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的內鏡術后護理
時間:2022-04-09 10:25:00
導語:早期胃癌的內鏡術后護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內鏡診斷及治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早期胃癌被發現并在內鏡下進行治療。由于內鏡治療的微創性,掌握好適應證可取得與開腹手術一樣的治療效果,已經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在內鏡黏膜下切除術(EMR)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技術,可免除傳統手術治療風險,成為治療早期胃腸道癌癥的有效手段,是一種創傷小、療效好、可靠安全的治療方法。根據內鏡下治療的特點,在術前、術中、術后進行針對性護理是內鏡治療成功的必備條件,對提高療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2009年6月—2009年11月筆者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進修期間對6例早期胃癌病人行ESD治療。現將手術配合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早期胃癌行ESD治療6例,超聲內鏡檢查,病變位于胃黏膜下層,應用頭端彎曲的針形切開刀進行ESD治療;1例術中出現出血,轉腹腔鏡中心行手術治療;1例術中消化道穿孔,返回病房經止血、制酸、預防感染等保守治療后好轉;其他均無術后出血、穿孔及并發癥;所有ESD剝離病變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緣未見病變累及。
1.2方法
插入胃鏡仔細檢查整個胃腔,行胃黏膜亞甲藍染色,再次確認病變部位,在病灶邊緣由注射針注入生理鹽水抬高病變局部使其完全隆起,使病變與肌層分離,再利用多種內鏡用刀切開病變周圍黏膜,沿著黏膜下層進行剝離。適用于胃任何部位的無淋巴結轉移的危險性癌癥病灶,操作簡便。
2護理
2.1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病人對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不甚了解,容易產生緊張和恐懼心理。因此應根據病人的心理需要、知識水平和承受能力對病人進行病情、手術及相關的心理咨詢;鼓勵安慰病人,使病人消除緊張、恐懼心理。②術前常規檢查血常規、血小板、出凝血時間、血型等;如有凝血機制障礙和重度貧血,應矯治后才能進行治療;術前查心電圖。③術前12h禁食水,幫助病人摘除口腔內的義齒。④術前30min常規肌肉注射山莨菪堿10mg,以減輕術中腸道平滑肌痙攣。
2.2術中護理
①保持病人正確的左側臥位,固定好口墊,囑其放松。內鏡插入時囑其做吞咽動作,使內鏡順利通過會厭部,惡心時可囑其做深呼吸。②密切觀察病人反應和生命體征。如出現頭暈、惡心、面色蒼白、出冷汗或腹部劇痛等低血糖或胃腸牽拉反應,應立即停止治療,監測血壓、脈搏,給予吸氧、靜脈輸液等處理。③護士應熟悉操作的每個過程,在操作過程中協調快速,盡量縮短操作時間。④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出口腔內分泌物,防止窒息。
2.3術后護理
2.3.1一般護理
絕對臥床休息24h,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意識變化。嚴密觀察病人有無腹痛、腹脹及便血現象,注意有無出血、穿孔。遵醫囑給予制酸、保護胃黏膜、止血、補液等處理[1]。
2.3.2飲食護理
術后禁食禁水24h,如無異常,第2天進食清淡流質飲食,連續3d后可進軟食。動脈硬化、高血壓者應給予適當的降壓藥,以防術后出血。控制飲食量,防止便秘增加腹壓,使焦痂過早脫落而出血。必要時使用緩瀉劑。
2.3.3并發癥的護理
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腹痛、出血和穿孔。術后病人出現腹痛、腹脹,應嚴密監測生命體征,注意觀察有無腹部壓痛、反跳痛,有無煩躁不安、表情淡漠,有無嘔血、黑便,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通知醫生,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快速補液、止血、配血,并做好手術準備。本組1例出現出血,轉腹腔鏡中心行手術治療;1例出現消化道穿孔,返回病房后經胃腸減壓、抗感染、止血、補液等保守治療后好轉。其余均無并發癥發生。
2.3.4出院指導
指導病人飲食規律,進易消化軟食,忌油炸、辛辣刺激性飲食,忌食堅硬的食品[2]。出院后如出現持續性腹痛、嘔血、黑便應及早就診。定時復查胃鏡,觀察創面恢復情況。
3小結
通過對6例ESD治療早期胃癌病人的護理,認為ESD具有以下優點:①創傷小,術后臟器功能恢復迅速、疼痛輕微、康復出院快;②在閉合條件手術,避免開放性手術外源性因素的影響;③ESD使胃腫瘤病人免于器官切除,且ESD的1次切除率高,局部復發率低。護士配合做好充分的心理護理及術前準備是手術順利與否的關鍵,術中的配合是提高治療質量、減少并發癥的保證;而術后護理是促使病人早日康復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據報道,ESD術后出血需要急診內鏡止血約7%,穿孔約4%,也有部分病例需要急診外科手術治療。
- 上一篇:幼兒園校車治理工作方案
- 下一篇:林業局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