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能力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4 04:25:00

導語:自主學習能力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主學習能力管理論文

摘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探索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形成良好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探究創造品質教學策略教學方式

“傳授式”的教學方式和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法,往往教師“教”的過分夸張,漠視、淹沒學生“學”的主體地位。“傳授式”的教學方式往往是為“教什么”,“如何教”等因素而設計,考慮教材多,考慮學生少,這樣學生是“他主”的,不是“自主”的。因此在呼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新課程改革中,“傳授式”的教學方式遭到了否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勢在必行。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專家對自主學習的實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雖然存在著不同的學派,但對其中心內容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對其在教育中的地位都是十分肯定的。

自主學習又稱自我調節學習,一般是指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自主學習強調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在呼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新課程標準理念下,教師的主導作用貴在塑造學習主體,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動權,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實現自我發展而主動的、積極的參與學習。為此,本人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探究性學習方法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核心。

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他主張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學、探索、發現來獲得科學知識。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教任何功課的最終目的是在于達到不教……”,我國古語“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教人以漁,終身受用。”都說明了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核心。

很多學生對新奇神秘的化學現象好奇,但是往往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往往忽視了對不理解的事情進行深入研究,缺乏探究性。因此教師要在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肯定學生的好奇心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培養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激發探究意識;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對學生進行一些專項訓練如對學生提出疑問,或一些有趣的問題,讓學生課后通過實驗、查資料、討論等等方法去找到答案,在恰當的時候檢查學生的研究情況,并提出自己的意見。通過這些形式培養學生探究性的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做CO還原CuO的實驗時,教材中介紹了兩種處理尾氣的方法:①用氣球收集尾氣;②改進實驗裝置用酒精燈的火焰燃燒掉CO。利用這兩套裝置,引導學生分析各裝置的利弊。①.氣球吸收不方便、不保險;②.用酒精燈火焰處理不節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各自的處理方案,集思廣益,同學們一致認為以循環利用法來處理尾氣是一種更好的方法。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去進行實驗驗證。實驗結果表明,還原同樣多的CuO,采用循環利用法可以減少CO的用量。

2.自主學習追求的目標是形成良好的創造品質,良好的創造品質又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一個具有開拓精神、創造品質的人才能不囿于傳統、安于現狀,不盲目從眾、唯上、唯書;才能面向未來,求真務實,勇于進取,樂于改革,歡迎新事物、新觀念,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并尊重別人的勞動、貢獻,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標明確,思路開闊,想象豐富,興趣廣泛,善于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表現出較強的適應力和應變力;才能對自己的力量和別人的力量充滿信心。一個具有良好創造品質的人,往往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會更加自覺地自主學習。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創造品質,促進自主學習,我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首先培養充分的自信心。為了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創造的自信心,必須給其自由的環境。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科學面前師生平等。教師應重視每一個學生的觀點和問題,使課堂上洋溢著寬松和諧、探索進取的氣氛。教師應及時對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揚,更不要忘記對出錯者予以耐心指導和鼓勵。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得到了重視,自信心自然越來越充分。

其次培養創造的意志力。創造過程是一種探索過程,成功與失敗共存于整個過程中。那種自覺的、頑強的、勤奮的、實事求是的、百折不撓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化學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通過化學領域中諸如科學家獻身科學的感人事跡,激勵學生增強創造意志。化學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設計應長期堅持的化學實驗,如水質監測,其監測的時間可以是半年、一年,甚至幾年,其監測的項目有很多,如PH測定、硬度、富營養化、跨學科如物種數量和種類及變化等等。教師應不斷檢查堅持者的實驗情況、實驗成果,給予必要的鼓勵與幫助。化學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組建化學興趣小組,鼓勵他們勇于實踐,在實踐中增強自己的創造意志力,同時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

3.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根本保證。

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造品質為目標的自主學習,如果缺乏一定的保證,其結果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根本保證。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對象,而且是教學的主體,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人。學生的種種能力不是單純的“教”就能培養出來的,教師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識要靠學生自主去學習、掌握,大量的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要靠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妙在開竅”。故教師的職責不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活動的自覺性、自主性、創造性。

3-1保護好奇心是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我們教師經常無意識地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而對好奇心的扼殺,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化學是揭示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變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學。受好奇心的驅使學生會問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教師應該給予重視和鼓勵,不要害怕和阻止學生的“好問”,不要諷刺和貶低學生的“怪問”;教師要培養和表揚學生的勤于提問,不要限制和壓抑學生的“多問”;教師要指導和啟迪學生仔細觀察周圍環境中的化學現象而廣于提問,敢于提問,甚至善于提問,而且問得頗有見地、切中要害。這樣從根本上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不僅如此教師還應深入學科知識,創造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深奧道理,激發其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可利用較奇特的實驗現象、懸念式提問、新奇的故事、不同于慣常結果的實驗方法等等,易使學生情緒處于亢奮、激動之中,在這種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去探索,揭示“奇”的奧妙,形成“我要學”的氛圍,達到提高自主學習意識的目的。如“魔棒”點火、荒郊野外的夜晚“鬼火”、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的植被特別茂盛、豆科植物不用施肥就特別粗壯,化學中有許多這樣的好材料。

3-2培養適度的批判精神能激發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熱情。

中國的傳統教育一直在培養“乖孩子”、“聽話的孩子”,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在培養會做題的孩子。這樣的學生對老師教的、課本上的知識奉為“圣旨”;這樣的學生迷信權威,崇信書本;這樣的學生缺乏主動性、獨立性,面臨選擇時束手無策,難置可否,結果放棄思考,人云亦云,窒息創造。“疑而啟思,疑而生變”,在對事物的質疑中,學生不是以一種被動接受的閉合思維方式參與到認識過程中,它是一般思維發展到創造性思維鏈上的關節點,所以化學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批判性地吸收化學科學的精華。化學科學中的許多規律的認識過程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甚至由錯誤到科學,教師不應是簡簡單單的傳授,可以引導學生再來一次“創造”,讓學生有成就感,激發自主學習的熱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尋幽探微,窮根究底,最終才能有所發現與創造。例如學習苯的分子結構時,讓學生正確地去理解凱庫勒式的積極意義,又要讓學生通過性質的學習認識到它的局限性,激發學生更加強烈的求知欲──苯的分子結構到底是怎樣的?有沒有比我們現有的課本上更科學的解釋。

3-3發展學生的創造想象力能激發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欲望。創造想象力是創造的核心,是創造的源泉,能激發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欲望。教師可以通過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力、啟迪和鼓勵聯想、設計一些化學問題進行想象力訓練等方式發展學生的創造想象力。如:引入有機物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發揮充分的想象力──沒有有機物的世界會是怎樣,有機物是怎樣形成的……;在學習氫鍵時激發學生想象如果水分子之間沒有氫鍵,我們的地球會怎樣、若外星球也有生命但沒水,那么那種物質會相當于水的作用;在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教學時,可提示學生你由此還會發現哪些物質的分子結構也為正四面體結構、有沒有離子的結構也為正四面體結構、有沒有哪些物質雖然不是由分子和離子構成但其中存在正四面體結構;甲烷的一氯代物無同分異構體、乙烷的一氯代物無同分異構體、2,2–二甲基丙烷的一氯代物無同分異構體,由此總結出什么樣的規律,又怎樣運用此規律有所發現。

3-4加強實驗和觀察是培養學生化學學科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途徑。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驗證、探索、創造的可靠手段。觀察是創造的入門階段,要創造就要有新發現,觀察是發現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敏銳的觀察能力來自于訓練有素的觀察技能與問題意識的結合。平時觀察到的、偶爾發現的奇異的化學現象要探索它的實質就要動手作實驗。因此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扎實的化學基本實驗技能是學生創造思維、創造實踐的根基,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途徑。在這方面以下幾點應特別注意:

(1)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端正觀察態度,教給學生觀察方法。教師應根據所觀察事物的特點,指導學生從大到小、由遠及近、由點到面、由短期到長期、由宏觀到微觀,使學生學會全面、系統地觀察,訓練出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如在“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就應該引導學生不應停留在金屬鈉在水面上“跑來跑去”這一“好玩”的實驗現象,而應引導學生觀察到鈉浮在水面上、反應放出氣體、液體顏色變化、滋滋的聲音等等實驗現象。只有現象觀察全面了,才有可能結合其他知識徹底搞清“鈉與水反應”的實質。

(2)注重課堂演示實驗,同時注重開闊學生視野。課堂演示實驗應盡量讓學生去觀察實驗現象,切勿包做包講。當然,僅僅觀察課堂演示實驗還是不夠的,要積極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化工生產中的實驗現象。如:家中的食鹽為什么會變潮?“樂山大佛”為什么慢慢被侵蝕,又怎樣保護?為什么要興建火力發電廠、而為什么又要關閉一些小型火力發電廠?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飲用?

(3)要注重驗證性實驗。化學教材中很多是驗證性實驗,通過這些實驗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實驗基本方法。應該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使用常見的儀器,組裝儀器,自己作實驗,而不應該操縱學生實驗。學生實驗失敗時,應該及時地幫助他找到失敗的原因。

(4)要精心設計探索性實驗,甚至可以將一些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索性實驗。探索性實驗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進行“氫氧化亞鐵的制備和性質實驗”時,就可以先按照常規的膠頭滴管的使用方法,觀察實驗現象,同時引導學生辨別紅褐色沉淀的本質,提出問題──為什么沒有得到大量的氫氧化亞鐵,怎樣得到大量的氫氧化亞鐵,學生可以各抒己見,甚至還可以對課本上的實驗方法加以改進,這樣學生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經過探索獲取了知識,還獲取了方法。

3-5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開展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理論,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并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業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被譽為“近十幾年來最成功和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是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總體表現為評價依據的教學組織模式。因此,合作學習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發展創新能力的很好的突破口,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也是自主學習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合作小組的成員既有明確的分工,又圍繞共同的任務而相互合作,協調統一,貢獻各自的智慧,達成統一的目標。在不同的合作學習中,各角色進行互換,使得學生各方面得到鍛煉。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知識的構建,學生是主動參與的,小組成員是平等的,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這自主學習所要求的。

精心設計討論問題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合作學是圍繞某些問題進行的,精心設計討論問題也是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基礎。教師在設計討論問題時應遵循適度性原則,討論問題應當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但不能太難,不能超過學生的能力范圍;也不能太簡單,否則流于形式。教師在設計討論問題時應遵循階梯性原則,不斷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也要考慮到滿足異質小組內不同學生水平的需要,充分發揮互助合作的功能。例如學習SO42-的檢驗方法時可設置下面一系列問題:①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何現象,再加入鹽酸有何現象,鹽酸有何作用?②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入鹽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嗎?③某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再加入HNO3,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嗎?④你組認為檢驗SO42-的最嚴密的方案是什么?教師在設計討論問題時應遵循開放性原則,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所要體現的理念;還要吃透學生,精心設計既有聯系性又有開放性的化學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產生合作學習的欲望,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向深入。例如在學習“二氧化硫的污染”時可布置以下開放性問題:①何為酸雨?酸雨有什么危害?②酸雨是怎樣形成的?③空氣中的SO2主要來源?④如何防治酸雨?

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合作學習的前提。教師應根據化學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例如當一定數量的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相近疑難個人無法解決時;當學生對某一問題出現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討時;當學生學習任務較多,需要分工協作時;當學生思路不開闊,需要相互啟發時,都是進行合作學習的最好時機。

明確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的關鍵。在當前化學課堂教學的合作學習中,常出現個人責任不明確小組中個別成員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問題,而某些小組成員無所事事,或者成績差的學生所提出的見解和貢獻常會被人忽視。因此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要只設計一個問題或完成一項作業,也要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回答,實現一題多解。要盡量設計有聯系、有階梯的一系列問題,使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負責承擔獨特的一部分任務,使用“切塊拼接法”等方法。也可將學生按照層次分為“基本組”、“專家組”等。教師還應該改進評價方法,使學生各自為他們的學習負責。教師還應該試著讓學生輪流擔任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學習任務中,角色互換,如組長、資料員、報告員、記錄員等輪流做。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生活節奏快,知識和技術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只有自主學習,才能有所創新,才能更好地生存;未來社會又是一個新的未知數,原有的知識不足以應付未來社會,靠終生的學校教育既不可能,更無必要,靠得住的是一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對接受學校教育的在校學生進行教育時,務必深刻認識到學生的知識不是“灌”的,是通過思考“悟”的,是通過活動“生產”的;務必高度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絕知此事要躬行”。相信在新課程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自主學習的大力推行會讓學生“吃”到一份好胃口,好心情,好營養的能力大餐,并將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