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療的護理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9 01:32:00

導語:氧療的護理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氧療的護理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長期氧療護理

內容摘要:

吸氧是治療各種肺部疾患合并低吸氧是治療各種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癥的基本手段。長期氧療的適應癥:為慢性呼衰穩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療后PaO2<7.33kPa(55mmHg),或Sa(O2)<88%,或PaO27.33~9.33kPa,(50~70mmHg)且伴有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血細胞比容>55%),肺動脈高壓、肺心病臨床表現之一者。其次是夜間低氧血癥患者。長期氧療可以糾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會明顯加重CO2潴留,減緩肺功能惡化、降低肺動脈壓延緩肺心病進程,療程4~6周就可使紅細胞壓積減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但是長期氧療中給患者也造成不適感,主要原因有對氧療的方式不習慣,對氧氣的氣味不適應,影響睡眠、行動不方便、家庭經濟困難等。所以,我們護理人員在保證準確、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療護理中,增加舒適感、減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療的依從性,給患者心理和生理帶來盡可能的滿足,使長期氧療護理更具有重要意義和迫切性.

論文內容:

長期氧療的護理

吸氧是治療各種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癥的基本手段。長期氧療的適應癥:為慢性呼衰穩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療后PaO2<7.33kPa(55mmHg),或Sa(O2)<88%,或PaO27.33~9.33kPa,(50~70mmHg)且伴有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血細胞比容>55%),肺動脈高壓、肺心病臨床表現之一者。其次是夜間低氧血癥患者。長期氧療可以糾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會明顯加重CO2潴留,減緩肺功能惡化、降低肺動脈壓延緩肺心病進程,療程4~6周就可使紅細胞壓積減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1]但是長期氧療中給患者也造成不適感,主要原因有對氧療的方式不習慣,對氧氣的氣味不適應,影響睡眠、行動不方便、家庭經濟困難等。所以,我們護理人員在保證準確、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療護理中,增加舒適感、減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療的依從性,給患者心理和生理帶來盡可能的滿足,使長期氧療護理更具有重要意義和迫切性。

1.氧療的健康宣教

1.1給氧應該屬于一種藥物治療,但人們低估了氧氣治療低氧血癥的能力,如果給氧不當可致死亡。我們護士要懂得供氧的方法和病員吸氧的目的,還要教會病員如何接受正確、安全、舒適的氧療,懂得用氧的基本常識、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可能遇到的問題加以說明、理解動脈血氣分析及動脈血氧飽和度的意義。加強氧療的科普教育自始至終貫穿整個氧療護理全過程。

1.2安全指導要強化患者的安全用氧意識。氧氣本身不會燃燒,但它是助燃氣體,使用時注意防熱、放火、防油、防震,嚴禁在病區內吸煙。使用氧氣筒時隨時查看氧氣的壓力,小于5Mpa時應換瓶,以免充氣時發生危險。

1.3給氧的目的針對呼吸困難的病人,提供合適的氧療非常重要。某些缺氧的病人如果接受了高濃度的氧可能會死亡,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不能吸入高濃度的氧,因為患者對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低氧狀態較二氧化碳更能刺激呼吸中樞,如果此時吸入高濃度的氧可抑制呼吸中樞,導致二氧化碳潴留,甚至死亡。

1.4嚴格執行氧療濃度和時間長時間高濃度的會引起氧中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有研究表明,控制氧濃度在24%-28%范圍內,即使療程超過10年也不會發生氧中毒。[23]對于需要長期氧療的病員每天接受氧療的時間越長,療效越高,但是每天24小時不間斷吸氧是不現實的。目前一致認為每天吸氧至少15小時,可使動脈血氧分壓大于8.0kPa才能獲得氧療效果[4]護士在夜間巡視病房時,常發現病員擅自將氧流量調高現象,以為這樣能改善缺氧癥狀。有些病員缺氧癥狀稍有改善后就拒絕氧療,這重錯誤的行為要及時制止,使病員理解,所以這方面的宣教尤其重要。

2.給氧導管的選擇

2.1一次性單腔吸氧導管(鼻塞式)這種給氧導管比以往鼻導管給氧法對鼻黏膜的刺激性明顯減少,但它不容易固定,用膠布固定影響美觀又造成皮膚不適。

2.2一次性單腔吸氧導管(鼻勾式)這種給氧導管彌補了上述這點,他利用軟塑料卡住鼻翼,使導管不容易脫落,缺點是:單腔吸氧導管可使氧氣氣流集中沖擊一側鼻孔,加上軟塑料卡住鼻孔,長期可使鼻黏膜充血、腫脹、降低氧療。

2.3一次性雙腔吸氧導管(耳套式)它有兩個通氣孔,將兩個鼻塞塞入鼻孔,可使氧氣氣流分散吸入,鼻導管可用戴眼鏡的方式套在耳朵上。活塞可根據病員的臉型長短,調節長度,增加穩固度和舒適度。有研究表明:以上三種給氧方式后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結果,差別無顯著性。[5]

2.4一次性面罩吸氧導管(松緊帶式)面罩給氧對患者氣道黏膜無刺激、固定好、氧流量大、氧濃度可達較高水平,缺點是清醒患者有憋氣感[6]、妨礙交流、咳嗽咳痰不方便。

由上可以看出一次性雙腔吸氧導管是長期氧療患者的首選。

3.減少吸氧帶來的噪音

3.1原理:使通到氧氣濕化瓶內的管子,鼓出的大水泡變成多個小水泡,而且開口對準瓶壁,受重力的影響,使小水泡撞擊瓶壁的力量明顯減少,最終消除噪音。

3.2方法:先將開塞露空囊的頸部留取1cm,其余部分剪掉,用7號針頭在球囊上刺入小孔(底部除外),大小要均勻,間距2cm,消毒后備用。用長3cm的壓脈帶將開塞露與濕化瓶內的通氣管下端連接在一起,其余按吸氧操作常規進行。[7]

3.3李敏[8]等人也對氧氣濕化瓶進行改進:取5.5cm長截面直徑為4cm的圓柱形海綿柱,其中央為長3.5cm,截面直徑為1.5cm的空心,將其放入濕化瓶內使海綿柱的空心套在濕化瓶內的長管上。海綿每周清洗消毒1次,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15min,再用蒸餾水洗凈晾干后備用。他們對氧氣濕化瓶改進前后不同流量吸氧時噪音均降低。

這樣可以消除吸氧帶來的噪音,保證長期氧療患者夜間安靜的休息環境。

4.注意氧氣的加溫、濕化

4.1刁尚芝[9]等人對電子溫控氧氣濕化器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患者療效的影響,結果表明:加熱濕化的氧可濕化氣道內分泌物順利排出,防止小氣道阻塞及閉塞性支氣管炎的發生或加重,改善臨床癥狀。經濕化的痰液纖毛易于推移,痰液排出明顯加快。濕化的黏膜有利于炎癥的消退,氣道通暢度得以明顯改善。

4.2對于要長期氧療的患者來說吸入的氧氣以溫度37°C,濕度80%左右為宜,在濕化瓶中盛50-70°C溫水達瓶容積的1/3-1/2,每日更換,也可用暖瓶塞上打兩個小孔,在瓶內盛4/5瓶50-70°C溫開水,按照吸氧裝置的濕化瓶形式來安裝暖水瓶,使氧氣通過后達到加溫、濕化的效果,保證適宜的溫度、濕度的氧氣吸入。

5.長期氧療的好處,改善氧療的依從性

5.1好處:(1)緩解神經疲勞、放松身心、保持旺盛精力、提高工作效率。(2)改善大腦供氧狀況,調節腦神經系統功能,提高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3)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緩衰老、增強新陳代謝。(4)減輕低氧血癥,滿足組織代謝的需要。(5)緩解低氧引起的肺動脈高壓,減輕紅細胞增多癥,降低血液黏稠度,減輕右心室負擔,延緩肺心病的發生發展。研究表明,氧療前肺動脈壓平均每年增加1.2mmHg,氧療后幾年里75%的患者的肺動脈壓逐漸下降,每年下降2.4mmHg[10](6)吸氧可以緩解支氣管痙攣、減輕呼吸困難,改善通氣功能障礙。(7)、改善患者體質,改善睡眠和大腦功能,提高運動耐力和生命質量。(8)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長生命。(9)減少住院次數,節約醫療費用。

5.2在長期的氧療護理中發現,對氧療知識缺乏的患者有不遵醫行為具體原因有:舒適的改變、不愿長時間受約束、對吸氧產生恐懼心理、經濟原因、認為吸氧作用不大、在吸氧流速上與臨近病員攀比[11],對以上原因護士要加強健康宣教力度,勤巡視病房,多觀察,使氧療順利進行。

6.評估長期氧療的有效性

6.1病員情況在氧療過程中要觀察精神和神志的變化、紫紺和皮膚的變化、呼吸和心率的變化、血壓和周圍循環的變化、眼球結膜水腫情況、注意是否有喘憋和進行性呼吸困難。根據病情監測血氣分析、動脈血氧飽和度,可采用耳測氧計測定SaO2、經皮測定氧和CO2分壓、監測肺泡動脈血氧分壓差等。

6.2氧氣裝置情況檢查氧氣導管有無扭曲、阻塞、氧氣裝置有無漏氣、氧氣流量浮標是否到位準確。每日更換濕化瓶及濕化液,防止院內交叉感染。

7.出院指導

7.1加強營養,增強體質需要長期氧療的患者多數是年老體弱,護士要囑咐患者平時注意保暖,防止著涼感冒,室內要定時通風換氣。

7.2務必戒煙吸煙可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對肺功能損害輕重決定于吸入肺內的煙霧量及煙霧進入肺內的深度,而咳痰癥狀的發生為煙霧微粒在氣道沉積導致尼古丁大量攝入所致。戒煙能明顯減低吸煙相關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生率,減輕肺功能下降程度,提高運動耐受性。戒煙后第一年內肺功能受損速度能有明顯減慢,以后逐年減慢,戒煙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率比不吸煙者延遲15-20年[12]

7.3適當的練習呼吸體操在病情允許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呼吸體操的鍛煉,增加肺功能的耐受性。

8.定期家庭訪視

指導氧療患者正確使用氧療裝置,說明長期吸氧的重要性,以提高用氧的依從性。指導氧療裝置的消毒。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根據醫療條件囑咐患者每月或3個月到門診隨診1次,觀察癥狀、體癥、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以及肺功能檢查和血氣分析等。在歐美等國家,有指定的氧療機構,對氧療的患者開氧療處方,氧療過程中有醫務人員進行隨訪,同時重視醫務人員的教育,根據病情指導患者調整吸氧流量和吸氧時間,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定期隨訪肺功能和動脈血氣等指標,判斷氧療的效果,并將血氧飽和度作為一種無創傷的檢查手段,成為長期氧療監測的主要指標之一,這些值得我們學習。參考文獻

1.陳萍,趙海濤,氧療.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1,21(3):137-138

2.周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我保健,上海預防醫學雜志.1995,7(3):114-116

3.邢麗娜、孫濱、劉丹,家庭氧療初步探討,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1994,28(16):484-486

4.張嵐、杭小華、賈東梅,COPD患者緩解期長期家庭氧療進展,解放軍護理雜志.2002,19(2):25-27

5.金奕,孟寶珍,曹文眉,等三種吸氧方式對心肺疾患患者氧療效果的臨床研究,天津護理.1999,7(2):1-2

6.石敏、劉景.氧氣吸入療法的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2.37(3):137-139

7.朱萍,消除吸氧噪音方法./info/message/200210/200210185.html

8.李敏、莫樺、許晨,氧氣濕化瓶改進及應用,中國醫科大學學報.1998,27(1):106-107

9.刁尚芝、趙洪全、高瑞英,等。介紹一種醫用電子溫控氧氣濕化器,中華護理雜志.2001,36(4):262

10.顧月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長期氧療.醫師進修雜志.2000,23(4):53-55

11.葛敏,氧氣療法的研究及護理進展.護士進修雜志.2002,17(4):247-248

12.王悅虹、蔡映云,吸煙與慢性阻塞性肺病.

/literature/analecta/data/200011/2000110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