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學課程考核改革研究與實踐
時間:2022-11-01 09:40:25
導語:分析化學課程考核改革研究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分析化學課程考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考核改革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同時對教學方法提出了適應性調整以輔助考核改革順利進行,并通過實踐研究對考核改革的結果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關鍵詞]分析化學;考核改革;改革措施
分析化學是應用化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分析化學中的儀器分析部分,是一門涉及基本理論、儀器構造、譜圖解析特別多的課程。為了加快分析化學課程體系的建設,促進學科和專業結構的不斷完善,保障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本文分析了分析化學課程考核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考核改革措施,并對這些措施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1目前分析化學課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問題
分析化學課程(儀器分析)傳統的考核方式為閉卷考試,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試成績占60%。該課程傳統考核方式存在以下問題:一、儀器分析課程中涉及的理論知識和譜圖數據較多,學生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學生通常臨近考試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記憶基本理論和譜圖數據,對知識的應用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少;二、學生了解傳統的考核方式,習慣了期末臨時抱佛腳,考前沖刺,在平時的學習積累中積極性不高;三、儀器分析課程通常設置有相應的實驗課程,但實驗課程與理論課程的銜接不夠緊密,導致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動手操作實踐脫節;四、期末考試成績占比較大,各科期末考試需要記憶的內容集中較多,學生僅靠臨考突擊復習,復習不充分,為了考試及格,難免考試中出現作弊等陋習。對學生進行考核是為了鑒定學生的學習水平,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整個教學改革的鏈條里面,考核方式的改革是關鍵的一個環節,它起著引導改革方向、檢測改革成果的作用。
2分析化學考核改革措施
按照分析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應該注重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的應用型能力的培養,所以考核方式的側重點應該著眼于科學和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強化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因此,為了發揮考試的診斷、調節和激勵作用的有效機制,對分析化學的考核提出幾點改革措施,具體包括下列內容:
2.1考核方式由原來的閉卷考試改為半開卷考試
半開卷考試的具體要求是不允許學生私自攜帶教材等資料入考場,允許學生攜帶一張A4紙,學生自主抄寫(不得復印)主要的基礎理論、儀器構造、譜圖解析等內容,以供考試時參考。此舉旨在將學生從繁雜的機械記憶工作中解放出來,考點聚焦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準備A4紙上內容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對該課程的重點內容的揀選和錘煉過程,對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也是一種鍛煉。禁止學生復印A4紙內容,是引導學生自主備考,由被動復習轉變為主動復習。
2.2考試內容由記憶型為主轉變為綜合型為主
考試命題由原來的記憶型為主(占比60%)外加綜合型題型(占比40%)轉變為綜合型為主(占比60%)外加應用型題型(占比40%),減少考察基本理論的客觀題,增加對理論理解的主觀題;減弱學生對公式和儀器結構等的記憶,側重于儀器的使用和定性定量方法的靈活運用;減弱學生對譜圖解析所需要的基本數據的記憶,加強學生解析譜圖能力的培養;旨在緩解學生記憶壓力,讓學生平時的學習注意力主要集中對知識的理解而不是機械記憶。
3適應性調整教學方法以輔助考核改革
針對考核內容的改革,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法也需要進行適應性調整。主要內容包括:
3.1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突破“填鴨式”的單調教學模式
分析化學僅下冊課本就785頁,共二十六章的內容,課本厚,學時少,課堂內容飽滿,學生上課吃力。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課堂呈現效果好,將原本一些抽象、遙遠的知識內容形象、逼真的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學生的課堂表現來調整教學節湊,不再是滿堂灌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上課時將每節課的重點強調,讓學生從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狀態變為有的放矢,學的輕松,學的愉快。另外,考核改革不僅體現在老師的課堂教授方式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需要相應改變。以前學生上課認真記筆記,下課認真復習,考前重點記憶。現在不需要學生再記憶大量的基礎性知識,而是希望學生理解知識,跟上老師的上課節湊,這無疑對學生的聽課質量是一個更高的要求。所以,老師借助多媒體,讓課堂主體從老師的“講”逐漸轉變為學生的“學”。
3.2采用任務驅動式輔助教學
學習一門課程,僅僅依靠課堂學習,遠遠達不到理解并靈活應用的效果。因此,除了重視課堂教學之外,還要重視課后適當時間的自主學習。比如布置課后論文、進行知識點講解競賽等活動,讓學生課下查閱資料、課堂現場討論等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給學生提供一個在對基礎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上質疑、探索和表達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估,比如認真及時批改學生作業并給與恰當的反饋,有計劃、有措施的輔導答疑等。通過這些措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重視實驗課程與理論課程的銜接
與儀器分析課程相匹配的實驗課程雖然是同時期進行,但是內容的銜接可能不是非常理想,理論課與實驗課各自按其教學進度表進行,有時候理論課上完過一兩周才上實驗課,有時候該上實驗課了理論課還沒有學習,導致學生對理論和實驗的學習“各自為政”,沒有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為了達到實踐檢驗理論的目的,建議實驗課的學習與理論課無縫對接,每章理論課學習結束后立即安排實驗課進行操作,讓學生在新鮮的理論知識引導下進行實驗操作,鞏固理論知識,加深學習印象,促進理論學習。
3.4用案例式教學,將企業中生產案例引入課堂
結合企業行業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在教師帶隊赴企業實習過程中,了解企業分析檢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將這些問題在教學過程與實驗過程中與學生一起探討,一方面增加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4多媒體技術和板書合理相結合
多媒體教學課件集文字、圖形、圖像、動畫于一體,通過豐富多彩的形象描述和展示,有效地化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增加課堂信息量,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形象。以板書為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有很大的自主空間,可以隨時根據學生的知識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或降低難度,或進一步拓展延伸,為學生提供質疑、交流和討論的機會,從而更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因此,兩種教學方式各有利弊,多媒體作為輔助工具并非越多越好,特別是物理化學課程,以板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作用更加明顯,只有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才能發揮出各自優勢。例如,在介紹相平衡章節中關于相圖的部分,用多媒體的可以更加直觀、形象地把知識表達出來,在講精餾原理時,結合相圖和Flash動畫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同時為教師節省大量的板書繪圖的時間,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大大增強。而關于熱力學基本關系式、理想氣體反應的等溫方程式以及克勞修斯不等式等內容就適合采用板書的形式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演繹和推導,引導學生思考、理解。
5小組合作學習和seminar合理結合
目前很多高校的物理化學課程教學方法相對比較沉悶,教師負責教,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對高效率課堂教學的要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Seminar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也具有一定作用。例如,可以將物理化學涉及的內容分成若干專題,與電化學相關的氫燃料電池,膠體化學涉及的新型疏水材料和仿生材料,光化學相關的新型光催化劑等,各小組選擇感興趣的專題后分工合作,通過查閱文獻,整理文獻完成專題調研報告,并制作成PPT向老師和同學匯報。通過這種Seminar教學模式,學生可以主動去研究和探索新知識,與此同時,改變了以往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的模式,形成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學思路。
6結論
總之,不斷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將物理化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生產實際及學科前沿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適時穿插科學家的生平軼事,通過貼切、簡單易懂的實例講解抽象概念和理論,通過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教學與板書相結合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專業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減輕學生聽課的疲勞感,對提高物理化學課堂教學效果是很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王周玉,蔣珍菊.關于提高物理化學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55-56.
[2]徐志花,嚴朝雄.提高物理化學課堂教學趣味性的嘗試[J].科技傳播,2009,9:97-99.
[3]傅獻彩,沈文霞,姚天揚,等.物理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殷開梁,劉文杰.物理化學課程中相圖分析之教學心得[J].化工高等教育,2014,135(1):72-74
[5]余剛,譚權,潘遠梅,等.一種新型物理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4,139(5):21-24
作者:張芳 孟現星 紀楨 黃婷 謝娟平 單位:安康學院
- 上一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精益化研究
- 下一篇:崗位能力評價積分制人力資源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