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高危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研究

時間:2022-08-06 02:31:54

導語:精神科高危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神科高危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研究

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是保障醫護人員、病患和家屬安全的預防措施,有利于早期評估和識別風險,及時實施有效干預措施[1]。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情感、認知和心理等方面發生了紊亂,尤其是自傷自殺、暴力傷人、出走、跌倒/墜床等高危精神病患者,常常會發生自殺傾向、傷害他人、毀壞物品、從醫院出走等護理風險事件[2],且精神科護理風險事件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和難以預見性的特點,因此,有必要對精神科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風險評估[3],實施高危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可提高護理風險管理的規范性及標準性[4],從而降低護理風險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8年3月—12月選擇本院4個精神科男病區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包含2個男病區,觀察組為448名高危護理風險患者,其中,暴力高危387例,自傷自棄高危197例、出走高危362例、跌倒/墜床高危77例。對照組為429名高危護理風險患者,其中,暴力高危415例,自傷自棄高危167例、出走高危374例、跌倒/墜床高危83例。兩組患者均符合《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第1版(ICD-10)的診斷標準[5],且經護理風險評估小組三級評估為高危風險患者(暴力高危≥9分,出走高危≥6分,自棄高危≥9分,跌倒高危≥4分)。實施前兩組病人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病程、疾病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人力資源、病區設施、設備配置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實施精神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高危風險標準化管理。1.2.1護理部建立健全精神科護理風險管理預案、高危風險防范管理制度、制定風險評估表評分標準,風險級別劃分標準,統一培訓。1.2.2病區建立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護士采用本院護理部統一制定的護理風險評估表進行常規評估,設有新入院及在院病人護理評估記錄單、暴力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表、出走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表、自棄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表、跌倒/墜床風險評估及防范記錄表等。新入院患者均進行三級評估,一級評估由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30分鐘內完成,將高危患者的護理風險及特殊護理措施告知家屬,并囑其簽字;二級評估由責任組長(主管護師)在患者入院1h內完成,對責任護士評估欠缺之處給予修改補充;三級評估由護士長在患者入院3h內(危急患者在入院時共同評估)完成,并進行具體的護理指導。護士長將高危護理風險患者上報護理部備案。1.2.3嚴格執行責任制整體護理及高危再評設立高危患者責任護士,全面負責高危患者的治療、護理、病情觀察、工娛治療、康復指導、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對高危患者每天進行風險再評并記錄一次,直至評估達到中、低危。夜班護士持續落實風險防范措施。1.2.4針對各種高危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1.2.4.1暴力高危患者①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替代暴力行為的方法。②接觸患者注意方式方法,與患者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盲目激惹患者,觀察患者的日常活動,及時發現異常行為先兆。③治療、操作或護理患者時需兩名工作人員一起執行。1.2.4.2出走高危患者①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配合治療。②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告知患者采用救助方式代替出走行為。③患者外出檢查和治療時,做好防范工作。④進出病房時注意督促患者遠離門口后方能開門。1.2.4.3自棄高危患者①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鼓勵患者正確認識疾病,配合治療。②積極進行危機干預,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采用救助方式代替自棄。③嚴防藏藥。1.2.4.4跌倒/墜床高危患者①引導患者熟悉病房環境,患者活動時,保持病房光線充足,地板干凈,不潮濕,濕拖地時有防滑倒警示標志。②床、床頭柜、椅子等物品按規定放置,不阻礙通道。鎖好床、輪椅輪子,睡覺時將床欄拉起,確保患者安全。常用物品放于易取位置。③定時巡視,為需要排瀉的患者提供幫助,及時回應患者的呼叫。④患者避免穿大小不合適或容易滑倒的鞋子、長短不合適的褲子。⑤運送患者時,床欄要拉起,使用輪椅必須用安全帶。囑患者在有人陪護下方可離床活動。⑥囑患者改變體位時遵守“三步曲”,囑患者頭暈時,應在床上休息,如廁或沐浴時有人陪同。教會患者使用合適的助行器具。1.2.4.5以上高危患者必須①在一覽表標有標識,并在護士站的高危登記表上做好登記。②安置于監護室。③必要時留陪護。④熟記高危患者的床號、姓名和病情,患者的日常活動必須在護理人員視線范圍內,設有巡視觀察單,每30分鐘記錄一次患者的病情動態,及時發現患者異常行為的先兆,必要時遵醫囑給予保護性約束。⑤做好物品的安全檢查。⑥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1.2.5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及教育定期進行各種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護理文書書寫規范等的培訓。每月開展安全意識教育和學習護理風險防范知識1~2次,進行專業防范訓練,及時預防和制止不良事件的發生。組織護士學習《護士條例》、《精神衛生法》等,增強護士的抗風險能力,規范護理行為。1.2.6標準化的效果監控及持續性改進醫院成立護理部、病區質控網絡,護理部每周督查高危風險患者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實施情況,進行護理風險控制效果的監控。病區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對高危風險標準管理化進行PDCA持續改進,使高危護理風險管理更趨于標準化和規范化。1.3觀察指標。統計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跌倒、暴力行為、出走行為、自棄行為的發生率。采用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住院患者、家屬對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滿意度達標率為≥95.00%。各類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越低表明護理效果越顯著。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見表1。2.2患者及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率比較,見表2。

3討論

精神科護理是一個高風險行業,護理風險管理始終貫穿在患者住院期間的每一個環節,因而在精神科實施標準護理風險管理,可以針對性地解決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避免風險擴大,提升護理工作質量[6],為患者提供安全、滿意的護理服務。本院實施精神科高危患者風險標準化管理在護理工作已趨于常態,強化了護理人員安全執業的理念。對新入院患者、病情突然發生變化的患者及時進行風險評估,確定高危風險因素,及時履行告知義務,對患者、家屬執行健康教育路徑[7],實行標準化管理,使病房管理更規范有序,提高了護理安全工作質量,從而提高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高危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比較差異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精神科高危患者實施風險標準化管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嚴格執行風險防范管理制度,落實責任制整體護理,病情觀察更具有連貫性,科室設立風險管理小組[8],嚴格監督三級風險評估實施情況;科室成立病區、護理部護理風險管理機制,監控標準化實施效果,同時,病區對高危風險標準管理化進行PDCA持續改進,強化培訓專科知識,提高護士的風險意識、應急防范能力及專科護理水平,有效防止與減少精神科高危風險患者風險事件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中滲透護理高危風險標準化管理理念,認識和防范護理風險事件,建立健全護理風險管理機制,提高護理安全工作質量,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已成為當前醫院護理管理者關注的重點,也是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核心。精神科實施高危護理風險標準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實用性、可操作性。

作者:王月燕 范喜英 單位:廣西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