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報道人文關懷強化對策

時間:2022-08-06 11:12:39

導語:電視新聞報道人文關懷強化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新聞報道人文關懷強化對策

摘要:人文關懷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對于主流價值觀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為了追逐經濟利益,一些新聞報道使用獵奇的、夸大的、博人眼球的語言,同時過度追求時效性和新穎性,缺乏對新聞事件的深層次挖掘,甚至肆意曝光公眾隱私來獲取收視率,給社會大眾造成了惡劣影響。為此,必須加強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建設,在還原事實真相的同時給予受眾語言上的關懷慰問,并注重保護公眾隱私,關注他們的心理感受,提高新聞的品質和溫度。

關鍵詞:新聞報道;人文關懷;電視新聞

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主要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真實反映群眾的生活現狀、報道群眾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從而打擊社會不正之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因此,需要重視人文關懷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意義,建立良性的媒體生態環境。但是,當前部分電視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缺乏人文關懷建設,嚴重降低了新聞的品質和影響力。在此背景下,應通過分析其問題癥結所在,提出相應解決對策,推動新聞報道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彰顯人文關懷的重要性

人文關懷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體現了人本思想。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既有助于推動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也有著豐富的現實涵義。人文精神一方面能夠推動新聞媒體回歸受眾本位原則,有效提升其行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順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時代要求。

(一)順應時展的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條件逐步提高,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人們的主要需求。因此,電視新聞報道的質量和內涵將會成為觀眾的主要關注點,電視新聞報道應該摒棄功利性的報道傾向,注重挖掘新聞背后的深層次價值,將人文關懷注入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著重體現,可以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的高層次精神需求,有力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

(二)提升新聞媒體的行業競爭力

新媒體的發展和普及,使傳統媒體的核心地位受到沖擊。為了應對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環境,電視等傳統新聞媒體必須改變以往的報道形式,真正從受眾出發、為人民著想、關注老百姓的生活現狀,堅持以人為本理念,這樣才能贏得大眾的認可,在激烈競爭中體現出個性化和差異化,從而彰顯出自身的地位。

(三)推動新聞媒體回歸受眾本位原則

受眾本位是指在新聞報道中突出受眾的主體地位,賦予受眾更多的話語權和關注度。這也是新聞媒體本質屬性的體現,新聞媒體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渠道,承擔著服務社會、服務受眾的使命,而報道的主要內容應該圍繞社會現象、老百姓日常生活來展開。[2]堅持人文關懷可以促使新聞媒體關注人的價值,改變以往傳播者的自我中心意識,回歸到受眾本位的初衷,創作出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

二、電視新聞報道中缺乏人文關懷的具體表現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媒體的生存環境,加劇了傳統新聞媒體的競爭壓力,使得新聞報道的商業性質日益明顯。首先,部分媒體在報道中為了博取眼球、獲取高收視率,故意夸大、扭曲事實真相、冷漠對待群眾訴求,嚴重影響了新聞媒體行業的口碑和專業度;其次,部分媒體過度追求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新穎性,缺乏對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缺乏對新聞當事人隱私和心理感受的尊重,傷害了他們的感情。

(一)報道使用的措辭缺乏語言關懷

語言關懷也是人文關懷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當前在新聞報道中,語言失范、用詞冷漠等現象隨處可見。在民生類新聞中,有些報道者采取戲謔夸張的語言,或刻意夸大事實真相,或刻意渲染悲傷氛圍,從而吸引受眾的注意,但是對新聞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和現實需求選擇性無視,使其無法感受到電視媒體對自身的情感關懷。比如,在體育類新聞中,口語化的報道經常出現,一次,在報道某項大型體育賽事時出現了“撈到五塊金牌”的新聞標題,這暴露了媒體從業者專業素養和人文關懷的缺失,侮辱了運動員多年的辛苦付出和職業操守,對媒體形象也造成了嚴重損害。[3]

(二)注重時效性和新穎性,新聞缺乏溫度

迎合大眾心理、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媒體環境,部分新聞媒體過度注重經濟利益的追逐,為獲取高收視率而忽視了新聞的人文關懷,單純將報道重點放在新聞的獨特性、新穎性,時效性上。盡管這樣的做法在短期或許刻意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但長遠來看無法讓觀眾體會到新聞的真正價值,沒有盡到引導良好社會風尚、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和義務。

(三)缺乏對報道對象的情感關懷

由于新聞報道的公開屬性,所以在報道過程中可能不經意間就泄露了報道對象的個人隱私,從而使當事人受到公眾輿論的侵擾甚至影響正常生活。這一方面是由于新聞工作者的隱私保護意識較弱,對大眾隱私的重視度不夠;另一方面是某些新聞工作者為了吸引觀眾眼球故意曝光當事人的家庭情況、個人信息等,這不僅違背了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準則,而且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尊嚴和感情。[4]

三、電視新聞報道中加強人文關懷的對策探析

隨著新聞媒體行業的縱深發展,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突出人文關懷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盡管當前存在一些問題,但只要認真對待、用心發展,一定能打造出具備人文關懷的高質量新聞作品。在報道語言上,應該把真實性放在首位,保證新聞內容的客觀公正,在此基礎上進行情感語言的傳達,使觀眾感受到新聞媒體人的情感關懷。在報道內容上,透過新聞事件的表象深入挖掘背后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和內在原因,學會挖掘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提高新聞的品質。在報道過程中,嚴格保護受眾的隱私,尊重其情感需求和人格尊嚴。

(一)報道的語言關懷

首先,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第一要求,無論是新聞記者還是新聞主播都應該以還原新聞事實真相為原則,不應該加入個人主觀看法和情緒化表達,保證新聞內容的客觀公正,同時在新聞報道中予以適當的語言關懷。比如,針對弱勢群體可以給予情感上的慰問和關心;針對肺炎疫情期間普通民眾和醫護人員的心理狀態、精神世界以及日常生活等可以跟蹤報道,并在描述時表達出對他們的擔心和愛護;其次,應該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養,維護好黨和國家的政治形象。要增強自身職業道德素養,重視踐行新聞的道德準則,培養采編寫作等綜合業務素養,提升新聞報道的專業度。[5]

(二)提高新聞報道的品質

第一,要全面提升新聞報道的品質,就必須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層次挖掘,不能停留在事件表象而是深入調查分析事件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和產生原因,進行深度報道,為群眾發聲,彰顯公平正義;除了報道群眾的生活現狀,還要著重反映群眾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感受;第二,要學會挖掘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比如,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特殊群體的生存情況、普遍社會問題等,發揮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真正為人民群眾服務,體現新聞報道的溫度和品質。

(三)關注受眾的心理感受

一方面應該加強新聞工作者的隱私保護意識和正確的職業道德觀,為搏眼球而曝光他人隱私的做法應該堅決抵制,個人隱私和生活現狀等信息非必要情況不得報道,可以用化名、隱述等方式來替代,特殊情況必須事先征求新聞當事人的同意,充分尊重當事人的人格尊嚴,通過人文關懷提升新聞品質;另一方面,新聞媒體應該從新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去考慮他們的內心感受,尤其是弱勢群體,不僅要有效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增強報道的社會關注度,在采訪過程中還應該考慮他們的心理敏感點,盡量保證新聞內容在他們的心理承受范圍內。

四、結語

新聞媒體不僅是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也承擔著引導公眾價值取向、營造良好社會風氣、傳播公平正義的社會責任。因此,應該正確理解人文關懷在新聞報道中的重要價值,增強新聞報道的品質和溫度。

參考文獻:

[1]畢馨月.體現人文關懷讓新聞報道更有溫度[J].中國報業,2020(22):34-35.

[2]許悅麗.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缺失與防范[J].國際公關,2020(03):16.

[3]劉嬌.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之我見[J].記者搖籃,2019(08):135-136.

[4]潘超,方艷梅,楊帆.關于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運用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9,03(16):237.

[5]李萌.淺析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新聞傳播,2020(06):107-108.

作者:侯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