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課程整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2 03:39:00
導語:化學課程整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是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繼承性,又有一定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主要是指將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與目前尚存的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所開設的各門單科課程結合。最佳的應用信息技術起步方案,是教師從課堂的實踐經驗中,辨別出哪些運用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而效果欠佳的項目,嘗試利用信息技術的協助,尋找可行方案,解決部分或全部的困難。本文是從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情境----探究”模式出發,根據整合的方法有效地將信息技術和化學學科進行整合。
目前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根據利用方式的不同,可將分為三種基本方式:
①L-aboutIT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
②L-fromIT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輔助工具
③L-withIT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在中學范圍內大多是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輔助工具,應用的模式為“情境----探究”模式,基于課堂的“情境----探究”教學模式包括創設問題情境(思考、討論、形成創意)、實踐探索、意義建構、自我評價幾個基本環節。這種模式適用于課堂多媒體教學環境。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習者對問題的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借助一定的學習資料,形成創新性問題的解決思路,并在實踐中探索問題解決的具體方法,最終實現問題解決.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方法會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達到建構主義理論所要求的對知識學習的自我意義建構。最后一個環節是學習者對問題解決過程進行自我評價,發現不足與成效,以便在后續問題中改進與提高。筆者根據自己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方法的理解、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化學學科課程教材的分析,在進行“原電池的原理及其應用”教學中應用“情境----探究”模式巧妙地將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進行整合。下面介紹一下整合時“情境----探究”模式的具體運用。
筆者采用powerpoint為基準,在某些內容處插入影片和聲音等解決了傳統教學的一些問題。在引入這一課題時用一張畫面情境讓學生觀察畫面,然后講述圖片背后的故事。故事的內容為:在倫敦上流社會,有一位貴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時因蛀牙補過一顆不銹鋼的假牙。不料后來,她又因為車禍掉了一顆牙,為了顯示她的富有,她裝了一顆黃金假牙。自此以后,她就經常出現頭痛、失眠、心情煩躁等癥狀。更奇怪的是,眾多的醫學專家為她檢查后,都找不到病因,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醫院會診也不見效果。后來是一位化學家為她開出了一張處方解除了痛苦。這是一張什么樣的處方呢?它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處方……
在學生進入了以上的畫面情境和故事情境時就會思考一些與這堂課的內容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位貴族夫人為什么有這樣的病癥呢?此時他們的思考可能非常的不成熟,很急切的想知道為什么?這時教師再進入主題。在教材一開始有一個演示實驗,這個實驗最好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學生可以分組進行,這樣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時調動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是傳統教學的優勢,多媒體教學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教學,一些化學演示實驗原則上只要無污染的都應該在課堂上演示,而不能通過課件演示,因為這樣是達不到效果的。我們只是利用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在講述原電池原理這一重難點時,采用了一個用flash制作的動畫,動畫的主題是鋅銅—硫酸原電池的微觀反應原理。
(學生觀察第一幅畫面后根據預習的情況、課外資料的搜索及教師的引導思考若電路閉合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情境?)
動畫體現的變化在于:電路從開路到閉合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前者沒有什么反應發生,而閉合后,可以從動畫中顯示電路中的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說明有電流通過,不難得出結論是鋅片有電子流向銅片,有兩個電子流向時同時游離一個鋅離子,銅片上則有兩個氫離子得到電子形成氫分子。學生通過動畫看到了原電池的微觀反應,印象深刻,加深了對原電池原理這一重難點的理解,達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這是傳統教學中無法比擬的。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最初自己思考的現象和實際的情況進行比較,得出自己在哪部分還有欠缺即對自己進行評價,教師也在此對學生進行評價。又如在介紹酯化反應時可以用flash制作乙酸和乙醇的分子模型,用動畫演示反應的微觀變化后,從反應物漸變到產物乙酸乙酯和水的過程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酯化反應原理的理解,在介紹酯化反應的實質時可以先讓學生思考這兩種反應物是如何脫水的,學生根據自己對兩種反應物的結構判斷可得出初步的結論。待思考后再觀看另一個動畫,其實就是在前一動畫的基礎上將乙醇中的O原子換為另一種顏色代表O-18,其他的內容不變,在播放動畫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O-18的目的產物,學生很容易看出“酸脫羥基醇脫氫”這一實質。這樣我們就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使學生獲得了比傳統教學中的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啟發。
在介紹形成原電池的條件這一部分時,則可以設計實驗情境,用畫圖軟件設計幾個實驗裝置圖,讓學生根據裝置圖進行實驗探索,得出形成原電池的條件,學生在這種探索過程中得到了實踐,并在內心形成自己的一些觀點。這也充分利用了實驗探索手段來代替傳統教學中的枯燥的文字敘述,學生通過用電流計測定很容易得出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更主要的是學生在這種教師創設的實驗中有所收獲,學生可以評價自己,看自己能否很好的進入教師創設的情境,教師也可以評價學生如實驗的操作是否規范等。
在學習了原電池的原理和形成條件后再讓學生思考那位貴族婦人為何出現病癥,這時學生很容易根據原電池的原理解釋,還可以開出一張有效的“處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的思考學習解決了課題引入時情境中的問題。
在最后一部分介紹利用原電池的原理制成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電池,廢電池帶來了一個重要問題是廢舊電池的污染,可以采用一段教學錄像素材介紹廢舊電池的污染及目前的處理情況,播放震驚世界的“水俁病”和“痛痛病”兩起公害事件。結合日本人神奈川縣眾人震驚的廢電池污染水源,從而導致多人重金屬中毒事件,給學生提供這些材料讓學生分析廢電池隨意丟棄對自然環境及人類健康可能產生的危害??梢韵茸寣W生解剖廢舊的干電池,分析各部分可能產生的污染,再用課件播放用powerpoint制作的電池的切面,一層一層的展示其結構和成分。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分析教材,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啟動思維,為實現化學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打下基礎。同時要注意,并不是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就是整合,整合還包括更深層次意義,如“情境----探究”模式中,除了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要善于思考,實踐探索并進行自我評價等。
- 上一篇:干部下訪活動的實施意見
- 下一篇:投資基金發展情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