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總復習方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3 05:17:00

導語:高中化學總復習方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化學總復習方法研究論文

高三化學總復習是一項系統的教學工程。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在指導高考復習時,教師若能以教學大綱、考試說明為依據,立足課本,認真分析學情及歷年高考試題,并在此基礎上,切實抓好“基礎復習――專題復習――模擬訓練”等復習階段,就能收到較好的復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化學成績。

一、依綱扣本,狠抓雙基,構建知識網絡。

認真分析2002年以來的理綜高考試題,我們不難發現,化學試題緊依中學教學大綱,遵循考試說明,立足課本,非常重視對考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難題比例很小,學科間綜合題很少。因此,在近年高考中,凡是基礎扎實,思維靈活,答題規范的考生,一般都能取得較好的成績。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基礎復習階段,務必做到抓綱務本,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做到有序儲存,靈活應用,從而使雙基教學真正落到實處。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做到“三研”,讓學生明確復習目標。

在每章節復習前,教師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本章節的主干知識是什么,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如何;研究考綱,明確高考考什么,考到什么層次,是要求了解,還是要求理解掌握,還是要求達到熟練運用;研究考題,明確高考是如何考查這些主干知識的。并要將這些信息明白地告訴學生,讓學生在復習本章節時能做到心中有數,脈絡清楚。

2、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克服死記硬背。

化學知識碎、散、繁、多,記憶量很大,好多學生在復習時一味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其結果收效甚微,為此,教師應改變以往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傾向,在教授每一個知識點時,教師應盡可能地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過程上,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感知-(抽象)概括-(實際)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思維得到訓練,既鞏固了基礎,又提高了能力。這樣的教學,就能使學生將一個個知識點有序地“嫁接”到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知識鏈條上,進而靠邏輯推理來掌握知識,不再僅靠死記硬背來學習。好多學生在高考復習中感到:好多知識自己確實記下了,但到考試時卻用不上。究其原因,我認為就是我們“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現狀造成的,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和智力的內在聯系,學生并沒有把課本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所以就不可能在實際運用中將知識“活化”。

3、縱橫串聯,讓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知識結構把它聯系起來,那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在高考復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使學生對主干知識脈絡清楚,做到有序儲存,這是高考復習應完成的一個重要任務。

在這方面,我的做法是:首先引導學生對單元主干知識作縱向聯系,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根據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勾勒出“單元知識網絡圖”,這樣,通過單元復習,就可以將厚書讀薄(一個單元知識僅僅是一張卡片),如學完電離平衡一章后,可引導學生得出如下圖表:

元素化合物知識是高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復習元素化合物知識時,可引導學生依據“一表兩線”來構建單元知識網絡,“一表”即元素周期表,它反應了同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間的相似性及遞變規律;“兩線”中一條線是教材中單元知識主線,一般來說,對于非金屬元素而言,教材是以單質為“龍頭”,按照無氧酸鹽--無氧酸(氫化物)――單質――氧化物――含氧酸――含氧酸鹽的順序來展現的,對于金屬元素則是單質――氧化物――堿――鹽;另一條線則是同一物質的因果線索,即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制法、保存、用途、存在等。依據“一表兩線”,便可揭示元素化合物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元素族知識“連線結網”,使之系統化,條理化。有機化學的規律性更強,“乙烯輻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條線”,通過研究各官能團的主要性質(斷鍵方式及連接順序),就能很好地把握各類有機物間的衍變關系及相互轉化,進而繪出有機網絡圖:

其次,還要引導學生對不同章節的相關知識作橫向聯系,設立“小專題”,進行歸納總結,使貫穿在不同章節的零散知識得以整理。如學完了有機化學,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設置問題并對零散的相關知識作專題歸納:如中學化學中,既能和強酸反應,又能和強堿反應的物質有哪些?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各有幾種同分異構體?其結構簡式如何?有機化合物中,哪些物質可以和銀氨溶液及氫氧化銅懸濁液發生反應?常用來鑒別有機物的化學試劑一般有哪些?在中學化學中,能夠發生水解反應的物質有哪些?你能否發現水解反應有何特點?在中學化學中,哪些物質可以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哪些物質可以使溴水褪色?等等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經過示范教給學生方法后,就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構建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網,決不能輕易包辦代替,把現成結論給予學生,造成消化不良。

4、教給學生記憶方法,讓學生克服遺忘。

一切思維是從記憶開始的。學生如果不能準確而持久地記下所復習過的雙基知識,那么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便成為一句空話。為此,在化學復習中就一定要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明確每天的記憶內容,并加強督促和檢查,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理得清,記得牢。在教學中,我的具體做法是:首先給學生介紹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讓學生明白遺忘發展規律,增強記憶復習的自覺性。其次根據遺忘先快后慢的發展規律,要求學生制定周密計劃(近期、中期、遠期),合理復習,強化記憶。務必做到:(1)對當天所學內容及時復習,及時鞏固;(2)按照遺忘規律,合理分配復習時間(對同一內容,復習時間的分配應由多到少,而復習的間隔時間分配宜由短到長),多次循環復習,使學生對所學內容保持長久記憶;(3)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變換多種復習方法(如嘗試回憶、求同求異比較、典型題練習等),提高記憶效率。讓學生堅持這樣做,定會收到“滾雪球”式的復習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就不會“揀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對增強學生高考復習的自信心很有好處。

二、深研考題,確立專題,力求各個擊破。

在基礎復習完成后,就應該在深入研究近年高考試題的基礎上,打破原教材的編排,選擇教材中基礎的、核心的知識內容,確立專題,目的在于深化雙基,進一步梳理知識結構,強調和突出重點,解決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落實,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根據歷年高考試題熱點及化學教材體系中的重點,我認為可以確立以下專題:(1)高考熱點選擇題,主要包括:與NA有關的計算及正誤判斷;離子共存問題;離子方程式正誤的判斷;不用試劑或用一種試劑鑒別多種物質;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排隊;熱化學方程式書寫及反應熱計算;氧化還原反應;溶液PH計算及判斷;原子結構及元素周期表;晶體結構及化學鍵;化學反應速率及勒沙特列原理的應用;電化學知識;計算型選擇題。(2)無機推斷。(3)有機合成及推斷;(4)化學實驗方案的設計及實驗方案的選擇、評價等。

專題確立后,選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所選試題要凸現教材主干知識,精選試題,防止題海戰,最好能選擇考綱中的題型示例及歷年高考試題。訓練時,要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體驗解題過程,體驗雙基知識的靈活應用;同時要讓學生感受到,盡管高考綜合題高于課本,但都源于課本,消除對高考試題的恐懼感。講評時,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再現;注重化學思想方法的運用;同時教師要借題發揮,多方發散,引導學生進行一題多聯,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及多題一解訓練,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并要做好分類指導,使學生能對錯題進行綜合分析,歸類整理。

總之,通過專題復習,要力求使學生做到“五個轉化”,即從單一到綜合;從分割到整體;從記憶到應用;從慢速模仿到快速靈活;從縱向知識到橫向方法。

三、科學訓練,注重講評,提高綜合解題能力。

在模擬訓練階段,教師應在吸納各地高考信息的基礎上,兼顧各個考點,精選4~5套模擬題,進行定時訓練,以提高答題速度和準確率為主要目的。學生訓練后,教師要組織好每套試卷的講評,講評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從知識、思維、答題習慣諸方面對自己的答卷情況進行積極的反思,并在試卷上做好記錄。我認為最好的講評辦法就是讓學生“說題”,即對套題中的一些重點習題,教師可先給學生提出以下問題:①你認為本題考查了哪些知識點?是怎樣考查這些知識點的?②做這道題時你是怎樣思考的?為什么要按這個思路去想?③解這道題時用到了哪些方法和技巧?關鍵步驟在哪里?④你認為這道題你主要錯在什么地方了?通過對上述問題的陳述,讓學生再度體驗知識的應用,發現自己的誤區,感受考題的精妙。這樣的講評,就容易使學生發現問題,為高考前的查缺補漏提供依據。另外在講評時,教師還應有意識的介紹、表揚學生中的優秀、新穎解法,表揚一批做得較好的學生,嚴禁挖苦諷刺學生,從而使學生面對高考信心十足,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