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式教學在高中化學課堂的運用

時間:2022-02-25 04:58:34

導語:引入式教學在高中化學課堂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引入式教學在高中化學課堂的運用

摘要:高中化學教學中“引入式教學”指的是在化學課堂上引入新型的教學方式,按照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關系,并遵循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而獲取并掌握相關知識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表現在化學課堂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主動參與課內外活動,進而獲得化學相關知識及反應原理.通過分析當前高中化學課堂中顯露的問題,以引入式教學模式為路線,提出在高中化學課堂上滲透此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幾點策略,并依據引入式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案例.

關鍵詞:引入式教學;滲透策略;自主實驗;高中化學

“引入式教學”是教育改革中一項創新的教學方法,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是基于學生對事物認知的基本思維規律并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組織教學,課程設計由簡至繁、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知識概念由大而小,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已學知識的橫向擴展和縱向延伸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探究解決未知的問題和學習未學的知識.不同于在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引入式教學”以學生為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規律,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和未知問題進行關聯和思考,使學生能夠順其自然的解決問題并學習知識.

一、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缺乏靈活性.目前在中學生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多數高中化學教師仍然沒有認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還是以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為主.尤其是在遵循應試教育觀念的教師中,在課堂上依然按照教師在課上照本宣科,學生在課下機械記憶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上無法調動起充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日積月累,對化學學科的興趣也降低下來.另外由于化學學科的特殊性,其課程糅合了抽象的化學結構和復雜的實驗,是一門抽象性強且知識點繁雜的學科,需要教師通過提問環節適時的引領學生理解其中的知識點,但是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沒有認識到關鍵問題設置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設置問題,單純為了提問而設置問題,造成設置問題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科學性的局面,長此以往,學生面對本身枯燥的化學方程式失去學習興趣,日積月累造成成績下滑,對課本上繁瑣的實驗更是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2.對化學實驗重視程度不夠.通過對當前高中化學教學活動現狀分析,很多化學教師并沒有將化學實驗教學落實到實處,在開展實驗教學最初,化學教師一旦發現學生的成績有下降趨勢或者上升不明顯的情況,就會終止實驗教學的開展.3.學校經費導致實驗設備匱乏.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很多教師無法兼顧探究性教學的活動,例如對學生進行的科學性實驗探究活動,很多學校都存在實驗儀器不足的情況,甚至直接缺少了實驗必須的相關器材,有的學校甚至連基本的洗氣瓶、分液漏斗都沒有,更別說復雜的實驗裝置了,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化學探究性學習的開展進程.另一方面,即使學校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實驗室和實驗儀器,但是由于學校的經費問題,沒有專業的實驗指導教師,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講解理論知識,還要自己準備實驗的相關器材和清理實驗現場,增加了工作壓力,這也是導致教師放棄探究性實驗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引入式教學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運用

1.引入式教學在課堂中的滲透策略.(1)尊重學生主導,增強師生交流互動高中化學由于自身的學科特點不同于其他學科,本身知識點較為零散,并且化學反應式繁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覺得枯燥,因此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于課堂效果來說事半功倍,這就要求化學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互動交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的焦慮感和緊張感.(2)引入問題教學,拓展學生思維寬度實施問題教學法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教師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可得到學生探究能力的強弱,因此需要化學教師在課上課下關注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水平,并結合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生活經驗,制定相應的問題題目,讓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發散思維、積極思考,通過認真分析找到解決新問題的方法.(3)引入搜證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很多教師無法兼顧實驗教學活動,例如對學生進行的科學性實驗教學活動,很多學校都存在實驗儀器不足的情況,甚至直接缺少了實驗必須的相關設備,學生難以接觸到真實的實驗設備,這就無疑使實驗教學流于形式,因此學校應適當購置實驗設備,建設化學實驗室,讓學生能夠自由的繼續化學實驗;同時,學校也應當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搜證,并結合已學的知識來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4)引入觀察教學,透過現象看到實質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主要途徑為大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進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并通過引入問題、帶領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來提高學生思維品質,提升課堂質量.新課標要求教學活動的開展要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化學課程中的絕大部分知識點與結構都是比較抽象,無法用具體化的事物進行描述,導致學生在進行學習時會產生一定的難度,教師這時就可以運用PPT、微視頻等多媒體教學,通過學生親自觀察結構模型的方式深入理解化學結構及組成.2.引入式教學模式案例分析本章節設計的教學案例選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節的“Na2CO3和NaHCO3的性質”,這一小節內容知識點零散,難度較小,便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分析.(1)拋出問題,師生交流互動首先教師根據本章節教學大綱設置以下題目:1.了解Na2CO3和NaHCO3的化學俗名及實際用途;2.掌握Na2CO3和NaHCO3化學性質及區別;3.分析兩種物質分別與酚酞、指示劑反應時的化學現象;4.自主設計實驗,驗證Na2CO3的熱穩定性比NaHCO3強.教師將問題拋出之后,將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分組,組織其完成課前準備,讓學生自己帶著題目與同學之間進行學習討論,并在每組中選出一名學生代表記錄該組每位同學的觀點,待實驗完成之后一一驗證.(2)學生課外搜集資料教師可在課前讓學生在圖書館或是生活中尋找一些關于Na2CO3和NaHCO3的理論知識,聯系生活當中有關于Na2CO3和NaHCO3的用途,此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小蘇打就是NaHCO3,而食用堿的化學名稱就是Na2CO3,讓學生觀察小蘇打和食用堿的產品說明書,并讓結合已學的化學知識進行分析,同時搜集資料找到Na2CO3和NaHCO3的化學性質及區別;接著在課堂當中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并讓其他學生對其搜集成果進行評價,在所有學生展示完成之后,教師可再對學生的搜集成果進行總結性評價,為下一步的自主設計實驗做準備.(3)設計實驗,交流總結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兩物質的化學性質實驗:1.分別在2支試管中滴入1mL0.1mol•L-1的Na2CO3和NaHCO3,并加入幾滴酚酞,觀察現象;2.用2支玻璃棒分別蘸取少量的1mL0.1mol•L-1的Na2CO3和NaHCO3于pH試紙上,并觀察其酸堿度.學生通過現象發現,Na2CO3與酚酞反應溶液變紅,NaHCO3與酚酞反應溶液變粉紅;Na2CO3的酸堿度約為10,NaHCO3的酸堿度約為8.因此學生得到驗證Na2CO3的堿性比NaHCO3強.接下來讓學生按照如下化學方程式所示實驗原理進行自主設計實驗:2NaHCO3△Na2CO3+H2O+CO2↑.實驗過程為:將Na2CO3和NaHCO3分別置于試管中,并用酒精燈加熱,將生成的氣體導入裝有澄清的石灰水的試管中,并觀察現象證明Na2CO3比NaHCO3熱穩定性強,受熱不分解.本章節以生活中的小蘇打和食用堿的說明書以及用途為引,引導學生設計兩種探究實驗,一是與酚酞和酸堿指示劑反應,初步了解二者的堿性強弱.二是以Na2CO3比NaHCO3的化學方程式出發,引導學生自主設計熱穩定性探究實驗,讓學生在實驗設計的過程中改進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在整個實驗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通過對知識系統的了解和總結,回歸化學與生活,通過介紹侯德榜制堿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科學精神”的教育.最后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進行家庭小實驗,在實際應用中驗證二者的性質,激發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在高中化學課堂實施“引入式教學”法,課程設計由簡至繁、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知識概念由大而小,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已學知識的橫向擴展和縱向延伸加以引導,幫助學生通過已學的理論知識探究未知的問題現象.

“引入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規律,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和未知問題進行關聯并思考,使學生能夠利用本學科的理論知識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意識.

參考文獻:

[1]黃養彬.“探”求過程,“究”其內涵———論自主探究式教學策略在中學化學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4(11):36-37.

[2]王妍,郭承育.自主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以《實驗室制備氧氣實驗》為例[J].亞太教育,2015(11):48.

[3]劉艷林.高中化學實驗探究式教學開展瓶頸與策略探析[J].教師,2017(15):26-27.

作者:黃澎清 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堰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