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護理現狀
時間:2022-03-19 08:16:00
導語:老年護理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人口老齡化現狀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人口為12.95億,60歲及以上達總人口的10.23%,65歲及以上達總人口的6.96%[2]。預計2000~2025年,老年人口會占到總人口的19.3%。2025~2050年,老年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25.2%。
1950年,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2億,1970年達到3億,2002年達到6億多,占全世界總人口的10%。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老年人數量將增加到世界總人口的21%[1]。中國甚至于全世界都正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
2人口老齡化對健康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功能的下降,患急慢性病的幾率增加,就診率、住院率因此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變化和外界環境的改變,在思想、情緒、生活習慣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適應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老年人也常出現腦衰弱綜合征、焦慮、憂郁癥、離退休綜合征、空巢綜合征、高樓住宅綜合征等心理和精神問題[3]。
3.1老年護理的概念
3.1.1傳統觀念人們往往將老年護理與老年病護理相提并論。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老年護理是針對老年人的某種疾病而采取的相應護理措施,大多數疾病對老年人的影響與對其他年齡組人群的影響并沒有太大的區別。然而,實踐證明,對老年人群的護理有別于對其他年齡段人群的護理。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對疾病的反應,各種疾病癥狀在這類人群中的不同表現,以及這些疾病所導致的身體、心理的反應及所產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護理工作的重點在于幫助老年人應付實際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因此老年護理有別于傳統觀念的老年病護理[4]。
3.1.2新的觀念老年護理是以老年人為主體,從老年人身心、社會、文化的需要出發,去考慮他的健康問題及護理措施,解決老年人的實際需要。讓老年人及其照顧者共同參與護理活動,以護理程序為框架,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適時給老年人及其照顧者以護理知識技能的教育及監督指導,而不是讓老年人被動接受護理,從而避免心理上產生“無用”的壓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顧者的參與,使老年人出院回歸社會后仍能獲得連續的自我護理及家人的護理。研究表明,絕大多數老年患者(非臥床者)表示不需要護士提供更多的生活護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護理的需要,經由自我照顧而滿足自身生活需求則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護理應重視強化個體自我照顧能力,在盡可能保持個人獨立及自尊的情況下提供協助,適時給予全補償、部分補償的護理服務[5]。
3.1.3沒有統一的概念老年護理在德國沒有統一的概念,其特點是尊重老年人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及個性,注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身體三者合一,強調回歸自然、貼近自然;對護理人員強調更多的是耐心與獻身精神[6]。
3.2國內外的老年護理機構發展史1870年荷蘭成立了第一支家居護理組織,以后家居護理在荷蘭各地相繼建立起來[1]。德國的老年護理始于18世紀,1900年老年護理成為一種正式職業[6]。英國1859年開始地段訪問護理,19世紀末創建教區護理和家庭護理,1967年創辦世界第一所臨終關懷醫院。日本1963年成立了老人養護院。我國于1985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臨終關懷醫院,1988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所老年護理醫院,1996年5月中華護理學會倡導要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社區老年護理,1997年在上海成立老人護理院,隨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區護理服務機構[7]。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養老院(老年福利院)439家。根據醫療保險部門統計數據,2004年我市家庭病床共有2.1萬,根據市民政局調查數據,上海市有95%的街道(鎮)開展了居家養老護理服務,每月接受服務的老人有2.6萬[8]。目前上海市的老年護理機構主要有:老年護理院、養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養老4個方面。
3.3老齡化所帶來的觀念轉變
3.3.1傳統老年歧視觀的改變傳統觀念一直把老人看成是衰弱、無價值、貧困的社會邊緣人群,是社會和家庭的沉重負擔。這種負面、消極的老年歧視觀也嚴重影響著醫療護理服務業,表現為治療護理環境較差、資金投入不足、設備簡陋、醫護人員素質低,老年人受歧視、被忽視,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應有的尊重,更談不上優先權和高質量的醫療護理。1991年第46屆聯大提出了老年人“獨立、照顧、自我實現、尊嚴”四大原則。明確指出老年人的健康要在既符合人道又安全可靠的環境中得到保護和康復,老年人有權利對照顧的方式和生活質量作出自己的選擇,老年人應當享有人道關懷、遠離歧視,過著尊嚴、健康的生活。老年歧視觀念的積極、正向轉變,強烈要求老年護理執業者改變對待老年人的態度:從歧視、忽視老年人,提供低質量的護理,轉變為尊重、重視老年人,提供高質量、個性化的老年護理,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7]。
3.3.2老年護理模式的轉變針對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1990年WHO提出健康老齡化戰略。健康老齡化不僅體現為壽命跨度的延長,更重要的是生活質量的提高。健康老齡化使老年護理的內涵發生了重大轉變:護理對象從個體老年病人擴大到全體老年人,護理內容從老年疾病的臨床護理擴大到全體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生活能力和預防保健,工作范圍從醫院擴展到了社會、社區和家庭。護理模式由“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轉向了“以人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的全人護理模式”。傳統醫療護理活動的目標在于診斷、治療及治愈疾病。病人康復的速度和程度是護理活動成效的評判標準[8]。現代老年護理的目標是:延緩衰老及惡化,增強自我照顧能力,支持瀕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適及尊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許多發達國家如日本,已經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作為老年護理的最終和最高目標,同時也作為老年護理活動效果評價的一個有效判斷標準[9]。
3.3.3對健康需求、老年護理需求的改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概念;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人們不僅希望壽命延長,更希望生命質量的提高,對健康的需求也就隨之上升。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相對于年輕人,老年人有更多患慢性病的機會。據有關調查顯示,79.1%的老年人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慢性病。如:肌肉骨骼系統疾病、高血壓、聽力障礙、慢性支氣管炎、氣喘等。衰老及疾病使老年患者大部分或全部失去自我照顧能力,據有關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動障礙,對護理的需求增加[10]。許多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顧。而不僅僅是治療,對慢性患者來說更是如此。老年人照顧需要連續性(如醫院外的預防性照顧、理療、精神護理、家庭護理等),為老年人提供居住選擇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起居協助中心、日間照護中心、老人院、寧養院等)。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家庭作為基本照顧者的能力可能因獨生子女政策而降低,老年人醫療保健需求急劇增加[11]。
3.3.4人口老齡化對老年護理的挑戰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使老年人問題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現象。老年人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如何全方位地護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質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狀況對護理是一個挑戰。進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變化,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下降,同時面臨退休、喪偶、慢性病折磨、身體功能下降、經濟狀況改變等人生大事,容易產生焦慮、抑郁、孤獨等心理問題,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狀況更為復雜。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對護理也是一個挑戰。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老年疾病有其自身的特點:發病率高、慢性病多;病情復雜、住院時間長;醫療需求高、住院花費多。因此,長壽之后如何促進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功能是今后面臨的重大挑戰。臨終關懷是護理老年人安詳、尊嚴、無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我國的經濟狀況、傳統的文化思想及醫務人員長期形成的道德價值觀與發展臨終關懷有著強烈的沖擊。護理人員不可避免面臨倫理的挑戰:尊重生命;關注護理而非治療;注重生命質量;尊重死亡是一個自然過程,不加速也不延遲死亡;協助病人安靜地、有尊嚴地死去,去者能善終,留者能善留[12]。
3.4老年護理各方面的保障
3.4.1老年人養老服務的有關政策上海在1998年出臺了我國第一個地方性法規(上海市養老機構管理辦法),以法制的形式規范養老結構的運作,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努力形成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的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新模式[13]。2006年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的通知。大力發展老年社會福利事業、社會養老服務機構;鼓勵發展居家老人服務業務;支持發展老年護理、臨終關懷服務業務;促進老年用品市場開發和加強教育培訓,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素質。目前歐洲是世界上人類壽命最長的地區,也是人口老化現象發生最早的地區。在北歐,瑞典人平均壽命已達80歲以上,位于該地區的瑞典、丹麥、芬蘭等國政府和衛生行政機構非常重視老年護理服務,不僅投入相當數目的經費,還建立了完善的服務網絡。如瑞典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護理管理委員會[14]。
3.4.2老年人醫療護理需要的獲得根據老齡委的老年人口數據,2004年底,我市60歲以上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人口有17.5萬人。根據復旦大學護理學院2001年對徐匯區3個居委會65歲以上老人的入戶調查,有20%左右老人需要不同程度護理[15]。以此推算,上海65歲以上老人中有40萬左右需要老年護理服務。然而,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與當前老年護理醫院衛生機構的設置、發展水平不相適應,難免出現醫療服務的不平衡。雖然城市退休老人有養老金、醫療保險保障,醫保政策又允許他們自由選擇入住養老機構,門診就醫不呈現突出問題。但是病員疾病因素及功能減退、加上家庭照護能力的削弱,則需長期住院獲得醫療和護理,就會受到經濟限制而帶來住院困難,有的則產生住院依賴,從而發生住院時間延長或將“養老”并入“醫老”現象,病情穩定后不愿轉向缺乏醫保、醫療護理力量的養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的養老造成床位的周轉受滯,使本來有限的老年護理機構失去最有效的利用。農村地區老齡化的居高、經濟條件與醫療保障的有限,還由于農村醫療技術服務欠缺的影響,老年人的醫療護理需要更顯得望而不及。
在德國,凡需住老年護理院的老人,須先本人或家屬向保險公司提出申請,保險公司根據老人身體各系統功能狀態、生活自理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等定出護理級別,進行評估。護理機構(老年護理院或家庭護理中心)根據保險公司提出的護理級別和信息資料查看病人,明確護理診斷,制訂護理計劃。澳大利亞經過長期的探索形成了比較完備并獨具特色的老年醫療保健評估制度,其實質就是根據老年人的不同身體狀況進行分級分流,保證真正需要住院護理的老人的需求[16]。
3.4.3老年護理的醫護力量衛生人力是衛生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對于衛生事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上海市衛生局在1998年對護理院中衛生人員的數量、結構等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顯示:22個護理院共有衛生人員1262人,醫生310人,護士303人,另有護工393人。22個護理院共開設床位1922張,由此得知:醫生與床位比為1∶6.2,護士與床位比為1∶6.3,護工與床位比為1∶4.9。而由1997年上海市衛生年鑒資料了解,本市所有醫院中醫生與床位比為1∶1.9,護士與床位比為1∶2;街道醫院醫生與床位比為1∶0.93,護士與床位比為1∶2。護理院的病床使用率很高,達103.2%,因此,護理院的醫護人員數量比較緊張。醫生的學歷構成以中專和大專為主。護士的學歷構成以中專為主,醫生的職稱結構高、中、初之比為1∶5∶13.3。護士的職稱結構高、中、初之比為1∶9∶130。護理院醫護人員的年齡:醫生以20~39、40~49歲組為多,50歲以上的也占了約25%。護士中20~29歲組最多,占了1/3,30~39歲組占了1/4之多。護理院醫護人員年齡構成(%)護工來源結構:22個護理院393名護工中,下崗、退休職工占5.3%,外地民工占59.2%,其他占35.5%[17]。
2002年對上海市67所老年護理醫院的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共有醫護人員2293人,其中醫師1181人,護士1112人。40歲以下的醫技人員占49.38%,護理人員占73.29%。中青年比例較高。學歷結構:醫技人員中本科學歷的為205人,占17.36%,中專及中專以下學歷者占41.40%。護理人員中中專學歷者達970人,占87.23%,醫護人員的學歷層次總體偏低。職稱結構:醫技人員中中級以上職稱占29.85%,醫(技)師占45.32%;護理人員中中級以上職稱僅占7.65%,護師占39%;護士及以下職稱占53.35%,超過護理人員總數的1/2。護理人員中中高級職稱比例低。醫療護理人員與床位之比以核定床位比例,醫生與床位之比為1∶4.93,以實際開放床位比例,醫生與床位之比為1∶6.54,護士與床位之比為1∶6.95,醫護之比為1∶0.94。護工概況:62所老年護理醫院共有護工1581人,男性占15.75%,女性占84.25%。外地戶籍護工占54.92%。年齡在30~49歲的護工占69.70%。文化程度小學及文盲比例達67.05%,護工總體文化素質偏低[18]。總之目前護理人員人數和質量,均不能適應老年護理的發展需要。
3.4.4老年護理保險所謂老年護理保險,又稱長期護理保險,是將因病或衰老而需護理的有關費用由保險系統來支付的一種保險制度。保險人在投保人交納保險費后,承擔被保險人在醫院、康復中心等專門護理機構或家中因接受個人護理服務而發生的相關護理費用。老年護理保險于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率先出現。此后,其他發達國家(如歐洲和日本)相繼推出這一保險。這一保險制度之所以在發達國家出現,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人口老齡化。第二,家庭護理功能弱化。第三,醫療費用急劇上漲。為規避道德風險,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險經營者就希望建立專門的老年護理保險。日本于2000年4月實施了強制性護理保險,也是具有社會保險性質的保險[19]。
我國現有的保險體系尚缺乏護理保障,雖然城鎮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障體系正在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但它們并未將老年護理費用包含在保障范圍之內。而目前的商業人壽和健康保險市場上,老年護理保險基本上仍是空白。因此,老年護理風險尚缺乏保險保障,正虛位以待。在有關老年人的社會保險方面,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都存在覆蓋面窄、保障程度低等問題。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例,2003年我國參加這一保險的人數只占全國人口的8.43%,計入暫時還保留公費醫療的公務員和部分事業單位的人員,醫療保障比例也不過10.8%。在有關老年人的商業保險方面,已有少數壽險公司涉足。例如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于2002年5月就在上海推出了我國首個針對中老年人的保險產品——友邦永安保綜合個人意外傷害保險,將投保人鎖定在50~75周歲的中老年群體;新華人壽也于2002年12月推出名為“美滿人生”的老年保險產品。但相對于需求不盡相同的廣大老年保險消費者而言,現有的老年商業保險體系存在缺陷,乏善可陳。因此,適時開發老年護理保險產品,對完善我國老年保險體系無疑會起到促進作用[19]。
3.4.5老年護理教育和專業老年護理人員的培養老年護理教育滯后,專業人才嚴重短缺,我國1994年才增設社區護理學課程,1998年以后,老年護理學課程才在華西醫科大學等幾所高等護理學院開設,尚未在全國普及。《老年護理學》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雖然在許多高等院校已調整課程設置,增設了老年護理學以及相關的人文學科,但專科護士的培養仍是一片空白。我國護理教育的最高學歷是碩士,但至今尚無一人獲得老年護理方面的碩士學位。從事社區護理和老年護理的護士學歷低、人數少,且沒有接受過社區護理和老年護理的系統教育,知識結構老化,她們不能稱為老年護理的專業人才。老年護理的專業人才嚴重短缺,高級專業人才更是奇缺[7]。
1967年美國護理協會規定從事老年護理的執業者必須具備學士以上學歷,社區開業護士要具備碩士以上學歷,目前已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等多層次老年護理人才梯隊。英國RCN(RoyalCollegeofNursing)提出“老年護理專家計劃”,旨在培養老年護理專家,以提高老年人的護理質量。而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看護福利專門學校,培養介護福利士從事老年護理工作[7]。
德國的老年護理教育為職業培訓性質,主要培訓“老年護士”和“老年護士助手”,凡年滿16歲,相當于普通高中畢業(10年教育),身心健康者均可申請參加培訓,沒有入學考試,學生經過為期1年半的法定學時學習與考試,畢業后可得到國家認可的“老年護士助手資格,能在德國境內的護理院做老年護士助手”。通過3年法定學時學習和考試,畢業獲得國家認可的“老年護士”資格,可在歐盟的任何一個國家的護理院、醫院和社區家庭護理中心工作。1年半制的老年護士助手的培養主要以老年基礎護理教育為主。其課程設置包括4個方面:人文政治、社會-心理、醫藥及護理、工作方法及管理。其特點是突出社會性、實踐性和服務意識[20]。
4老年護理的發展
我國老年護理起步晚,發展滯后,老齡化的到來不同于先進發達國家,他們是“先富后老”,而我國正處于發展中,是“將老未富”。同時,由于社會生活節奏的明顯加快,家庭小型化趨勢,家庭的養老、護老功能正在弱化。面對老年醫療保健體系不完善、國家經濟不富裕、醫療衛生資源缺乏、護理保障空缺的特點,我們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4.1將老齡人的預防保健作為醫療體系的基礎工作納入政府衛生事業的發展規劃中加強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強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統的老年護理模式,建成醫院-社區-家庭護理連續服務機構,不斷提高老年護理質量,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求[14]。
4.2提高國家對護理工作者的重視度,減少人力資源的大量流失加強媒介宣傳,加強人們敬老意識和對老年護理工作的認識,改變對護理工作者的歧視。有計劃地培養一批適應社會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老年專科護理工作者,派遣去發達國家引監護理方面的成功經驗,選擇適合我國老年護理的先進護理觀點和技術,拓寬老年服務的思路。積極開展老年護理研究,培養老年專業人才,促進我國老年護理事業的開拓與發展。
4.3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建立系統的老年醫療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確保老有所醫日本于1963年頒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訂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臺了推動高齡者福利的十年計劃,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形成了集保健、醫療、護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務體系。美國1965年通過老年醫療保險(medicare)和貧困醫療補助(medicaid)的立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美國在長期護理、家庭護理和臨終關懷(hospic)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1]。我國須抓緊建立和發展與國情相匹配的老年醫療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
4.4調整醫療保險支付政策,促進資源利用的效率與公平一是通過調整醫療保險家庭病床結算政策,將部分老年護理費用納入報銷范圍,進一步促進居家護理和居家養老;二是通過明確老年護理院的出入院標準和適當提高長期住院病人的費用分擔水平,提高老年護理院的服務效率;三是通過增加養老院內部醫療機構的醫保聯網數量,方便養老院住養老人就醫,同時由醫療保險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護理費用,提高養老院住養老人的護理保障水平[8]。
4.5鼓勵和扶持社會、企業、個人興辦老年護理機構和福利設施借鑒國外發達國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護理中心、臨終關懷、托老所、家庭護理、老年公寓等多層次、多種形式的老年護理服務網絡管理體系,適應我國醫療保健市場的需要,滿足老年護理需求。
總之,在人口老齡化進程中,如何維護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齡人群的生活質量、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統、規范、完善的服務是我國護理人員研究的主要課題,是對我國老年護理事業的巨大挑戰,是我國政府的有關部門和研究機構應當積極關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體系的建立,我國的老年護理事業必將有著美好的前景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王志紅,詹林.老年護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
2國家統計局.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告,2001,3.
3鄭翠紅,姜小鷹,肖惠敏.人口老齡化問題與老年護理.莆田學院學報,2005,12(1):33-35.
4孫紅,郭紅,蔡虻.老年護理進展.繼續醫學教育,2006,20(29):38-40.
5王建榮,劉玉春,馬燕蘭.老年護理新觀念及老年人特殊問題的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2):959-961.
6劉曉敏.德國的老年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1,36(7):559-560.
7王暉,戴紅霞.我國老年護理現狀分析及發展構想.當代護士,2003,6:28-29.
8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上海市老年護理服務現狀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議.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6):404-405.
9王秀華.日本老年護理特色.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74-75.
10陳茜,張曉君.老年護理——最具挑戰性的專業.西藏醫藥雜志,2003,24(2):64.
11劉雪琴,李漓,KeelaHerr.美國老年護理的發展經驗對中國護理的啟示.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950-952.
12丁焱.臨終關懷發展中的倫理問題.中華護理雜志,2000,5(10):620-622.
13薛迪.加強以家庭為基礎的長期保健的發展.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2,10(10):12-13.
14姜小鷹.北歐老年護理的發展啟示.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0,9(5):82-83.
15呂探云,楊英華,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區老年人的長期護理需要.中華護理雜志,2001,8:565-568.
16葉露,王娟娟.上海老年護理院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探討.ChineseHealhResources,2005,8(1):23-24.
17陳雄熊,嚴非,李悅.上海市老年護理院衛生人員現狀與問題分析.中國衛生資源,2000,3(1):16-17.
18馮玉林,閆東方.上海市老年護理醫院基本狀況的分析與建議.社區衛生保健,2003,2(2):91.
19姚海明,曹惠玲.老年護理保險虛位以待.HinaInsurance,2006,2:40-43.
20劉曉敏.德國的老年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1,36(7):559-560.
21KeisterKJ,BlixenC,E.Qualityoflifeandaging.JournalofGerontologicalNursing,1998,24(5):23
- 上一篇:兒童鼾癥手術治療護理
- 下一篇:國土局黨組先進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