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7-23 02:52:52

導語:高中化學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化學教學模式分析

【摘要】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勞動教育也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可是不少高中生勞動意識淡薄,不愿吃苦,怕累怕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加強中學生勞動教育迫在眉睫,筆者積極創新勞動教育方式,拓展勞動教育途徑,探索在高中化學教學和知識應用實踐中融入勞動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勞動教育;實踐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文明素質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校園內卻出現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現象,如隨意倒掉飯菜,往干凈的地面亂丟果皮紙屑等;勞動意識淡薄,如不想參加勞動,逃避必要的勞動等;勞動技能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如不會洗碗,不會洗衣物的現象在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勞動教育的偏失,因為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視孩子為掌上明珠,不舍得孩子從事勞動,甚至是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家長都大包大攬,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最重要,這種重知識輕勞動的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勞動機會減少;另一方面是物聯網和智能家居改變了傳統勞動模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自動洗衣機、洗鞋機、洗碗機、掃地機器人飛入平常百姓家,隨著網絡購物、外賣的興起,導致學生認為以后人們基本上就不需要勞動了,有智能機器人和錢就可以了;還有一方面就是許多學校在管理中引進了物業管理概念,隨著社會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國家對學校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很多學校都引入物業管理模式,學校的公共衛生、管理、活動組織等全部委托社會物業管理機構全權負責,唯一能讓學生有機會勞動的就是校內包干區、教室和宿舍的日常衛生保潔。在2019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之中,明確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四最”(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全黨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學校作為青少年成長教育的主要陣地,必須堅定不移地對學生加強勞動教育、提高勞動意識、增強勞動精神、培養勞動技能,激勵廣大學生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可行性

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在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的同時,其他課程、其他活動也要結合學科特點、活動特征,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確保勞動教育全方位融入。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轉化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學科,化學研究過程需要大量高水平精細化的實驗操作,來獲取實驗現象、實驗數據進行研究和分析。許多化學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研究者的反復實驗和論證才能獲得。化學實驗在實施過程中本質上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每個實驗操作都必須嚴格按照實驗要求和規程來完成,每個實驗方案的確定都必須由實驗者進行多次的探究和試驗,在這個過程中,會多次出現實驗的現象和數據不理想,甚至實驗失敗。但是,通過化學實驗反復操作的磨練,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科學的勞動方法和堅韌的勞動品質。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它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勞動教育,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三、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途徑

(一)在追溯化學史中融入勞動教育

化學知識的形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化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理論成果的提出都是科學家辛勤勞動的結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化學史話”欄目素材對中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據筆者統計,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設置有“化學史話”欄目的共有11處,其中《化學1》有2處,《化學2》有1處,《有機化學基礎》有4處,《物質結構與性質》有4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其中3處涉及到化學家維勒。案例1:在進行有機化學基礎中《有機化學發展與應用》授課時,介紹化學家維勒通過蒸發氰酸銨水溶液得到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開了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序幕。案例2:在進行物質結構和性質中《金屬晶體》授課時,筆者向學生介紹了人類對晶體結構認識的歷程,在17世紀,物理學家惠更斯發現了礦石具有規則的幾何外形,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索,他猜想晶體的規則幾何外形是因為構成晶體的微粒是有序排列的。后來,在德國物理學家勞厄猜想晶體是能衍射X射線的三維光柵,之后勞厄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究和論證,終于在1912年獲取了晶體的X射線衍射圖,從而揭示了構成晶體微粒的排序方式,也證實了惠更斯的猜想,這在固體物理學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勞厄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正是無數科學家背后的辛勤勞動,才有今天化學學科的不斷發展,可以說,一部化學發明史就是貫穿著無數化學家犧性精神、創造精神和刻苦精神的勞動史。每一項發明創造,化學家都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勞動,通過辛勤勞動,化學家創造了促進人類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勞動成果,像這樣在追溯化學史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可謂是“潤物細無聲”,同學們紛紛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是靠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我們一定要勤奮學習,艱苦奮斗,將來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

課堂教學是文化教育的主陣地,而教材是教學施教和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因此充分挖掘高中化學教材內容中的“勞動教育”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勞動教育方式。筆者從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選取了部分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滲透勞動教育的嘗試。案例1:《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課前讓學生觀看電影《少年侯德榜》,網絡檢索侯德榜的成長事跡和“侯氏制堿法”的發明過程。課堂上在講授由氯化鈉制備碳酸鈉的實驗原理時,讓學生來介紹侯德榜的生平,與同學們分享侯德榜的艱難制堿過程,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與點評:通過了解侯氏制堿法的發明過程和侯德榜的成長事跡,我們不僅要掌握碳酸鈉的工業制法,特別是要學習侯德榜的艱苦奮斗的勞動品質、愛崗敬業的勞動精神、嚴肅認真的勞動態度。絲綢是中國的特產,正是古代人民的辛勤勞動,才開啟了絲綢之路。案例2:《蛋白質》,蠶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以蠶絲絲綢的生產工藝引入新課,而“一帶一路”建設給中國勞動者帶來了大規模的就業崗位,這些勞動者用青春和奉獻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課的結尾,介紹我國化學家不斷探索合成條件和改進生產路線,于1965年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不就是科學家辛勤勞動的成果嗎?

(三)在化學知識應用中融入勞動教育

化學知識的掌握包含三個環節:理解、鞏固和應用。化學知識應用的過程就是一個勞動的過程,因此在化學知識應用滲透勞動教育順理成章。案例3:在講授完化學1中《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后,布置家庭勞動體驗活動,應用所學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和用途的化學知識,體驗用熱的純堿溶液去清洗家中廚房的油煙機,用含有小蘇打的發酵粉去做面食。案例4:在學習完化學2《酯油脂》后,布置家庭實驗:用植物油,如橄欖油制手工肥皂,并用制得的肥皂去清洗自己的衣物。在下次的化學課堂上筆者請部分學生代表上臺展示自己制得的肥皂,并舉辦一次最美的手工肥皂評選比賽,同學們紛紛表示,原來化學這么有趣,生活是如此的簡單美好,我愛化學,我愛勞動,這樣的教育形式深受學生熱愛和追捧,貼近生活的化學知識應用實踐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又鞏固了所學的化學知識,通過知識應用實踐體會了勞動的快樂,切身感受到了勞動的價值和父母的艱辛,并懂得了感恩父母。綜上,加強新時代中學生勞動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高中化學教師要努力拓展勞動教育途徑,創新勞動教育方式,積極探索在教學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培養高中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快樂,感受勞動的價值,養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愛生活的優秀品質。

【參考文獻】

[1]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年9月10日(0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年03月27日(01)

[3]陳寶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N].人民日報,2020-03-20(12).

[4]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5]吳星.中學化學學科理解疑難問題解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3.

[6]李偉進,陳新麗,劉聰.淺談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勞動教育[J].廣東化工,2019,46(19):209-210

[7]吳建忠.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勞動教育[J].天津教育,1994(05).

[8]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有機化學基礎(選修)[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2-5

作者:林輝 單位: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