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護理在精神科糖尿病的應用

時間:2022-03-08 08:29:40

導語:心理護理在精神科糖尿病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護理在精神科糖尿病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對精神科糖尿病患者行心理護理聯合飲食指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0例,隨機對入選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15例。患者均在針對性藥物治療下實施護理,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而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開展心理護理及飲食指導,觀察組間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水平變化及SAS、SDS評分變化。結果:組間患者護理前,血糖水平差異性較小(P>0.05),護理后,餐前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組間負性情緒(SAS、SDS)評分未發生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評分均有所降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分數下降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精神科糖尿病患者而言,心理護理聯合飲食指導的開展意義重大,在穩定患者血糖水平的同時,有效改善其負性情緒,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精神科;糖尿病;心理護理;飲食指導

室患者差異性較大,當其伴有糖尿病疾病時,治療難度明顯增加[1]。糖尿病為臨床常見疾病,人們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的改變,致使此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人們用“不死的癌癥”來形容糖尿病,只能終身通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來防止其出現各種并發癥,保證其生活質量。血糖水平長時間居高不下,對患者血管疾病、神經功能等將存在不同程度影響。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出現及發展與患者心理狀態存在一定關聯,負性情緒長期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誘發糖尿病出現。而精神疾病伴有糖尿病應不僅對血糖進行控制,同時,應注意患者飲食、運動、心理狀態等情況,進而使其預后得以改善。目前,對精神科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工作成為臨床重點關注話題。本院將精神科糖尿病患者進行分組,探究心理護理聯合飲食指導對其應用價值,詳情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納入本院精神科接收的3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此次研究代表,2019年8月為研究起始時間,2020年8月為研究截止時間。根據隨機數字分組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15例。對照組包括男9例、女6例,年齡46~68歲,平均年齡(52.34±1.21)歲,研究組包括男8例、女7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2.42±1.16)歲。觀察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比較價值。1.2方法 根據患者糖尿病及精神疾病表現給予其針對性藥物治療,在此過程中,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即:告知患者飲食相關注意事項,叮囑其嚴格按照醫囑使用藥物等。研究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具體表現為:①心理護理:糖尿病病程較長,患者患病過程中難免出現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同時,因其同存精神性疾病,為此,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變化,將糖尿病及自身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為其進行講解,使其了解兩者對其自身危害,糾正其對自身疾病的錯誤認知,進而使患者防治疾病意識提升,利用語言及非語言形式給予患者適當鼓勵,增強其治療信心,使其以最佳的狀態面對治療;②飲食指導:根據患者日常飲食習慣實施相應的飲食指導,摒棄不良飲食習慣,告知患者多使用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食物,合理化搭配膳食結構,控制每天鹽攝入量。叮囑患者每天進食一定量的水果、蔬菜,盡量避免動物內臟等高脂肪食物。每天固定進食時間,在進餐過程中,應細嚼慢咽,保證食物影響的充分吸收,并使其明確規范飲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1.3觀察指標 ①觀察組間患者護理前后餐前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變化;②利用焦慮評分量表、抑郁評分量表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AS(焦慮)、SDS(抑郁)評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好。1.4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軟件為SPSS23.0,血糖水平及SAS、SDS評分均采用t檢驗,組間數據差異為P<0.05,表示統計學意義存在。

2結果

2.1血糖水平 護理前,組間患者餐前及餐后2h血糖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血糖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2.2心理狀態 組間患者護理前SAS、SDS評分差異性較小(P>0.05),護理后,組間評分均明顯降低,其中,研究組評分下降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討論

人們生活水平伴隨國家經濟發展而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群眾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工作時間等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糖尿病患者在此情況下逐漸增多。體內胰島素分泌出現異常為糖尿病主要發病原因,若長期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心腦血管疾病及腎病發生率隨之提升,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臨床資料顯示,近年來,糖尿病患者年齡日漸下降,中年患者比例明顯增加,同時,有研究指出,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已經高達10%左右,且上升趨勢明顯,此疾病已然成為影響我國中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部分糖尿病患者伴有精神疾病,此類患者與正常糖尿病患者相比,治療依從性相對較差,與醫生、護理人員配合治療過程中,抵觸情緒較為強烈。為此,患者治療效果不盡理想,對治療與護理工作帶來巨大挑戰。藥物為精神科糖尿病患者主要治療方式,患者在院中由護理人員督導,治療效果明顯,但畢竟住院時間有限,患者多數為院外生活,而糖尿病主要治療目標在于血糖控制。為此,應給予患者優質的護理干預,使其自我管理能力得以提升,繼而保證治療效果。精神疾病患者思維能力及自控能力明顯弱于健康群體,為此,心理護理的實施尤為必要。而負面情緒的出現會使血糖水平產生較大的波動,為此,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應確保患者輕松和愉快的心理狀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研究組患者有效評估其心理情況,并實施心理護理,使其SAS與SDS評分得以明顯下降,和對照組數據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能夠說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后,可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疏通,使其對自身疾病認知度得以提升,和患者主觀感受以及身體情況相互結合選擇有效的干預措施,有助于發現患者產生的負面情緒。與此同時,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精神疾病病情進行觀察和分析,對患者不同的思想變化進行分析,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改善其病情的同時消除不良情緒。糖尿病的發生,與患者日常飲食存在一定關系,科學化控制飲食,對糖尿病具有緩解作用,控制血糖過程中,除藥物治療外,飲食結構的改善至關重要[2]。將飲食指導應用于研究組患者中,護理后,血糖水平得以明顯下降,且顯著低于對照組,由此可知,指導患者合理化飲食,科學性制定膳食結構,保證每天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糖分合理化攝入,可使血糖范圍控制在標準值內。將患者以往不良飲食習慣給予糾正,叮囑其在飲食過程中應保證細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同時,保證就餐時間穩定,不可饑一頓、飽一頓,此種情況的出現將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由于精神科糖尿病患者思維、認知等能力與正常患者不同,為此,即便為其制定合理化膳食方案,部分患者也無法完全落實,為此,對于精神科糖尿病患者而言,在飲食指導基礎上,還應展開心理護理,使患者明確合理化飲食對自身疾病重要性,進而提升其配合度,改善血糖水平。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血糖水平及心理狀態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將心理護理聯合飲食指導在精神科糖尿病患者中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施榮娜.精神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和飲食指導[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21):81-82.

[2]丁艷英.淺談精神分裂癥伴發糖尿病的護理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33):273.

作者:溫廣妹 張美清 林婷 單位:茂名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