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性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時間:2022-01-16 10:09:33

導語:輔助性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輔助性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在化學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實踐表明,輔助性實驗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消化、鞏固所學化學難點,提高化學難點的學習效果,使他們從步入化學殿堂就養成通過實驗探索解決化學問題的良好習慣,從而達到優化化學教與學的過程。

關鍵詞:輔助性實驗;化學教學;教學功能

一、問題的提出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1]實驗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同時,它還是突破教學難點,解決教學疑點的有效途徑。正所謂“千言萬語講不清,一看實驗便分明”。但是有一種教學現象不容忽視,那就是教材編者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包括部分教學實驗,由于缺乏適度、合理的階梯,缺少學生容易接受的輔助信息,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受阻,進而造成教學難點。教師創造性地開發應用一些輔助性實驗,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輔助信息,是促進化學教學難點突破的有效途徑。

二、什么是輔助性實驗

所謂的輔助性實驗,指的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需要,在教材原有實驗基礎上進行適當補充或改進,以協助教學,突破教學難點,達到教學過程優化的化學實驗。

三、輔助性實驗的教學功能分析

一些初中化學教學難點若用理論或教材上現有實驗講解,化學教師即使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可能也是云里霧里,這時若將一個生動、形象、直觀又富有啟發性的化學教學難點輔助性實驗展現在初中生面前,則會使初中生疑難感覺立刻消失,而出現豁然開朗,產生頓悟,信心十足的感覺。初中生在遇到比較深奧的疑難問題時,常常會產生思維阻塞,此時,感性認識、形象思維非常重要,可大顯身手。[2]用的好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初中化學教師若能經常依據化學教學難點精心設計一些教學輔助性實驗,化不見為可見,化抽象為具體,則可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到其它教學方法無法達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著名心理學家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化學實驗現象的奇妙,較為容易使剛接觸化學的初中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是學習化學動機中最現實也是最活潑的心理成分,是學習的基本動力源泉,能激發他們努力鉆研探索化學奧秘的濃厚興趣和強烈求知欲望。因此,在化學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難點輔助性實驗,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講授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這一教學難點時,我們依據教材內容特點和教學目標要求,補充安排了以下輔助性實驗:準備兩支試管,一支放2mL左右的水,一支放2mL左右的澄清石灰水,讓兩個學生在教室前面面向全班同學同時向兩支試管吹氣,其中一支沒有明顯現象,另一支很快變渾濁,出現牛奶的性狀。沒有明顯現象的同學還以為是因為自己偷懶,又吹了幾口氣,但依然沒有變渾濁,沒有出現牛奶的性狀,逗得同學哈哈大笑,這名同學有一種被教師捉弄的感覺。但當教師向這只試管里滴加幾滴紫色石蕊試液時,振蕩后立刻變成紅色,然后教師將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又做了較好的解釋。這時全班學生豁然開朗,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師設計的目的,學生個個都很興奮,對化學充滿了很高的熱情。

2.糾正錯誤認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化學概念

初中學生在學習物質的性質或者某個化學概念時,由于受到日常生活經驗的干擾,學生很容易形成錯誤的化學概念。此時,教師可通過教學難點輔助性實驗來區分一些容易混淆或類似的實驗現象。真實、生動、形象、直觀又富啟發性的輔助性實驗能給學生 非常豐富的化學表象和感官刺激,運用教學難點輔助性實驗得到的實驗事實。通過分析,幫助學生糾正對化學概念的錯誤認識,掌握化學概念的本質屬性,既能使原本枯燥無味的化學概念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易懂,又能使學生準確地理解掌握化學概念。例如在講授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一節內容時,學生由于受到日常生活經驗中二氧化碳能做滅火劑的干擾,認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物質的燃燒一定要有氧氣參與。但這是片面甚至錯誤的認識。教師通過講解或做教材上現有實驗很難使學生徹底理解。因此,可通過在教材實驗基礎上,補充設計輔助性實驗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事先在大燒杯中加入一定質量碳酸鈉粉末,接著,將小半截正常燃燒的蠟燭固定在這個燒杯的中下部位,再用一把坩堝鉗夾持住一根正常燃燒的鎂條伸入大燒杯中,同時將適量的稀鹽酸按圖示方向倒進這個燒杯內,最后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學生會觀察到難以想象的奇特現象:正常燃燒的蠟燭燃燒一段時間后就自動熄滅了,鎂條卻仍然在燃燒。通過比較蠟燭與鎂條燃燒情況的巨大差異,學生能很快理解掌握燃燒并不一定需要氧氣參與,二氧化碳有時也能支持一些物質例如鎂條燃燒。在初中化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生化學引路人的教師不能為了方便學習記憶,也不能為了一時所謂的學習成績,將一些化學知識說死,而應該為我們的學生將來的高中乃至大學學習留下余地和空間。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做化學實驗乃至學習化學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要根據物質發生的變化分析物質的性質,必須從觀察開始,在觀察中思考、分析,然后通過對物質的變化過程、現象和結果進行科學的歸納總結。初中學生可以借助化學儀器,也可以直接用自己的感覺器官(例如眼、耳、手等),觀察物質及其變化的過程、現象和結果。輔助性化學實驗可以強化化學實驗的效果,使化學實驗的觀察結果更細致、更準確。例如在講授二氧化碳實驗室制取這一課內容時,如果教師按照教科書,講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是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鹽酸,學生雖然知道了實驗室用什么藥品能夠制取二氧化碳,但不理解可以選擇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鹽酸來制取,而不可以選擇其它藥品的原因。此時可以通過補充設計輔助性實驗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實驗一:石灰石或大理石和一定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反應,觀察現象。實驗二:碳酸鈉和一定濃度的稀鹽酸反應,觀察現象。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到:實驗一反應一段時間就停止;實驗二反應速度太快,不好控制,也不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氣體;而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速度適中,且能夠持續進行,有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氣體。輔助性化學實驗的現象對比相當明顯,給初中學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相對來說,容易使學生理解信服,通過輔助性實驗的觀察、分析,最終確定實驗藥品,對于突破化學教學難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吳飛飛 單位:宿遷市鐘吾國際學校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毅平.運用實驗突破物理教學難點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