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切除術外科護理效果分析
時間:2022-05-19 10:36:33
導語:結直腸癌切除術外科護理效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圍術期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6例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圍術期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加速康復外科圍術期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術后相關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術后1個月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腸鳴音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2d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的BP、PF、RP、MH、RE、SF、GH和VT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應用于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圍術期的效果顯著,明顯縮短了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腸鳴音時間和住院時間,可降低術后疼痛程度,減少并發癥,明顯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結直腸癌;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圍術期
結直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老年男性居多[1]。該病病因主要與大腸慢性炎癥、大腸腺癌、遺傳、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生活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其臨床癥狀早期不明顯,隨著癌腫發展,表現為腹痛、便血、腸梗阻、發熱、貧血等全身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是治療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手術方式,具有創傷小、出血少、安全性高、恢復快的優點,但術后患者易出現疼痛和惡心嘔吐、切口感染、腸梗阻、下肢深靜脈血栓等一系列并發癥,且手術創傷易引起患者生理應激反應并造成心理負擔,故在圍術期給予科學合理的護理對輔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2]。而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是從減輕圍術期患者疼痛程度、降低應激反應、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角度出發,可極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減少并發癥[3-4]。鑒于此,本研究為探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腹腔鏡結直腸癌圍術期中應用效果,選取106例腹腔鏡結直腸癌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6例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內鏡檢查、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病癥;②體質量指數(BMI)>18kg/m2;③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SA分級Ⅰ~Ⅱ級,TNM分期為Ⅰ~Ⅲ期,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標準(KPS)≥70分。排除標準:①具有惡性腫瘤遠處轉移和放化療治療史者;②具有凝血功能、全身免疫性疾病者;③有語言、聽力和精神障礙者;④合并腸梗阻、慢性腸炎、腸壞死或胃腸道動力障礙者;⑤不配合治療者。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相關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對照組男36例,女17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4.64±12.78)歲;TNM分期:Ⅰ期18例,Ⅱ期35例;ASA分級:Ⅰ級20例,Ⅱ級33例;腫瘤部位:結腸癌28例,直腸癌25例。觀察組男35例,女18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5.11±12.83)歲;TNM分期:Ⅰ期19例,Ⅱ期34例;ASA分級:Ⅰ級21例,Ⅱ級32例;腫瘤部位:結腸癌27例,直腸癌2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兩組患者均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圍術期護理模式干預,具體如下。①術前2d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疾病知識并進行健康宣教,消除恐懼、焦慮與抑郁等不良情緒,術前12h禁食,術前6h禁水;術前24h和術前12h分別進行一次腸道準備,術前晚和術晨各進行一次清潔灌腸;常規放置胃腸減壓裝置(肛門排氣后再行拔除),放置導尿管(首次下床活動后拔除)。②術中放置腹腔引流管(術后2d確定無膽漏后拔除),術中充分補液。③術后使用阿片類藥物鎮痛,充分補液,待肛門排氣后方可飲水、飲食,循序漸進過渡到流質飲食。觀察組給予加速康復外科圍術期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術前。①術前2d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圍術期手術方案、注意事項、術后不良反應等,通過心理疏導、情緒安撫及成功案例分享,緩解緊張、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②術前3d進食半流質飲食,術前1d以流質飲食為主,術前6h禁食、2h禁水,術前2h口服800mL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口服同量木糖醇溶液),不做腸道準備。(2)術中。術中于切口下注射0.25%鹽酸羅哌卡因10mL浸潤麻醉;保持手術室環境溫度25℃、濕度60%,補液總量少于2000mL,使用液體加溫裝置將所輸液體溫度加熱至35℃,腹腔清洗液溫度加熱至37℃,使用加溫毯保持患者體溫恒定(37℃左右);術中不常規放置腹腔引流管和胃管,手術開始前再放置導尿管,避免術后并發癥發生。(3)術后。對于放置導尿管的麻醉清醒后的患者,術后24h內拔除導尿管。給予止吐藥鎮吐和丁派卡因鎮痛,術后2d補充所輸液體總量少于2000mL,視情況調整補液量,有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麻醉清醒后4h口服200mL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口服同量木糖醇液體),并給予熱敷、按摩措施協助患者排尿;術后6h可飲溫開水或溫鹽水50mL左右,待肛門首次排氣后進食流質飲食,1d轉為半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去枕平臥6h,麻醉清醒后取左或右半臥位,更換體位間隔為2h;術后1d協助患者進行床上翻身、四肢伸展、坐起等自主活動,盡早下床行走,可在病房、走廊等處走動鍛煉,并逐漸增加運動量,切勿過度。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術后相關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腸鳴音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2d疼痛程度。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分,滿分10分,0分為無疼痛,1~4分為輕度疼痛,5~7分為中度疼痛,8~10分為重度疼痛,分數越低表示疼痛越輕[5]。(2)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惡心嘔吐、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合并尿路感染、膽漏、腸梗阻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3)生活質量。術后1個月利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從軀體疼痛(BP)、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心理健康(MH)、情感職能(RE)、社會功能(SF)、總體健康(GH)和生命活力(VT)共8個維度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每個維度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4]。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比較,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軃±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腸鳴音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2d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2.3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生活質量比較。術后1個月,觀察組的BP、PF、RP、MH、RE、SF、GH和VT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結直腸癌是我國臨床上常見的癌癥之一,發病率較高且呈上升趨勢。手術是治療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方式,其中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最具代表性,且臨床治療效果及其微創優勢已經得到臨床認可,另外還具有應激反應小、出血少、恢復快的優點,有利于患者術后身體器官的恢復。但手術創傷會引起應激反應,導致患者術后出現疼痛和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故加強圍術期的護理干預對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5]。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是基于循證醫學證據在圍術期采取一系列的優化措施,能減少患者應激反應和并發癥,最大限度地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腸鳴音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2d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的BP、PF、RP、MH、RE、SF、GH和VT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加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輔助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具體原因分析如下。(1)術前。①首先介紹加速康復護理模式,并進行健康宣教,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識;針對患者疾病特征和心理情緒,給予心理疏導,能消除緊張、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使其配合治療。②術前縮短禁食時間、能量補充、未實施腸道準備及清洗對維持機體水、電解質平衡、避免低血糖和體力不支情況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手術耐受性,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術前未常規放置胃管和腹腔鏡引流管,手術開始前再放置導尿管,能保證患者身體的舒適感,并減少術后肺部感染、尿潴留等并發癥的發生。(2)術中。切口下注射鎮痛藥物能有效保持術中、術后鎮痛效果,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保溫措施能有效避免切口感染,降低出血風險,降低機體分解代謝能力,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而術中嚴格控制補液量既能避免低血容量所致的重要臟器灌注不足,也能減輕心肺負擔,減少腸黏膜水腫、尿潴留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3)術后。按時給予患者鎮痛和鎮吐藥物,可減輕圍術期有害刺激,降低外周和中樞疼痛敏化,減少阿片類鎮痛藥物使用,降低不良反應和應激反應,緩解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和減少肺部感染、惡心、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而盡早進食、下床活動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縮短腸麻痹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而且能促進腸胃功能快速恢復,加速患者康復速度,縮短其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腹腔鏡結直腸癌患者應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效果顯著,不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腸鳴音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縮短,術后疼痛程度減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而且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杜靈彬,李輝章,王悠清,等.2013年中國結直腸癌發病與死亡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17,39(9):701-706.
[2]王宇,李燕,王承志,等.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7,39(11):1749-1751.
[3]宋美璇,嚴蓮,李飛,等.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在老年結直腸癌腹腔鏡手術病人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8,32(15):107-111.
[4]王紅,馬克驥,趙麗麗.優質護理干預對結直腸癌新輔助化療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9,26(3):108-111.
[5]黃凌,王真,李海春.全面護理干預在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后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18):75-78.
[6]簡紅云,管麗麗,雷君.加速康復護理在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應用的效果[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7):513-515.
作者:李小華 楊雅茹 單位: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 上一篇:腹部外科病人手術室專科護理分析
- 下一篇:妊娠糖尿病產婦剖宮產外科護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