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癥心理護理論文

時間:2022-11-30 11:14:00

導語:失眠癥心理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失眠癥心理護理論文

【關鍵詞】,失眠癥

[關鍵詞]失眠癥;護理指導;心理護理

ClinicObservationofInsomniaMentalNursing

Keywords:Insomnia;Nursingguide;Mentalnursing

失眠癥是睡眠障礙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表現為持續相當長時間對睡眠質量的不滿意。我國一般人群中有10%~20%患有失眠癥[1],國外報道達30%~35%[2]。慢性失眠患者常伴有抑郁、焦慮、煩惱和緊張,對自身健康過分關心等,單純依靠催眠藥物難以收到滿意效果。為此我們在失眠癥臨床治療的基礎上輔以心理護理,效果顯著,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3年5月至2005年3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患者,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和診斷標準第三辦(CCMD3)失眠癥的診斷標準,排除患有某種軀體疾病、重性精神障礙及神經癥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齡19歲~64歲,平均(29.6±14.8)歲,病程2個月~23a,平均約6個月。對照組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齡20歲~62歲,平均(28.7±12.5)歲。兩組年齡、性別差異無顯著性。

1.2方法

1.2.1兩組均接受常規的門診治療,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具體內容和方法[3]:進行睡眠衛生知識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睡眠的有關知識,知道睡眠需要的時間因人而異,睡眠時間不是睡眠充足與否的最重要指標,睡眠質量更重要。睡眠時間的縮短對個體健康并無大礙,無需渴求8h。消除失眠引起的繼發性焦慮,打斷失眠-焦慮-嚴重失眠的惡性循環,幫助患者建立“睡眠記錄本”,讓患者每天早晨統計前日睡眠情況,包括上床、起床時間,估計入睡時間、總睡眠時間,每周復診時幫助患者分析,正確評價睡眠情況,避免患者夸大失眠的程度,建立信心,減輕心理負擔。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恢復正常的睡眠覺醒節律;制訂有規律的作息計劃,取消午睡,夜間定時就寢,逐步形成正常的睡眠節律。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加強體育鍛煉。把日間生活安排得生動活潑有趣,晚餐宜清淡,不過飽,不飲夜茶和咖啡。睡前洗熱水浴或熱水泡腳、按摩等以松弛肌肉和神經,避免進行緊張、興奮性的活動,比如打撲克、下象棋、無休止的閑聊等。不躺在床上看書和思考問題。早晨及晚餐后適當安排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放松訓練:指導患者逐步掌握放松全身的方法,同時讓患者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個愉快的想象的主題。要求患者在家每時每刻進行放松技術的訓練,上床后再做一遍放松,復診時對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合理用藥的心理護理:讓患者明白用藥的目的不是讓睡眠依賴于藥物,而是以藥物為手段,重建睡眠正常的規律。服用催眠藥物應在20min后上床熄燈睡覺,不宜在床上服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催眠藥物,睡眠好轉后果斷停藥,必要時用非催眠藥物作為暗示劑替換,或非催眠藥與催眠藥協調使用,逐漸停用催眠藥。

1.2.2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定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每個被試者在入組時和8周末由經過訓練的護士現場指導自行填寫,最后對PSQI7個因子分和一個總分進行比較分析。

1.3統計分析采用SPSS8.0軟件包對測查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實驗組心理護理干預后,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紊亂、日間功能和總分均有明顯改善,其中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紊亂和總分差異有非常顯著的意義。8周后兩組比較各項指標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其中睡眠質量、睡眠藥物因子分和總分差異有顯著意義;同時還顯示實驗組用藥的次數及劑量明顯減少,而對照組反而增加。

3討論

睡眠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睡眠質量好壞受個體軀體和心理諸因素的影響。失眠癥發生各年齡階段,以腦力勞動、高年齡、高文化程度、離異喪偶、性格內向、家族關系不和睦者發生率高。失眠癥患者往往伴有入睡前焦慮,這種怕失眠或失眠帶來危害而產生的焦慮對睡眠具有消極影響:一是使夜間生理活動加強,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二是使人缺乏“睡眠感”,容易錯誤地估計自己的睡眠狀態;三是導致次日白天諸多的心身痛苦癥狀。有研究發現失眠癥患者對睡眠現狀的評價有夸大的傾向。因此,對患者的情緒障礙和對睡眠不正確地認識等適合予以心理干預。

本研究顯示,通過8周的心理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紊亂、日間功能和總體睡眠狀況評分均有明顯改善。說明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睡眠的總體狀況,提高患者對睡眠質量的主觀評價。放松技術的應用對縮短患者的入睡時間效果明顯,患者通過“睡眠記錄本”以了解和客觀認識自己的睡眠情況,使自己對睡眠狀況的評價更接近于事實,有利于幫助患者建立起恢復睡眠節律的信心,按照護理指導的要求建立適合自己的睡眠節律,能有效地促進睡眠質量的改善,日間功能也隨之改善。

參考文獻:

[1]郝偉.精神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54.

[2]AmericansleepDisordersAssociation.The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sleepdisorders,diagnosticandcodingmanlla.RochesterMinnesota[M].AmericansleepDisordersAssociation,1990:13.

[3]鄭作祥,謝桂蘭,張立蘭.臨床心理護理[M].山東科技出版社,199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