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必修與必修教材融合策略

時間:2022-05-11 11:22:52

導語:高中化學必修與必修教材融合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化學必修與必修教材融合策略

1教學背景

在2017年版新課標與“一核四層四翼”新高考評價體系大背景下,北京市高中化學“學”與“考”的模式為:全體高中學生必須修習4學分的必修課程(化學必修1和必修2),高一學年末參加北京市組織的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選擇化學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生還需要修習選擇性必修(下稱“選必”)3個模塊的內容,高考參加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面對高考選考化學的學生,北京市高二化學教學要完成《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3個選必模塊教材,每周4課時。海淀區的高中選擇了魯科版化學教材,高一上學期必修1時間緊,任務重;下學期必修2教學相對輕松,不少內容還會在選必中進一步拓展與深化。為了減輕高二學年的教學壓力,針對生源好、不必在高一下學期刻意進行合格性考試備考的學校,可以將選必模塊的部分內容融合進必修2同一主題的內容中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2教學分析與建議

必修與選必2本教材均包含原子結構、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和“微項目”4部分內容。除了涉及化學鍵與有機物性質的“微項目”之外,選修中的其余內容均可與必修內容進行融合。整合后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基于實驗事實,科學家不斷建構、發展原子結構模型,認為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用能層、能級、原子軌道和自旋可以描述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基于量子力學理論及大量光譜數據,構造出大多數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質是核外電子排布決定的,一個能級組對應一個周期,一個能級組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等于對應的周期包含的元素種數。族的劃分與原子的價電子數目和價電子排布密切相關,同主族元素原子的價電子數目相同。融合后的知識體系,“結構”是核心,必修教材中豐富的宏觀實驗現象(堿金屬單質與水反應、鹵素單質相互置換等)和實驗事實(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堿性等)十分有序地統攝于結構之下,凸顯了“結構決定性質”的核心觀念,使學生對元素周期律(表)有了更為本質的理解。必修與選必分開施教至少累計需20課時,融合后需要15課時,在教學任務相對輕松的高一下學期完成,緩解了高二學年課時緊張的壓力。鑒于必修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建議教師要想方設法在教學中做到深入淺出。如用宏觀類比微觀,幫助學生通過“具象”想象“抽象”;讓數據、證據說話,降低學生對微粒行為理解的難度;依托教材欄目,激勵學生參與并充分表達其思維過程;利用化學實驗、網絡優質視頻多渠道獲取教與學資源等。需要注意的是,融合教學不等于“一步到位”“直接到達高考水平”,一定要控制難度,防止“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

作者:白建娥 單位:清華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