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分析化學課程教學論文
時間:2022-06-20 10:11:57
導語:高職分析化學課程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高職院校的生源一般是達不到普通高校錄取分數線的高中畢業生和中職、職高、技校的“對口生”,學生知識基礎普遍較差,加之文理科學生兼收,學生的化學基礎存在明顯差異。傳統的分析化學課程教學過程,是以分析化學的各類分析方法為主線,結合專業特點,首先進行理論教學,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條件選擇、測定基本操作等知識,然后再選擇一些簡單的實例,講授實驗測定過程,最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練習。這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傳統教學方式較難吸引學生的聽課注意力,加之分析化學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較為枯燥難懂,學生極易失去學習興趣;二是分析化學課程的實踐性較強,在教學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存在脫節現象,導致學生做實驗時對實驗操作原理不甚理解,只能按照實驗指導書一步步去做,實驗效果欠佳;三是分析化學課程中的實踐教學約占課程總學時的近一半,做實驗時一般2~3人一組,同組學生需配合默契才能完成實驗任務。而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自我意識較強,團隊合作意識薄弱,實驗時配合不夠。四是傳統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下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面對目前分析化學課程教學的困境,教師應結合生源特點,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改革傳統的課程教學方式,積極探索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的課程教學方式。
二、案例教學法在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應用的方法和優勢
案例教學法于20世紀初由哈佛大學首創,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于80年代開始引入,有力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案例教學法較多地應用于法學、醫學、經濟學、商學等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分析化學教學中應用的程度遠遠不夠。筆者近年來嘗試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時,教師首先要選取典型案例,借助于圖表、圖片、視頻、微課等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對案例進行全面綜合分析和客觀描述,引導學生從案例中發現問題,通過師生共同討論,提出可供選擇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提供建設性的意見[1]。然后學生通過親自做實驗,重現案例中的關鍵過程,借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強化實驗操作技能。最后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總結案例中涉及的知識點、重難點,以達到學生全面掌握理論知識和提高實驗操作技能的目的。在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學,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突出優勢:一是體現了課程知識的實用性。分析化學課程的實踐性較強,分析檢驗方法及手段與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案例教學法使學生置身于案例情境中進行學習,促進學生將分析化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與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了知識應用的能力;二是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通過課前查閱資料、圍繞案例進行分析、思考、討論,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伴隨教師一環緊扣一環的教學過程設計,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被激發,促使學生為完成教學目標而主動學習;三是體現了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在案例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教學討論和師生間互動,提倡學生圍繞案例進行剖析和發表獨特見解,這種雙向交流的學習方式,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同時鍛煉了交流與合作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三、案例教學法在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下面以滴定分析法為例,展示案例教學法的教學實施過程。(一)選取合適案例。案例教學法的核心要素是案例,選取合適案例是案例教學法成功的關鍵。應精選一些分析檢驗崗位的實例和能夠反映社會熱點問題的案例。選擇的案例要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和再現性。真實性指案例的發生應有明確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典型性指案例涉及的事件起因和結果都應明確且與課程知識點密切相關;再現性指案例應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再次呈現,例如通過實驗操作重復案例的關鍵步驟等。滴定分析法可選取的部分典型案例如表1所示。(二)精心設計和實施教學過程。在酸堿滴定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圍繞“食醋的歷史文化、食醋釀造方法及食醋總酸度的測定”這個案例展開。在課前準備環節,布置學生利用課外時間上網查閱資料或借閱參考書籍,了解我國食醋釀造歷史與文化,了解食醋的釀造過程以及釀造過程中所發生的化學反應,了解食醋所含的主要化學成分等;在課堂教學環節,通過設問、展示各種食醋圖片、播放食醋制作過程視頻、播放食醋總酸度測定視頻等,展示案例并吸引學生參與到案例情境中,適時引入新課;在講授知識點環節,教師結合食醋總酸度測定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整個測定過程每一步的理論依據和實驗依據,同時講述酸堿滴定過程中溶液pH值的變化情況、滴定曲線的繪制方法、滴定突躍的意義、酸堿指示劑的選擇原則等;在實驗操作環節,學生通過親自做食醋總酸度測定實驗,對案例中的關鍵過程從理論到實際都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在總結提高環節,教師圍繞教學目標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總結所學知識,得出正確結論。酸堿滴定法的具體教學過程如表2所示。
四、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學的實際效果
(一)教學效果評價。筆者針對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13級和15級學生,分別在不同班級的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運用了傳統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教學效果對比情況如表3所示。通過多方面的對比可見,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學的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法。(二)教師受益情況。案例教學法教學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師需根據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合理設計教學各環節,處理好案例與課程知識點間的關系,對案例討論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要有相應對策;二是教師在課堂上需把握好授課節奏,巧妙設置教學互動環節,及時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合作交流能力;三是教師備課時要學習與案例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2],學習與實際生產生活相關的新技術、新理論、新技能,深入了解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因此,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學促進了教師知識和教學能力的快速提升。
五、結語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時,教師通過“分析、思考、學習、討論、實驗、歸納、總結”幾個階段,不斷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潛能[3]。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合理設計“教”與“學”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教學實踐表明,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學,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法,教師的知識和教學能力在教學中得到快速提升。案例教學法在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應用時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案例教學法教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僅在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內容中應用效果較好;教師在課堂上分析案例以及組織學生討論時,較難準確控制授課時間;學生在能力和知識水平上的差異,影響教學互動的節奏和學生參與度等。因此,教師應通過案例教學法的教學實踐,不斷加以總結改進,逐步形成一套適合教學對象和分析化學課程特點的案例教學法。
參考文獻
[1]何婧琳,曹忠,李丹,張玲,譚淑珍,陳平,李偉.案例教學法在分析化學理論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大學化學,2016,31(8):27-32.
[2]薛智敏,馬明國,李明飛.案例教學法在“綠色化學”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林業教,2016,34(4):61-63.
[3]王大紅.案例教學法在食品化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2):72-74.
作者:武愛群 單位: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食品生物系
- 上一篇:分析化學教學改革論文
- 下一篇:藥品質量檢測分析化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