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新課改教學論文
時間:2022-12-11 03:09:00
導語:初中化學新課改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其自身的存在的一些不足越來越凸現出來,轉變教育理念,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時代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就初中化學課來說,教師要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向學生傳授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使他們能輕松接受,這必須要下一番工夫。本人從事初中化學教學十多年來,在上級教研部門的指導下,對化學教學的改革進行了初步的摸索,使教和學協同發揮最佳作用,減輕了學生負擔,提高了化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化學新課改教學方略
一、轉變思想,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學習方式,合作探究進課堂。
新課程理念要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參與合作,師生互動,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引導學生自主鉆研,鼓勵他們求異創新,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1、合作學習是化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新課程的實施中更注重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取進步,在互動合作中獲取知識應成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同學之間相互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教會把學生置于集體之中,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學會合作學習。
2、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自然科學,在教學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實驗操作,努力發揮化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激勵學生改進實驗方案,參與設計。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這節教學中,講述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這一性質時,先把鹽酸滴到紫色石蕊試液中,然后又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讓學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試液變紅的原因。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后,學生通過猜想與假設,收集資料,設計實驗,交流討論等環節,最終得出了科學結論。這樣就成功地把書上的演示實驗轉變成了探究性實驗,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由被動接受式向互動探究式的轉變。
二、培養和強化興趣,激發求知欲。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于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于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
初中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教師在給學生開始上化學課時,以實驗首先展示化學的奧秘世界:(1)?把一張已用酚酞溶液寫好“化學”晾干的掛在黑板上,再用裝有3%的氫氨化鈉的小噴霧器噴射在白紙上,立即呈現“化學”二字。(2)?水中生火(將一小粒白磷投入盛裝沸水的燒杯中,用小氣筒通入空氣)。(3)?清水變牛奶,白酒變汽酒。等上述實驗使學生情緒高漲,渴望知道其中奧秘,此時教師因勢利導告訴學生,這些奇特現象的奧秘,將在初中化學中一一學習。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三、貼近學生的生活,開發化學課程資源。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給教師的空間很大,要求我們不僅能使用教材還要能駕馭教材、補充教材,開發一切可以開發的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與人們生活越來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為化學學習資源;只有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設計成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從熟悉的周圍事物中學習,理解知識,感受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我們的教學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為什么”上,還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貼近學生的個體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改革化學評價方式的單一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1、要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向主動參與評價。目前世界各國的教育評價逐步成為由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甚至包括專業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交互過程,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發展進程的體現。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進步。2、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中心的轉移。從過分關注結果逐步轉向對過程的關注。傳統的學習評價主要是終結性評價,它是面向過去的評價,往往表現為“一考定終身”;同時,這種評價往往只要求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對學生獲得答案的過程卻漠不關心,導致學生只重結論,忽視過程。而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命體的相互觸動、相互影響、相互強化,生命活動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饋。心理學習告訴我們,初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內在的學習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課堂氛圍等外在因素,因此,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濃厚的個人情緒,覺得有意義、有趣、得到了肯定、贊揚或鼓勵,他們就學得積極主動,反之,就消極、被動。這樣,課堂評價就成為調控學生,促進其發展的有效手段。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是以“評判者”的角色出現,對學生的往往是以“對”、“好”、比較好“、“非常好“、“不對“、“不好”等簡單的方式做以評價,這樣的方式不但不利于激發學生,而且還會抑制學生的思維。而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下的評價方式,將由單一走向多元,教學中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既注重過程性評價,也重視結果性評價。
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解放人,重視個體獨特的體驗,個性發展的需求。課堂教學是學生與教師共同構建的一種互動過程,它是開放的、動態的,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發展的。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型社會實用人才。
- 上一篇:學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會上的講話
- 下一篇:市國有企業共青團會議上的講話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