應用患者滿意度量表(ClientSatisfactionQuestionnaire,CSQ-8)[5]評估滿意度,共8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范圍8~32分,8~16分表示不滿意,17~24分表示一般滿意,>24分代表滿意。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急救反應時間。試驗組急救反應時間60min以內比例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急救結果。試驗組急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滿意度。試驗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急救是指由現場目擊者或醫護人員在患者到達醫院前所進行的救治活動,對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意義[6]。然而因急診外科的工作性質,急救過程中有明顯的安全隱患,出診不及時、現場急救應對不足等均會影響救治效果,需持續進行護理干預[7]。傳統的護理模式及質量改進方法多屬于事后控制模式,是在問題發生后再進行質量檢驗、改進,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難以及時、有效地解決當前問題[8]。前瞻性護理模式是一種較為新型的護理模式,強調提高質量的重點是事先控制,質量管理應該從源頭干預,并要求全員參與護理管理,實行全面性、全員性及全過程的護理干預,以盡可能提升護理質量[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急救反應時間短于對照組,救治成功率、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前瞻性護理模式在急診外科護理管理工作中應用價值顯著。本研究在急診外科護理過程中實施前瞻性護理模式,以接診、現場救治、轉運、院內急救過程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對急診外科護理規范、護理程序進行針對性優化,從而有效控制救治流程中的風險因素,提升護理質量,促使護理工作的開展有據可循,降低護理延誤、護理差錯的發生風險。

本研究還強調對急診外科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綜合培訓,強調對個人緊急應對能力的培養,并明確個人職責,從而提升急診外科護理人員工作效率、急救應對能力,更好地執行急診護理工作,盡可能縮短急救反應時間,把握救治時機,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時,在急診外科護理過程中全程開放綠色通道,避免救治過程中延誤時間,減少大量失血、呼吸衰竭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增強救治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滿意度。此外,本研究在執行護理工作時重視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協商,有效獲得家屬的理解,從而避免家屬配合度差對搶救工作造成的干擾,不僅增強救治效果,還進一步提升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急診外科護理管理中應用前瞻性護理模式,能夠增強護理質量,縮短急救反應時間,提高急救成功率及患者滿意度。

作者:李大榮 單位:恩施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