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17:51: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化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化學論文

精細化學品化學教學論文

1課程設置探索與提高化學教學效果的改革與實踐

1.1選課學生的學習狀態及存在問題分析

精細化學品化學是我校應化學生在大四第一學期開設的課程。在開課之前我們做過調查,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一是,你為什么要選這門課?二是,你了解精細化學品嗎?三是,你選這門課主要是想了解那些問題?學生在思考后,對于第一個問題,大部分同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拿學分,有的同學直接就說沒有其他的科目可選而只能選該課,而對后兩個問題回答的非常模糊,說不出所以然,只有個別同學表示雖然不能講清精細化學品的概念,隱約認為和我們的生活非常相關,想通過精細化學品的學習來掌握一些配方技術。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回答,可以看出雖然是學生自己選的課但是大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是十分明確,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正確的引導。開課過程中,首先在緒論中主要講授了精細化學品的定義,特點,作用,主要內容,發展趨勢,通過這幾方面問題的闡述,主要使同學解決了調查中的前兩個疑惑。緒論講授過程中引用大量的例子和數據,如涉及到洗滌劑、化妝品等日用化學品及一些前沿技術的應用如DNA測序用到的染料、液晶染料、防火涂料、變色龍涂料等功能性染料和涂料時,學生反響很大,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隨著課程的進行,具體到每一章節需要掌握理論性非常強的枯燥知識,如解釋高性能顏料化合物結構和性能之間的聯系時,學生的情緒明顯的低落下來。我們又做了一次調查,就是讓大家談一下上課的感受,主要是指授課內容方面,很多同學表示理論的東西太枯燥,僅靠授課教師的敘述引不起很大的興趣;另外,存在著個別學生請假或逃課的現象。我們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大四的學生面臨考研和就業的壓力,有些同學認為逃課無關緊要,只要最后能拿到學分就行;二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老師辛辛苦苦查資料、備課,學生沒有接受多少。這就促使我們對課程上課的形式和內容作出適當調整。

1.2課程設置時間探索

由于精細化工產品的范圍十分廣泛,目前很難明確專業的學科領域,但從它們的研制、生產、應用三個方面來考慮,精細化工的基礎是應用化學,其內容主要涉及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以及物理化學的基本知識。而這四大化學我校應化專業學生在三年級的上半年已經全部開完。鑒于大四學生面臨著考研的壓力以及考研時方向的選擇,可考慮將精細化學品課程安調整在大三第二學期開課開課。提前一個學期的開課為同學考研方向的選擇提供了一定的參考;避免了就業壓力的干擾,使學生可以安心學習,增加專業知識,以便就業時為自己提供就業便利。

1.3課程設置內容探索

查看全文

引導化學學習轉化學困生論文

論文摘要: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和學困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關心愛護學生,全方位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實行分層次教學法,因材施教,給學生以目標激勵以及塑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引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是轉化差生的有效途徑。

論文關鍵詞:化學教學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轉化目標激勵學習行為

學困生不是先天形成的。一個學生變成學困生,有他自身的因素,也存在外部因素。學困生經常遭到家長的斥責,老師的批評,使他們感到自卑,甚至絕望,從而萎靡不振,乃至不可救藥。

一、學困生的心理特征

導致學困生“學業不振”或“學力不良”最主要的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如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毅力,而不是智力因素,不是他們學不好而是他們不想學。

1.學習態度消極。由于學困生在學習上長期遭受挫折,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失去學習興趣。同時也易和教師、同學發生沖突。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自覺性,注意力渙散,情緒不穩定,缺乏毅力。

查看全文

超分子化學研究論文

摘要:超分子化學是化學的一個嶄新的分支學科.綜述了超分子化學的發展歷程、超分子的化學分類、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以及應用等問題.

關鍵詞:超分子化合物;主體客體;識別作用;配位

“超分子”一詞早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出現,但在科學界受到重視卻是50年之后了.畢業論文超分子化學可定義為“超出分子的化學”,是關于若干化學物種通過分子間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所構成的,具有較高復雜性和一定組織性的整體的化學.在這個整體中各組分還保持某些固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同時又因彼此間的相互影響或擾動而表現出某些整體功能[1].超分子體系的微觀單元是由若干乃至許許多多個不同化合物的分子或離子或其他可單獨存在的具有一定化學性質的微粒聚集而成.聚集數可以確定或不確定,這與一分子中原子個數嚴格確定具有本質區別,把多個組分的基本微觀單元聚集成“超分子”的凝聚力是一些(相對于共價鍵)較弱的作用力.如范氏力(含氫鍵)、親水或憎水作用等[2].

1超分子化合物的分類

1.1雜多酸類超分子化合物

雜多酸是一類金屬一氧簇合物,一般呈籠型結構,是一類優良的受體分子,它可以與無機分子、離子等底物結合形成超分子化合物.作為一類新型電、磁、非線性光學材料極具開發價值[3],有關新型Keg-gin和Dawson型結構的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功能開發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杜丹等[4,5]合成了Dawson型磷鉬雜多酸對苯二酚超分子膜及吡啶Dawson型磷鉬多酸超分子膜修飾電極,發現該膜電極對抗壞血酸的催化峰電流與其濃度在0.35~0.50mol/L范圍內呈良好的線性關系.靳素榮等[6]合成了9鎢磷酸/結晶紫超分子化合物,并對其光致變色性質進行了探究,即合成化合物具有光敏性,漫反射日光即可使其變藍.王升富等[7]合成了磷鉬雜多酸-L-半胱氨酸自組裝超分子膜電極,發現該膜電極對酸性溶液中的NO2-有明顯的電催化還原作用.畢麗華等[8]合成了多酸超分子化合物,首次發現了雜多酸超分子化合物溶于適當有機溶劑中可表現出近晶相液晶行為.劉術俠等[9]以Dawson型砷鉬酸、金剛烷胺為原料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C10H18N)6As2Mo18O62·6CH3CN·8H2O,該化合物具有可逆的光致變色特性,并提出了一個可能變色機理.

查看全文

材料化學教學論文

1“兩平臺雙能力”體系的內涵

基于中國計量學院材料化學專業的教育實踐,在分析目前及今后本專業的社會需求和用人單位對材料類專業學生素質、能力等人才規格要求的基礎上,對照政府和社會加快教學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迫切希望,我們充分認識到實踐和創新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決定共同搭建分院專業培養學習能力的課程教學與培養實踐能力的生產實驗(校內綜合性實驗、自主創新型實驗、模擬實驗及校外實習等)兩大平臺,作為學生能力培養的有效載體。通過這兩個平臺的搭建,把材料專業學生培養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

2教學平臺建設及管理體制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學院以“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的指導思想,遵循認知規律,遵照由提高動手能力到培養創新思維的宗旨,對原有教學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除課堂正常教學外,搭建專業教學課程平臺,實現教學課程資源網絡化,促進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能力的提高。通過BB平臺的課程建設,實現專業教學課程資源網絡化。現在中國計量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推出了多門重點建設課程,例如《應用電化學》《材料表面處理》等,教師在充分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針對大多數同學,課上按教學大綱講授基本要求范圍內的內容;對于能夠進行更深度學習、對課程某方面需要進行知識面擴展的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呈現更多的學習資料、相關文獻、實驗視頻、應用軟件、學習網站等,方便他們自主學習、加深知識理解;最終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實現分層次教學,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及知識的鞏固。教學網絡平臺的所有課程,將對本專業所有學生公開,方便他們對教學資源的獲取及問題反饋。

3實驗平臺建設及優化

大學本科教育中,實踐科研反哺理論教學是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學生只有通過充分的實驗及實踐,才能更有效率地促進理論知識學習,提高教學改革效果。目前,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實驗平臺的搭建及完善。

查看全文

超分子化學研究論文

摘要:超分子化學是化學的一個嶄新的分支學科.綜述了超分子化學的發展歷程、超分子的化學分類、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以及應用等問題.

關鍵詞:超分子化合物;主體客體;識別作用;配位

“超分子”一詞早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出現,但在科學界受到重視卻是50年之后了.畢業論文超分子化學可定義為“超出分子的化學”,是關于若干化學物種通過分子間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所構成的,具有較高復雜性和一定組織性的整體的化學.在這個整體中各組分還保持某些固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同時又因彼此間的相互影響或擾動而表現出某些整體功能[1].超分子體系的微觀單元是由若干乃至許許多多個不同化合物的分子或離子或其他可單獨存在的具有一定化學性質的微粒聚集而成.聚集數可以確定或不確定,這與一分子中原子個數嚴格確定具有本質區別,把多個組分的基本微觀單元聚集成“超分子”的凝聚力是一些(相對于共價鍵)較弱的作用力.如范氏力(含氫鍵)、親水或憎水作用等[2].

1超分子化合物的分類

1.1雜多酸類超分子化合物

雜多酸是一類金屬一氧簇合物,一般呈籠型結構,是一類優良的受體分子,它可以與無機分子、離子等底物結合形成超分子化合物.作為一類新型電、磁、非線性光學材料極具開發價值[3],有關新型Keg-gin和Dawson型結構的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功能開發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杜丹等[4,5]合成了Dawson型磷鉬雜多酸對苯二酚超分子膜及吡啶Dawson型磷鉬多酸超分子膜修飾電極,發現該膜電極對抗壞血酸的催化峰電流與其濃度在0.35~0.50mol/L范圍內呈良好的線性關系.靳素榮等[6]合成了9鎢磷酸/結晶紫超分子化合物,并對其光致變色性質進行了探究,即合成化合物具有光敏性,漫反射日光即可使其變藍.王升富等[7]合成了磷鉬雜多酸-L-半胱氨酸自組裝超分子膜電極,發現該膜電極對酸性溶液中的NO2-有明顯的電催化還原作用.畢麗華等[8]合成了多酸超分子化合物,首次發現了雜多酸超分子化合物溶于適當有機溶劑中可表現出近晶相液晶行為.劉術俠等[9]以Dawson型砷鉬酸、金剛烷胺為原料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C10H18N)6As2Mo18O62·6CH3CN·8H2O,該化合物具有可逆的光致變色特性,并提出了一個可能變色機理.

查看全文

油田化學防砂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簡介了錦州油田投入開發15年來不同時期主要用于熱采稠油井的化學防砂技術原理和使用效果:以長效黏土穩定劑為主的稀油油藏固砂劑FSH2901(1992~1995,施工136井次,有效率78.7%);無機鈣/有機硅高溫固砂劑BG21(1992~1995,79井次,79.7%);Ca(OH)2/CaCO3/有機硅單體高溫“三氧”固砂劑(1996~1997,98井次,82.7%);高溫泡沫樹脂固防砂劑(1997,4井次,50.0%);改性呋喃樹脂防砂劑(1997~2005,99井次,94.9%);氟硼酸綜合防砂劑(1998~2002,130井次,81.5%);有機硅固砂劑YL971(1998~2002,89井次,85.4%);高強度有機硅固砂劑LH21(2005,11井次,100.0%)。報道了防砂施工中出現的問題:出砂套變井逐年增多;多層合采長井段井化學防砂難度大;出砂粒徑逐年變細,表明油層骨架受到破壞。提出了化學防砂技術發展方向:研發常溫固化的耐高溫固砂劑;完善分層防砂工藝。參2。

關鍵詞:防砂技術;化學防砂;固砂劑;熱采稠油井;技術發展;遼河錦州油田;綜述

錦州油田現生產區塊主要有錦45塊、錦7塊、歡17塊、錦25塊、錦16塊等,在長期的開采過程中,油井出砂一直是制約油田正常生產的一個主要因素。據統計2000年出砂井數873口,2005年上升到1056口。論文這些區塊呈現的特征是出砂的套變油井逐年增多,出砂粒徑逐年變細,出砂量逐年增多。其中錦45塊和錦7塊由于成巖作用差,膠結疏松,油井出砂極為嚴重。機械防砂、壓裂防砂、螺桿泵排砂等防排砂技術受井下工具的限制,均不適用于出細粉砂油井和套變油井防砂,而化學防砂具有其他防砂措施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具有固化強度高、有效期長、對地層傷害性小、施工簡便的特點,所建立的人工井壁能有效地阻擋地層出砂,具有普遍性,能很好地解決各種油井防砂問題,是解決套變油井和出細粉砂油井防砂難題的有效方法。

1化學防砂技術的發展歷程

錦州油田已開發15年,油井出砂一直是影響油田開發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畢業論文化學防砂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在油田開發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92~2005年期間化學防砂技術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1)1992~1995年,在稀油和稠油區塊分別使用以長效黏土穩定劑為主的FSH2901稀油固砂劑和以無機物為主的BG-1高溫固砂劑。

查看全文

化學競賽管理論文

以素質教育為動力,我校化學競賽活動正在健康地、穩定地發展著。

14年來,我校學生在省級以上化學競賽共獲獎162個,其中省級一等獎81個,二等獎38個,三等獎22個;國家級一等獎14個,二等獎1個,特別是從1993年至1997年5年中,共有6人參加國際化學奧賽,獲金牌4塊,銀牌2塊。我校成為我國中學生參加國際化學奧賽獲獎牌最多的學校之一。

這些成績充分顯示了我校在培訓化學競賽選手上取得的豐碩成果,也顯示了我校化學教學質量達到了一個較高水平。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廣泛地開展化學競賽活動,能夠有效地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它是常規教育的有益補充,更是教學改革的深化和提高。

一、化學競賽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時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

查看全文

化學除草劑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玉米田;化學除草劑;推廣應用

論文摘要玉米田化學除草可根據玉米的生長期分為3個階段:玉米播后苗前進行封閉處理、玉米苗后早期進行莖葉處理、玉米中期封行以前定向處理,根據田間雜草分布、栽培技術及天氣情況,選擇合適的除草劑品種是解決玉米田雜草危害的關鍵。

近些年來,隨著除草劑品種的增多及化學防除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化學除草已廣泛應用于玉米生長的各個時期。而根據田間雜草分布、栽培技術及天氣情況,選擇合適的除草劑品種是解決玉米田雜草危害的關鍵,不但會降低農戶的勞動強度與時間,而且會降低耕種成本,達到增產的目的。玉米田化學除草可根據玉米的生長期分為3個階段。

1玉米播后苗前進行封閉處理

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小麥收割后或地表進行整理完畢,雜草出土較少或未出土,已經進行玉米播種后可采用封閉處理。應用的除草劑以酰胺類、均三氮苯類除草劑為主,比如乙草胺、異丙草胺與阿特拉津的混劑。目前市場上表現較好的除草劑有惜玉、棒米笑等,其作用機理是通過地表噴霧,讓藥液在地表表面形成1層厚1cm的藥土層,在雜草出土時碰到藥土層,經幼芽或幼莖吸收,達到殺死雜草的目的。因此,應用以上產品進行雜草防除時要求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要破壞地表,噴藥時應倒退行走,做到噴灑均勻;否則可能影響藥效。

玉米田苗前除草受天氣、土質、地表情況、使用技術及用量等因素影響較大,經常藥效表現不穩定。但是玉米做封閉處理對于玉米的生長起關鍵作用,作物前期與雜草爭肥爭水的能力弱,需要一個相對良好的環境才能得到有效成長,同時更大程度上限制了雜草的出土,為后期雜草防除效果提供有力保障。但有些雜草在玉米播后苗前已有小部分出土,此時可以配合天閃(200g/L水劑)進行綜合除草(即封殺結合),可以控制出土和未出土的雜草,但需要注意的是天閃應在玉米播種后立即使用。

查看全文

鋯石地球化學特征探究論文

摘要:介紹并對比了用于鋯石等副礦物測試的離子探針、激光探針、電子探針、質子探針等幾種微區原位測試技術各自的特點。鋯石U-Pb定年實現了對同一鋯石顆粒內部不同成因的鋯石域進行原位年齡的分析,給出了有關寄主巖石的源巖、地質演化歷史等重要信息,為地質過程的精細年齡框架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鋯石微量元素、同位素特征是譯解巖石來源和成因的指示器。鋯石Hf同位素已成功地用于地球早期歷史、巖漿來源、殼幔相互作用、區域大陸地殼增長的研究等;鋯石氧同位素組成能有效地約束殼幔相互作用和示蹤巖漿來源等。

關鍵詞:鋯石;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地質應用

隨著能夠顯示礦物內部復雜化學分區的成像技術和高分辨率的微區原位測試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研究顆粒鋯石等副礦物微區的化學成分、年齡、同位素組成及其地質應用等已成為國際地質學界研究的熱點[1]。鋯石U2Pb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同位素地質年代學方法,鋯石的化學成分、Hf和O同位素組成廣泛應用于巖石成因、殼幔相互作用、區域地殼演化的研究等,對地球上古老鋯石的化學成分和同位素的研究是追朔地球早期歷史的有效工具。筆者著重綜述鋯石的化學成分、同位素組成特征及其在地質學中的應用。

1微區原位測試技術

鋯石等副礦物在地質學中的廣泛應用與近年來原位分析測試技術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論文目前已廣泛應用的微區原位測試技術主要有離子探針、激光探針和電子探針等。

1.1離子探針

查看全文

化學教育啟示論文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一種研究認知結構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廈心理起源的學說。它提出了認知結構的四個基本要素;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以廈它們相互之間的轉換關系,為我們考察學習本質和了解學習的過程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本文詳盡地論述了皮亞杰學說的基本觀點、認知發展理論,并從高中化學總復習的教學策略作為切入點,較深入地探討了學生認知結構的改造和重組與化學教學的關系。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叉;順應;認知結構;重組

一、皮亞杰學說的基本觀點

在學習理論的發展歷史上,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認識論被稱之為建構主義理論。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知識既不是客觀的東西,也不是主觀的東西。而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歷來人們對學生的發展問題的認識存在三種主要的觀點,其一是認為學生的發展主要是受先天因素制約的(遺傳說),其二是認為學生的發展主要是受后天的經驗所決定的(環境說),其三則認為學生的發展要從遺傳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求得制約的因素(相互作用說),皮亞杰則是第三種觀點的代表。這樣看來,學習過程并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信息輸入”包含著新舊經驗之間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包含著外部信息的重新編碼和意義建構過程。所有的知識都是在個體與外部的相互作用中,通過個與經驗世界的對話而建構起來的。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是一種研究認知的結構、發生、發展過程,以及心理起源的學說。它主要研究的內容是知識的起源、知識的形成以及知識構成的心理機制。

皮亞杰對認知發展的看法,來自于他對某些有機體生物學上發展的分析。他對軟件動物的研究表明,有機體的某些發生論上的變化,既不完全是由遺傳決定的,也不完全是環境事件變化的結果。例如,他發現一些軟體動物,從平靜的水面遷徒到水流湍急的地方后,外型會變得短一些。這種建構對這些軟體動物在水流湍急的地方生存下去是十分必需的。而且,這種生物學上的變化,軟體動物會一代一代地遺傳下去。這是因為長時期環境的作用而導致的遺傳物質變化的結果。皮亞杰由此得出結論:有機體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并不是消極被動的,生物適應環境,從而幸存下來,是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機體在對變化了的環境條件下作出反應的過程中,建構了它所需要的特定的生物學上的結構。

從生物學研究轉向心理學研究的皮亞杰,力圖把生物學與認識論兩者溝通起來。在他看來,心理學是溝通生物學與認識論的最好橋梁。他的基本觀點是,不能把認識的發展與智慧的成長割裂開來。他認為,前面對生物發展的描述,也揭示了人類智慧發展的實質。智慧就像其它有生命力的系統一樣,也是適應環境的過程。同樣,認知結構也像生物學上的結構一樣,既不是事先就在頭腦中,也不是外部世界所賦予的,個體的智慧和認識是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得到生長和發展的。其中,個體與環境(包括外部環境中的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互動)是學習得以發生的客觀基礎:個體在內部通過一系列心智操作,完成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從而建構起新的知識和理解,在內部建構起調節行為的心理結構的過程,是學習發生的內在機制:個體的行為變化或對環境的適應性行為。是學習發生的外在表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