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中化學學生品質培養

時間:2022-11-01 10:04:55

導語:探析高中化學學生品質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析高中化學學生品質培養

摘要:中國的學生在固有的思維模式下,習慣了被“趕鴨子上架”,缺少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從而缺少對知識的探討性與研究性;而教師也習慣于“填鴨式教學”,缺乏對學生個體的重視與能力的培養。所以,高中化學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品質培養一直都被忽略了。而今,新課標改革掀起熱潮,一再強調教學課程更要注重對學生品質的培養,而對于老師的教學規范也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那么,在新形勢下,化學老師在學生的教學上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培養,我作出了如下分析。

關鍵詞:高中化學;品質;培養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種,被稱為“變化的科學”,它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科學,屬于西方科學。而今,這門學科關系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資源利用、國防、醫療衛生等,小到衣、食、住、行等,都和化學密不可分。所以,提高高中化學學生品質的培養,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那么,要想學生在化學教學中提高自己的學習品質,就需要各位化學老師迎接新挑戰、打開新思路、開辟新道路……

一、以學生為本,創設趣味自主課堂

以學生為本,創設自主課堂,其目的就是鍛煉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課堂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提高科學素養,適應現代生活,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播的傾向,關注學生的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學習方式”。而學生能夠摒棄原有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于老師。老師在課上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那么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就會得到提高。如學生對于化學意義的探討——化學與社會發展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之間的關系這一知識,那么,老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對于衣服的研究,為什么我們可以穿到如此色彩艷麗而又多姿多彩的服飾呢?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思考,最后總結所得,原來這就是由于化學纖維、染料的合成與發展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也會明白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真的是很強大啊!而其中,學生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探討問題、總結問題等,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樂趣,也有效地完成了教學內容,更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接下來更好地進行化學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又如,在針對《生命的基礎——蛋白質》的講解時,把學生劃分成幾人一組,設置組長,共同有組織有規劃地去查閱相關資料和書籍,去了解蛋白質和氨基酸的組成、結構和性質特點,讓學生以“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為主題,要求寫成小論文的形式,加強對于蛋白質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二、以學生為本,加強研究性學習

以學生為本,加強研究性學習,就是要求學生把內在的對于化學的熱愛與興趣化身為實踐的具體過程中。現在的高中學化學知識相對于初中學習的化學,已經不是簡單的化學反應,而是牽涉方方面面,由原來對于知識的描述過渡到現在對于知識的推理過程中,難度大、范圍廣、題量多。而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的參與實踐,方可獲得實踐真理。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為這個時期的教學內容有很多需要同學們自己動手實踐操作的過程,所以,老師就要盡可能地帶動所有學生參與實踐教學課程中,循序漸進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橋梁。在參與的過程中,培養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而老師在其中扮演一個指引著,一個指路人,在學生不得結果的時候,稍加點撥,對學生的研究結論加以概括分析。例如:在講授高一化學第二章《堿金屬》的第一節《鈉》這種代表性金屬的學習過程中,使同學明白:金屬元素的學習方法,是高中化學學習的重點。可以采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先布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探究性學習:①鈉是什么樣呢?可以提前預習,了解鈉的性質。②“滴水生火”激發學生興趣,思考誰能夠生火,水和鈉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聯呢?③動手做實驗:首先觀察鈉與水在器皿中的反應,在實物展臺上教師親自操作鈉與水在表面皿中的反應。這一項活動既讓學生得到了實驗結果,也鍛煉了自身的觀察能力。而且實驗過程操作簡單,順應了學生的心理發展。④改進實驗的方法,可以采用做比較的方法,在一廢舊塑料瓶中完成。這樣明顯的對比,更輕松地獲得了實驗原理。研究出了結果,這無疑引得學生斗志昂揚。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學生的探究過程只能與他們的認知相適應。隨后,老師可以根據同學生的實驗效果進行相應提問,也可以由學生自己總結心得。對于實驗應該注意的事項和操作過程,學生在預習之前就會了如指掌,操作起來也得心應手。這就是一堂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課,強化這樣研究性的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好習慣。綜上所述,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把自己當成化學學習過程中的小主人。

三、以學生為本,用老知識帶動新知識

以學生為本,用老知識帶動新知識。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來看,每一個知識都不是憑空生成的,必須有一定的經驗基礎,這與古人學習所倡導的“溫故而知新”在理念上是一致的。從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出發設置思維階梯,引導學生拾級而上,學生只要嘗試著跳躍就能摘到教材中的“桃子”。例如,在《銨鹽的性質》這一課程中,老師可以先讓學生提前復習銨和銨鹽的相關知識,熟悉銨鹽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當課堂上涉及碳酸氫銨、氯化銨的分解,氯化銨與氫氧化鈣的反應銨鹽與堿事物化學反應等等。學生們在學起來的時候,就不會那么累了。事實上,化學這門學科,本質上有著很強的系統性,需要的就是循序漸進。將老知識和舊知識進行很好的銜接,這樣才能從中發現線索,引發對于新知識的思考。

四、以學生為本,加強師生情感

以學生為主,加強思想感情。師生之間的關系需要兩人能夠永久維持,“以人為本”提倡人和人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這樣的師生關系才能過硬,建立強有力的紐帶,促進教學內容的有效開展,帶動學校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應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課本的優質資源,給予學生合理有效的指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創造者,是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以及培養良好科學品質的核心。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多少少、大大小小可能都會遇到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耐心指導,從尊重開始,給學生充分的尊重與理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絕不偏私護短。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老師應該及時給予關心,讓學生可以感受到老師濃濃的關愛。如果只是學習上的問題,教師也應該耐心指導,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愛護,這將會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大動力。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善于挖掘人才,并努力培養,把學生打造成適合新時展的高素質人才。

總之,秉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各位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了解學生、走近學生,與學生成為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從學生的角度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方式,激發同學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帶動全員積極性。讓學生分工協作,做好預習,遇到問題能夠自主思考,動手實踐,從而提高高中化學學生品質。

作者:徐艷雙 單位:白城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