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培訓在精神科護理的效果

時間:2022-10-14 03:17:36

導語:共情能力培訓在精神科護理的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共情能力培訓在精神科護理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精神科40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將護理人員均分為2組:共情能力培訓組和常規組,各20例,常規組未接受共情能力培訓,共情能力培訓組接受共情能力培訓。護理人員入選標準:女性;本院正式職工;護理工作經驗2年以上;研究期間無離職、請假等;依從性可,配合研究。共情能力培訓組護理人員年齡22~56歲,平均(37±5)歲;工作經驗2~12年,平均(5.2±2.6)年;文化程度:中專8例,大專8例,本科4例。常規組護理人員年齡21~56歲,平均(36±6)歲;工作經驗3~12年,平均(5.3±2.7)年;文化程度:中專7例,大專8例,本科5例。培訓結束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選取100例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成2組,各50例,分別進入共情能力培訓組和常規組。共情能力培訓組患者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47±7)歲;體質量指數(24±3)kg/m2。男性26例,女性24例。常規組患者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21~78歲,平均(47±7)歲,體質量指數(24±4)kg/m2。2組護理人員基本資料及患者基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培訓及護理方法:常規組患者接受精神科常規護理:未經過共情能力培訓的護理人員對其進行飲食護理、用藥護理、安全管理及生活護理。共情能力培訓組護理人員接受共情能力培訓:共培訓3個月,培訓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培訓、綜合素養培訓、護理倫理修養培訓、護理技巧培訓以及共情護理技能培訓,培訓后統一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對患者進行護理。共情能力培訓組患者由接受共情能力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護理,護理內容包括:提高疾病認知水平(通過講授、演示、圖片、討論等方式詳細解釋精神疾病發病原因、表現、相關治療等)、融洽護患關系(主動進行溝通交流、換位思考、認真傾聽訴述、密切關注情緒變化、情緒存在波動時使用共情方法實施心理疏導)、提高治療信心(講解預后良好病例、痊愈患者現身說教、鼓勵家屬安慰理解患者、提高生活信心和積極性)、開展放松訓練(播放舒心音樂、深呼吸訓練等舒緩患者情緒)。1.3觀察指標:觀察護理后2組患者滿意度、不良事件發生情況,2組護理人員共情能力得分。患者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評估,共100分,其中滿意、較滿意、不滿意分別指得分>90分、60~90分、<60分。滿意度=(滿意+較滿意)/100。共情能力得分采用杰弗遜共情量表進行評估[5],包括觀點換位思考(3個條目)、觀點采擇(10個條目)以及情感護理(7個條目)3項內容,評分越高表示共情能力越好。1.4統計學方法:用SPSS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滿意度:共情能力培訓組患者滿意度(96%)較常規組高(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4)。見表1。2.2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共情能力培訓組有1例不良事件發生(1例跌倒);常規組有8例不良事件發生,其中2例跌倒,2例攻擊他人事件,1例墜床,1例出走,2例自殘。共情能力培訓組不良事件發生率(2%)低于常規組(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3共情能力得分:共情能力培訓組護理人員情感護理、觀點采擇、換位思考等共情能力得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研究顯示,精神科患者容易出現自殘、自殺、攻擊他人等不良事件,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影響[2]。護理安全管理在降低精神科不良事件發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精神科護理工作繁重,護理人員精神高度緊張,不具備完善的共情能力,導致護理人員無法理解患者感受、無法換位從患者角度開展工作,使護患間關系復雜,護理質量下滑,提高護理人員共情能力和護理質量在護理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6]。已有多數研究認為,護理人員共情能力提高可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安全[6]。本研究為提高護理人員共情能力,對護理人員進行了共情能力培訓,發現共情能力培訓組護理人員情感護理、觀點采擇、換位思考等共情能力得分均高于常規組,提示共情能力培訓可顯著提高護理人員共情能力。本研究顯示,共情能力培訓組患者滿意度較常規組顯著提高,且共情能力培訓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提示護理人員共情能力的提高可顯著提高護理滿意度,改善護患關系,降低不良事件發生。上述研究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7]。

經過共情能力培訓后,護理人員的共情能力提高,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通過改善患者心理提高患者認可度、配合度、信任感及依賴感,護理效果更加顯著。護理人員共情能力培訓后可有效轉變自身視角,站在患者角度開展各項護理工作,能更好為患者提供安全管理措施和良好護理,保證護理工作順利開展[7]。綜上,共情能力培訓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效果顯著,可提高護理人員共情能力和患者滿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發生。

參考文獻

[1]陳夢云,袁勇貴.軀體癥狀障礙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實用老年醫學,2019,33(10):937-943.

[2]朱平.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慢性軀體合并癥調查分析[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8,13(6):311-312.

[3]邵翠萍,江敏,張守亞.護士共情能力培訓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28(6):959-961.

[4]王桂芬.護理人員共情能力培訓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36):55-57.

[5]沈艷虹,趙文婷,周蕓.共情培訓對降低急診科護士職業倦怠的效果評價[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8,4(2):159-161.

[6]陳慧敏,王艷,戴曉婧.基于護士職責角度的護理中斷事件現況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9,34(19):1-4.

[7]相淑芳,相法芳.護理人員共情能力培訓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0):142-144.

作者:陳美平 單位:山西省忻州市社會福利精神康寧醫院九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