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術后臨床護理論文

時間:2022-10-14 08:51:00

導語:鼻竇炎術后臨床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鼻竇炎術后臨床護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內窺鏡檢查;鼻竇/外科學;手術后護理

【論文摘要】我科對12例患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內窺鏡鼻竇手術,從術后一般護理到鼻腔局部用藥、術后換藥和出院指導等多個環節進行護理觀察和研究,形成一套系統的護理方法,進一步提高了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2例,男8例,女4例,年齡18~56(平均38)歲。單側病變7例,雙側病變5例;術前作鼻內鏡檢查和鼻竇CT冠狀位掃描。

1.2方法患者采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潤麻醉。根據術前診斷、鼻竇冠狀位CT檢查,顯示鼻竇病變范圍及術中情況,開放相應鼻竇,清除鼻竇病變。

1.3護理方法

1.3.1一般護理患者術畢回病房后,立即了解術中出血情況,觀察生命體征,采取半臥位。護士應經常巡視病房,主動給予生活幫助和心理安慰,術后24h內用冰袋進行鼻部冷敷,以減少出血和減輕疼痛。鼻腔換藥前向患者講清換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及如何配合。患者手術出院后,仍需進行多次鼻腔沖洗和定期換藥。科室要做好預約登記。

1.3.2術腔護理由于內窺鏡鼻竇手術要開放鼻竇,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和引流,鼻腔創面多,易發生淤血、粘連和息肉再生。所以,術后鼻腔護理極為重要。要及時清除術腔凝血塊和纖維滲出物,以保持術道通暢,同時要保護新生上皮。鼻腔填塞物如凡士林紗條、明膠海綿等)應在24~48h逐步抽出。術后起每天用慶大霉素、地塞米松加生理鹽水沖洗竇腔。出院后1~周復查1次,及時分離粘連,清除術腔的痂皮、增生的肉芽和小息肉組織,行鼻腔鼻竇沖洗,直至術腔黏膜上皮化。常規給予激素、吉諾通、局部類固醇噴鼻外,給患者服用阿奇霉素次?d,1周服3d停4d,療程4周以上。大部分患者經6個月的換藥,基本可治愈。

1.3.3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主要觀察是否有出血傾向。如果患者有頻繁地吞咽動作,反復從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塊,或前鼻孔有持續血液滴出,應立即進行鼻腔填塞止血。本組病倒中,有2例患者術后前鼻孔持續出血,采用加壓填塞止血肌肉注射“立止血”,靜脈輸入止血藥物后,出血停止。高血壓患者術前血壓控制和術后血壓監測也是預防術后出血的重要措施。還要囑患者進軟食,不要擠壓鼻部,以免引起出血。另外,觀察術腔是否粘連及其他并發癥并及時處理。

二、結果

所有病例按照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率為88.4%,好轉率為11.6%。均未出現嚴重術后并發癥。公務員之家

三、討論

在內窺鏡鼻竇手術后的早期,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癥狀改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治療效果呈下降趨勢。而我們采取上述術后系統護理方法后,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這說明,內窺鏡鼻竇手術后的護理是提高手術治愈的重要環節,可以說手術只是完成了整個治療過程的一半,而術后隨訪和術后護理是更為復雜和長期的工作。護理的中心環節是如何保持后鼻腔良好通氣和鼻竇引流通暢。

【參考文獻】

[1]韓德民,周兵,史劍波,等.經鼻內窺鏡鼻手術幾項與療效有關因素的探討[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6,31(1):12-15.

[2]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內窺鏡鼻窺手術療效標準(1997,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6):134-135.

[3]樊韻平.內窺鏡鼻手術93例臨床分析[J].耳鼻咽喉2頭頸外科,1998,5(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