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化學生涯教育實踐策略
時間:2022-03-09 03:40:07
導語:普通高中化學生涯教育實踐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內容與目標
美國教育總署對生涯教育界定為:“生涯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計劃,其重點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從幼兒園到成年,按照生涯認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準備、生涯熟練等步驟逐一實施,使學生獲得謀生技能并建立個人的生活形態[1]。”綜合美國、日本、中國臺灣等地的生涯教育研究,我們可以看出:“生涯教育追求一種連續不斷的教育過程,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列教育活動。生涯教育包含生涯認知、生涯探索、生涯發展等環節[2]。”生涯教育體現了終身教育理念,其中既包含了如何做好學業、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也包含了對非職業活動進行設計和規劃的教育。目前,我國本土化的中學生生涯規劃,主要是學業生涯規劃指導。具體包括培養生涯意識、學業分科定位、學業潛能評估、生涯素養成長、生涯目標體驗、志愿選擇定位等。通過生涯教育幫助學生確定未來的專業選擇、職業生涯發展的方向,制訂大學與專業目標,以及文獻標識碼:B根據此目標確立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并采取行動落實計劃、實現目標。當下,一線教學的實際情況是:學校升學壓力大、學科課時緊張,各級領導對生涯教育重視不夠、家長理解不透,教師的專業培訓缺乏、沒有找到合適的途徑等。在高中各學科,包括化學學科在內開展生涯教育的情況并不樂觀。
1.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學科生涯教育。目前,很多一線教師不清楚很多概念的內涵,如學涯、職涯與生涯,生涯教育與職業規劃等。他們往往錯誤地認為生涯教育要在大學進行,在高中各學科包括化學學科,開展生涯教育均為時過早。事實上,《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已對生涯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給出了指導建議。在“關于課程方案”中提出: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作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3]。在必修課程設置的五個主題中,“主題5:化學與社會發展”的情境素材建議中更是明確指出:教師應選擇“與化學有關的職業及其與化學科學領域的關系”[3]設計教學過程。所以,高中化學教師必須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明確擔負生涯教育的職責,努力提高自身生涯教育的水平,這是開展學科生涯教育的前提。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僅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并且要有意識地將生涯教育的理念融入化學課程之中,實現化學課程教學與生涯教育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自我、創造自我,了解學業、職業信息與社會環境,強化生涯意識,培養學業、職業規劃能力。新生人學的第一節化學課,筆者設計為“學好化學能干啥?”第一部分,通過“學了化學能干啥前途廣闊任通達”的微信熱帖,介紹那些化學專業出身的名人,包括多位大學校長林建華、邱勇,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神探李昌鈺,經濟學家成思危、溫元凱,直到撒切爾夫人、默克爾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未來發展是有無限可能的。第二部分,通過曾任美國化學65會會長的R.布里斯羅的力作《化學的今天和明天——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和創造性的科學》,為學生展示化學對現代文明生活所做的巨大貢獻,從衣食住行、醫藥健康、環境保護、化學合成等方面展現化學的魅力。第三部分,通過“教授帶你‘逛’專業”,幫助學生了解大學階段的化學有哪些專業分支、各專業的大學排名、各專業的核心課程、未來深造和就業方向等。第四部分,教師與學生分享高中化學的課程結構、高考化學考查方式與考試內容、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等。這樣一來,一方面加強了學生對化學學科的整體了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學習源動力。另一方面開拓了學生的學業、職業視野,有利于學生在進人高校后,選擇化學作為進一步深造的專業方向以及職業方向,對提高學生化學學科的生涯意識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2.潛心教學設計,融合生涯教育目標。不可否認,很多化學教師在一線教學中都或多或少地滲透過生涯教育的內容。但由于滲透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并沒有制定具體、明確的生涯教育目標,所以無法評價最終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方面要以發展學生的化學學科能力為主,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另一方面要關注并發展學生的生涯能力,促進學生生涯素養的形成。努力做到不斷探索實踐,具體到每章、每節、每課時的設計,都發掘出對于學生生涯發展的著力點,即“學生在認識自我、聯系社會甚至生涯決策等方面需達到怎樣的程度”[4]。如此明確地將生涯目標納人教學目標后,整個教學過程要據此目標展開。這是在學科教學中,系統有效滲透生涯教育的保障。例如,筆者將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1)學科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運用學習過的金屬的相關知識,認識鋁、鐵的廣泛用途;知道合金材料的性質與其成分金屬的差異;知道廢舊金屬材料屬于可回收垃圾;知道合理應用我們身邊金屬材料的重要性。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體會實驗設計、實驗操作、討論交流、總結分析等方法步驟;通過實驗和研討,了解金屬性質的研究方法和分類垃圾桶的使用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生活中常見材料的實驗探究,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分析如何善用身邊的金屬材料,巧用材料不同性質,樹立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材料的意識;通過小組互助實驗,增強團隊合作意識。(2)生涯發展能力目標。認識自我:通過小組內交流研討的過程,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對自己在團隊里表現出的性格、特質、能力傾向和價值觀念等,有比較客觀的認識。聯系實際:通過錫紙、利樂枕、巧克力皮、泡面桶蓋、可樂罐等日用品了解到金屬鋁在生活中的應用,增進學生對材料相關職業需求等外部信息的了解。生涯思考:通過設計并分享自己20年后的名片,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業、職業愿景、性格特點等,思考自己的生涯發展。生涯能力:通過對不同材料的選擇、實驗方案的選擇、實驗條件的控制,使學生感知決策的重要性,發展學生生涯抉擇的能力。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多元智能特點和人生價值期待,不斷探索最優的方式服務社會,貢獻國家。3.鉆研教材內容,挖掘生涯教育素材。高中化學教材是化學學科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教材既是學生未來專業學習深造、職業方向選擇必需的基礎知識,又是教師進行學科生涯教育的最基本依據。準確把握教材,深人分析教材,發掘教材中生涯教育的素材,是有效設計并實施學科生涯教育的前提。將學科知識與生活、職業、社會聯系起來,也能夠拓展學科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既可以引導學生不再單純重視知識的掌握,而是嘗試與生產實踐和生活實際相結合,讓知識不再枯燥,還能培養學生的生涯意識,發展學生的生涯能力。如化學必修1第28面的“科學視野”,向學生介紹了膠體的性質與應用。教師可以選擇讓學生分組查閱資料,在課上以交流分享的方式完成。這可以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篩選整理信息以及交流表達的素養。筆者的學生獲取的資料非常豐富:農業生產方面,土壤的保肥作用;醫療方面,將藥物的磁性載體制成膠態粒子,在磁場作用下直達病灶提高療效。血液是血球分散到血漿中形成的膠體分散系,所以不同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輸血;而血液透析、血清的電泳等均利用了膠體的性質。工業生產方面,制有色玻璃、水泥廠除塵等,冶金工業上的選礦,塑料橡膠及合成纖維制造等都與膠體化學有關。日常生活中,做豆腐、制果凍肉凍、明磯的凈水等均是膠體性質的具體應用。同時,由于納米粒子的尺寸與膠體粒子的大致相當,膠體化學原理在納米科技領域應用非常廣泛。如此結合生產生活實際,能夠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將學業職業信息、未來發展目標等相關生涯教育主題融合起來,讓學生看到知識對于自己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激活學科知識的價值,培養學生職業興趣和職業意識,教師可以結合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和人生規劃意識,為學生注人更強的生涯發展動力。4.創設模擬情境,提高生涯教育實效。“教學情境,就是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出書本知識所表征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特別重視情境創設。高中化學課堂的情境創設在體現學科特色、緊扣教學內容的同時,更要注重回歸生產生活實際。我們知道,生涯發展素養不僅包含知識運用的能力,也包含站在怎樣的角度理解問題、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將生涯教育融人化學學科教學之中,最有效的做法是根據化學學科知識,創設生活或未來工作的情境,采用角色代人法,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職業身份的角度思考問題。比如在學習了化學必修1的第四章第四節“氨硝酸硫酸”之后,筆者介紹:黑化集團前身是黑龍江化工總廠,位于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始建于1958年。“二五計劃”期間,在黑龍江省逐步向重工業主體和農業基地轉型中,該廠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工農業生產所需的機制焦炭和化肥。如果我們現在要投資建設一個制取氮肥的化肥廠,該如何規劃?包括建廠選址、原料獲取、生產過程、儲運銷售等環節,各環節要注意哪些問題?哪個環節最關鍵?你喜歡從事哪項工作?你這樣選擇的理由有哪些?……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關注科技發展的新成果、新動態,從原料供給、生產過程、環境保護、產品銷售、交通運輸、綜合利用等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而且有的學生提到了融資、上市等經營發展過程中的高階問題。學生的認識在小組內相互討論、小組間相互評價中不斷完善。很多學生根據自己的多元智能特點選出了自己最喜歡、最適合的工作環節和工作內容。如此通過一定的課程介入與教學滲透,將所授知識與學生未來的學業、職業、工作和生活方式相結合,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學業、職業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發現自己、積極主動地選擇人生的態度和能力。5.開展實踐活動,豐富學業職業體驗。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生涯教育講求拓展可能,知行并進。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述、引導只能給學生提供一部分的理念與信息,對學業、職業的了解僅停留在表層,缺乏深層次的理解與感受。因此,教師應重視生涯教育資源,結合所在城市、學校、班級家長群體等實際情況,發掘并創設機會,引領學生走出課本、深化體驗、豐富認知。幫助學生在觀察、行動、體驗中學習和發展生涯能力。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時,筆者通過校友聯系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帶領學生走進哈工大材料學院,深度參觀了焊接研究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深人哈工大化學與化工學院,學生走進實驗室親手完成了多組力所能及的實驗。筆者班級中家長及親友團體的不同職業有幾十種之多,班主任號召并組織家長成立“家長職業聯盟”。如學生W的父親在703研究所工作,可以提供材料與機械動力類學習資源;學生Z的父親在自來水公司工作,可以帶領學生了解凈水全過程;學生S的母親在哈藥集團工作,可以為學生提供藥品研發、生產、銷售過程的培訓等。學生的體驗活動,也可以安排在寒暑假期間進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找生涯體驗的機會,前往就近的高等學府、科研院所、公司工廠等實地體驗學習。通過與在校學生、教授、研究員、一線工作人員等面對面溝通交流,并親身實踐,學生可以更深人地了解他們感興趣的專業、職業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環境。學生在體驗活動中,鍛煉了意志品質,體驗了勞動人民的艱辛,了解了更多的職業知識,增強了職業感受,更有針對性地促進了自己的生涯發展。6.借助科學史料,培養生涯職業精神。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將化學史的故事引人課堂,可以為學生提供最真實、最有說服力的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學業鉆研、職業追求、事業精神,激勵他們認真學習、勤奮刻苦,努力發展自身的生涯能力。現行的人教版化學教材,在必修與選修中均設有“科學史話”欄目,介紹一些化學家的典型發現及科學史貢獻。這是教師滲透生涯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涯素養的重要素材。如化學必修1中的“氯氣的發現和確認”,講述了舍勒制得氯氣、戴維最終確定為一種新元素的過程。化學必修2中的“苯的發現和苯分子的結構學說”,介紹了凱庫勒悟出苯分子環狀結構的過程。化學選修5中“碳價四面體學說的創始人”,化學選修3中“第一張元素周期表”“巴斯德與手性”等。教師應當用好此欄目的素材,引導學生學習化學家們重視實驗發現的寶貴品質,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以及攻堅克難的堅定態度。美國著名學者薩頓在《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中寫道,贊美科學所含有的人性意義,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聯系在一起。在化學發展史中,為揭示物質世界的奧秘,發現物質間作用原理與規律,許多化學家往往耗盡了畢生的心血。每一位化學家的人生,都是一條曲折而又閃著智慧光芒的求索之路!門捷列夫、居里夫人、鮑林、西博格、伍德沃德等一串閃光名字的背后是生動真實、發人深省、催人奮進的人生歷程。在運用這些化學史料的過程中,筆者經常因勢利導,引發學生思考。如勒夏特列能斯特、哈伯等對工業合成氨的研究及不同的結果,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才能在社會發展洪流中把握成功的機遇”和“科學家的良知與民族主義”。而討論門捷列夫的童年境遇、個性特質、藝術修養是怎樣使他成為一位成就卓越的科學家。再如學習居里夫人勤奮求學的過程、驚人的毅力和獻身精神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選擇怎樣的追求,才是幸福的生活與人生”……教師是學科教學的主導,是實施生涯教育的核心載體。為更好地在學科教育教學中融入生涯教育,化學教師需要學習一定的職業生涯理論、心理學相關理論和掌握與化學學科密切相關的外部世界信息。教師應當習慣于關注與挖掘典型校友的生涯發展故事,積極了解目前國內國際升學路徑、人才培養方式、專業研究方向以及不同行業發展前景等多方面的信息。只有真正了解生涯教育的意義,掌握生涯教育的方法,才能成為一名生涯教育的優秀指導者和傳播者。
作者:梁好 單位:哈爾濱市第三中學校
- 上一篇:化學課堂教學探究性實驗思考
- 下一篇: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字的運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