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轉移患者技術培訓方法及效果
時間:2022-04-09 04:31:19
導語:安全轉移患者技術培訓方法及效果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對護士進行“無抬舉”理念下安全轉移患者技術培訓的方法,評價應用效果。方法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東莞市大朗醫(yī)院40名護士接受“無抬舉”理念下安全轉移患者技術培訓,比較培訓前后護士在執(zhí)行患者體位轉移操作時運動強度、腰背疼痛感以及標準患者舒適感的差異。結果護士接受“無抬舉”理念下安全轉移患者技術培訓后,其在患者轉移操作過程的運動強度及腰背不適感得分低于培訓前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培訓后,標準患者轉移過程中的舒適感明顯高于培訓前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無抬舉”理念下安全患者轉移技術培訓,可有效降低護士在轉移患者時的運動強度及腰背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適感,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轉移技術;患者安全;護士培訓
為了減少或避免醫(yī)護人員,尤其是護士及助理員,發(fā)生與患者轉移相關的腰背疼痛等傷害,1996年英國皇室護理學院率先提出了“無抬舉”(NoLifting)理念,并創(chuàng)建了在這一理念下安全轉移患者的方法[1],其中包括使用器材設備進行轉移的方法及徒手轉移手法。隨后在歐美及澳洲等發(fā)達國家也紛紛設立了“無抬舉政策”(NoLiftingPolicy)。“無抬舉”理念下的安全轉移患者手法是指通過使用人體力學原理,基于省力原則及人體自然運動的規(guī)律,徒手或借助輔助器材協(xié)助患者完成體位轉移及體位變換,在避免醫(yī)護人員在轉移中發(fā)生骨骼肌肉損害或疼痛的同時,保證患者安全及舒適。目前,國外已有研究表明運用安全轉移的輔助設備可以降低醫(yī)護人員的職業(yè)相關性的骨骼肌肉疾病[2-3],但是對患者的舒適情況缺乏關注。目前對護士發(fā)生職業(yè)腰背疼痛及轉移患者技術培訓方面研究較少。本研究對臨床護士進行“無抬舉”理念下安全轉移患者技術培訓,并從護士和患者兩方面來評價培訓效果。
1對象
1.1培訓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自愿報名參加培訓班的護士40名,均為女性;年齡23~46歲,平均(31.98±6.30)歲;護理臨床工作年限4~27年,平均(11.15±6.29)年;無急性病史或外傷病史、無妊娠。1.2轉移對象。選取5名護士作為標準患者,體重50~55kg,身高155~160cm。模擬情景:女性,70~80歲,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楚,肢體偏癱,左側肢體肌力0級,右側肢體肌力4級,肌張力無增高,無關節(jié)僵硬或攣縮,無法獨自離床活動或行走。
2方法
將40名護士平均分為5組,每組8名成員,以自愿組合為原則,脫產(chǎn)集中訓練24學時。每項操作培訓分以下步驟進行:(1)培訓老師講解其原理及進行操作示范;(2)護士分組訓練,培訓老師從旁指導;(3)培訓老師再次集中示教,重點指出護士在練習中的錯誤及注意事項。每項操作示教結束后護士分組訓練2h,最后由培訓老師對每個護士進行技術考核。現(xiàn)將培訓中的幾項關鍵內(nèi)容匯報如下。2.1人體力學原理及手法的運用。人體力學指應用物理學中的力學原理和有關的定律及相關的機械運動原理,研究人體所產(chǎn)生的各種活動的科學。使用正確的人體力學動作可減少自身體力消耗,防止肌勞損,減少患者痛苦,保證患者安全、舒適[4]。“無抬舉”理念下安全患者轉移技術中的每一步驟都根據(jù)人體自主運動的規(guī)律來執(zhí)行。操作過程中,操作者主要使用“托”、“旋轉”及“除壓”等手法,“托”即五指并攏狀,呈空心掌狀,增加與患者皮膚的接觸面,減少局部壓力,注意避免“拖”、“拉”、“拽”的動作;利用旋轉的手法帶動關節(jié)的運動,使患者的肢體按照自然的運動軌跡進行重心轉移,節(jié)省操作者體力消耗并避免操作中給患者帶來的不舒適感;移動結束后使用除壓手法除去患者皮膚表面與衣服或支撐面之間的剪切力,再配合按摩及擴胸手法,使患者胸部及各關節(jié)舒展,處于舒適體位。2.2轉移前的評估與準備。體位轉移前先評估患者體重及肢體活動程度,然后決定采取轉移的方法及輔助器具。向患者解釋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引導患者主動參與轉移活動。轉移前確保環(huán)境安全,保證無障礙物,轉移平面之間高度盡量相等且相互靠近。2.3轉移過程與注意事項。安全轉移患者技術涵蓋的內(nèi)容非常多,根據(jù)筆者所在醫(yī)院的設備條件及培訓需求選取了其中常用的體位轉移類型進行培訓。培訓的內(nèi)容包括床上轉移[5],如:臥位-側臥位、移向床頭、橫向移動、臥位-坐起及床-椅轉移。轉移時,護士將手置于患者軀干和肢體上,沿人體自然運動時關節(jié)活動方向施加一定力量,促使患者在護士的協(xié)助下被動地以自然的運動軌跡完成體位轉移。護士在操作中,首先要盡量保持腰背挺直,不使脊柱彎曲,減少脊柱及肌肉損傷。其次要使自身重心盡量降低,雙下肢前后分開呈奔跑狀態(tài),遵循省力原則。最后,注意避免使用“抓”、“拖”、“拉”、“拽”等動作,以免造成患者不適。2.4轉移方法。2.4.1床上轉移方法。(1)平臥至側臥位。以右側臥位為例,護士站于患者右側,先將患者右上肢自然伸直外展、頭部轉向翻身一側、左手放于胸前、右下肢自然曲屈外展,接著護士右手置于患者左髖部推動左下肢自然地向右側旋轉彎曲,同時護士左手按住患者左肩胛部,將患者身體重心調(diào)整至略向前傾,后背墊軟枕,保持臥姿平衡。左側臥位方法相同。(2)移向床頭。患者平臥,雙手自然放于腹部,雙腿屈曲使雙足底貼緊床面。護士站于患者右上方,將右手置于患者右髖部,左手置于患者右肩胛部,根據(jù)側臥翻身的手法引導患者側臥,同時推動關節(jié)向上移動,引導體重移動,使患者上移,保持上提的位置后,將患者上半身還原平臥位。左側也是相同的方法。兩側反復交替進行,將患者轉移至床頭為止。另外,可以使用尼龍或絲質(zhì)的滑動布協(xié)助完成體位移動。操作時,護士協(xié)助患者側臥,將滑動布對折并墊于患者大腿至頭部以上位置,雙手置于患者兩側髖部并同時向床頭推動,完成移動后,撤出滑布并擺放舒適體位。(3)床上橫向移動。以向右橫移為例。護士站于患者右側,先將患者頭部轉右側、兩手自然放于腹部,護士左手置于患者右肩胛下,右手置于患者左肩胛下,先托起患者左肩部,然后將右肩部托起的同時將左肩部向下按壓,順勢引導肩部向右平移。使用相同的方法移動髖部,將患者向右移動。最后將雙下肢平移,使身體軸線保持平直。向左平移方法相同。另外,護士可以借助尼龍或絲質(zhì)的手套或滑動布協(xié)助完成體位橫移,操作更加省力及簡單。(4)臥位-坐起。護士先協(xié)助患者右側臥、膝關節(jié)曲屈,雙小腿放于床緣下。使患者頭部曲屈,用左手臂托住患者的頭部、后頸及對側肩胛部,使患者重心轉移至護士左肘部上,左手按壓患者左側髂部。以骨盆為軸心,協(xié)助患者轉移成坐位,然后調(diào)整至舒適姿勢。2.4.2床-椅轉移方法。輪椅置于床尾,制動,與床成45°角。患者坐于左側床邊,膝關節(jié)曲屈,雙足平放于地面,右足放于靠近輪椅方向。護士面向患者站立,雙膝微屈,腰背挺直,雙下肢下蹲呈奔跑狀,用右膝內(nèi)側抵住患者左膝外側,雙手托住患者的雙髖部,使患者軀干向前傾,下頜部置于在護士肩部。護士向后用力將患者向上抱起,將患者的重心前移至其腳上,并向輪椅方向移動,引導患者坐于輪椅上。2.5轉移完成后的定位管理。體位轉移后評估患者身體受壓部位的壓力,通過支撐面的選擇及使用輔助用具(體位墊)使患者處于固定體位,身體壓力得到分散、減輕受壓部位壓力、肢體處于舒適及利于功能恢復的狀態(tài)。操作原則如下:(1)操作前確認受壓情況和空隙,使用合適體位墊減輕局部受壓。(2)擺放體位后確認身體扭曲狀況及關節(jié)的可活動能力。在患者肢體活動范圍允許的情況下舒展患者身體、進行體位擺放,使患者處于安穩(wěn)體位。2.6評價標準。(1)護士感受自評:①活動強度評價。使用自我感知運動強度評級法(RatingofPer-ceivedExertion,RPE)[6],通過護士自評操作時的自身感覺如心跳、呼吸、排汗、肌肉疲勞等來衡量護士在執(zhí)行自然照護技術操作時運動強度。量表數(shù)值范圍是6~20,6代表沒什么感覺,20代表感覺極強。②腰背疼痛評價。采用數(shù)字(NRS)疼痛評分表評估護士進行操作時腰背疼痛情況,將疼痛的程度用0~10表示,0表示無痛,10代表最痛,護士選擇一個數(shù)字代表其疼痛程度,分數(shù)越高表示腰背舒適度越差。(2)標準患者舒適度評估:使用線性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在標尺的兩端標有從0~10的數(shù)字,0為舒適,1~4為輕度不舒適;5~7為中度不舒適;8~10為嚴重不舒適(無法忍受)。2.7統(tǒng)計學處理。培訓前后收集以上各評價指標得分,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結果
培訓后護士轉移操作過程中運動強度及腰背不適感得分均低于培訓前水平,培訓后標準患者的舒適感高于培訓前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4結論
有研究[7]表明,我國護士因工作造成的腰背痛的患病率在60%以上,但是在社會上仍未引起足夠重視。正確的移動方法及移動輔助器具的使用是減少護士職業(yè)性腰背疼痛的重要措施。“無抬舉”理念下安全患者轉移技術培訓利用人體力學原理的知識為導向,引導護士以正確的省力的操作轉移患者,減少職業(yè)性損傷的發(fā)生。同時,通過自然的運動規(guī)律和軌跡協(xié)助患者完成體位變換及定位管理,移動過程減少剪切力及摩擦力,提高了患者舒適感。對護士進行“無抬舉”理念下安全患者轉移技術培訓非常必要,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但由于樣本量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
作者:黃健敏 張艷紅 單位:東莞市大朗醫(yī)院傷口造口護理專科
- 上一篇:全科護士規(guī)范化培訓必要性分析
- 下一篇:骨科圍術期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