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動脈穿刺手術病患的心理護理論文
時間:2022-12-02 10:06:00
導語:股動脈穿刺手術病患的心理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行介入診療患者大都接受了健康教育,對介入診療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外周介入中盆腔及下肢血管病變的患者其穿刺部位往往在健側,而疾病在對側,這就給患者造成一些心理壓力。本文分析在行介入診療時患者對穿刺部位的心理反應,探討行之有效的干預對策。方法隨機抽取行冠心病介入診療患者30例(均行股動脈穿刺),外周盆腔及下肢血管病變患者30例,同樣行股動脈穿刺。通過觀察和詢問,發現患者的心理問題,針對存在的心理問題揭示護理干預對策。結果只有捕捉到患者對關鍵問題的心理癥結,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異,才能收到良好的心理護理效果。
關鍵詞:護理干預健康教育介入
介入診療以其微創、結果直觀、療效好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而介入診療患者的護理工作亦愈來愈受到關注。通過護理干預使進行介入診療的患者能夠正確認識介入診療過程,有重點、有目的的去認識介入診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解除各種心理問題,配合醫生順利完成手術。
一、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隨機調查近期心內科經股動脈介入診療患者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齡39~80歲,平均59.5歲。外周介入科盆腔及下肢血管病患者30例(均從健側股動脈穿刺),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齡42~78歲,平均60歲。
1.2方法
通過臨床觀察及訪談式調查著重從患者對手術過程的了解情況,術中的焦慮、緊張情況以及對穿刺部位有無疑問幾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二、結果
通過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解決了患者的心理問題,配合醫生順利完成手術。
三、討論
3.1焦慮是一種防御反應,是個體在預感到某種“危險”或“威脅”即將發生時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是疾病愈后的一大障礙。患者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識,對手術過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對不可預見的事件同樣產生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因此通過護理干預手段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關鍵。本文中做冠心病介入患者通過健康教育或護理干預幾乎都能正確認識手術過程,對手術過程認知較清楚,術中焦慮、緊張情緒的程度明顯較盆腔及下肢血管病變患者減輕。而盆腔及下肢血管病變的患者雖然對手術過程有一定的認識,但由于對某些細節不認知導致焦慮、緊張情緒加重。術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對疾病的認識,患者的想法、顧慮及特殊需求,及時解答疑問,對患者的不良認知或對疾病的不良應對方式予以告知、糾正、指導、安慰,鼓勵患者積極應對手術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保持穩定的情緒,增強適應能力。通過對兩組患者對介入手術的心理問題的探討,說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尤為重要,護理干預必不可少,而有針對性進行健康教育或護理干預是解決患者特殊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
3.2對介入診療的患者,主要的心理問題還在于對穿刺部位的認知問題上。本文中有近一半以上的患者(主要是外周介入病人)對這一細節不認知。有調查表明,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信息來自護士的只有26%,一半以上的患者認為目前宣教的內容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說明我們在給患者健康信息時要進行篩選,要有重點、有目的的進行健康教育,而不是盲目的、全面的。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向患者提供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所必須的知識、技術與服務,使患者在面臨促進健康和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問題時,有能力做出行為抉擇,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由于心內科病人通過股動脈穿刺做心臟介入診療沒有健側、患側之分,所以大多數病人不會對穿刺部位產生疑問,而盆腔及下肢血管病變的病人就有所不同,并且有的病人反應較為強烈,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因此,做介入手術的病人急需要了解有關手術的準備、過程及術后情況,以利于機體的健康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在做工作時盡量要仔細,掌握病人需要哪方面的內容,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不同病人的不同的病種,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對盆腔及下肢血管病變的患者有必要特別說明穿刺部位的特殊性,以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延長手術時間。公務員之家
總之,伴隨介入診療過程而發生的患者的心理問題是護理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問題,護理人員必須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患者達到心理—生理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蔡秀華,陳賢娣.護理干預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4.23.(4):24—25.
[2]陳愛平,褚德發,王小男等.住院高血壓患者用藥和生活方式的調查.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660—662.
[3]黃敬享.健康教育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4—5.
- 上一篇:管理理性化形成機制探討論文
- 下一篇:招商局創先爭優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