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學習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4 07:06:00
導語:信息技術學習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方式是學科教學的核心。筆者在《網絡科技時代?信息技術教育》2002年第1、2期分別發表過《課程整合的內涵與功能》、《課程整合的操作策略》兩篇拙作。本文將探討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的整合,試圖進入學科教學的核心——討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將課程整合的研究引向深入。
一、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習的整合,是指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運用,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交流方式,實現了真正意義的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的整合,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技術促進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
根據學習者對學習的控制程度,學習可分為自主學習和他主學習。自主學習一般是指個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和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體現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一面。他主學習則與之相反,是由他人(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步驟和教學過程并進行測評的學習,體現了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一面。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學習方式由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的轉變。網絡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加上互聯網本身具有信息資源龐大、易于查詢和便于檢索等特點,給學習者構建了一個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進行意義建構和創新的學習環境。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學習者不依賴或很少依賴教師和他人,而是獨立自主地開展學習活動,沒有外界的壓力和要求,沒有直接的社會監督,學習成敗取決于自己的主動探索、積極自我監控程度。學習過程可以隨意進退,可以隨意獲取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信息,甚至學習沒有固定的路徑。學習的全過程都是開放的,體現了主動性、獨立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2、信息技術促進個別學習向協作學習轉變
就組織形式而言,學習可以劃分為個別學習與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是指學習者為了完成某個共同任務,在明確責任分工的基礎上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進行的學習。小組成員的協同工作是實現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習者個體的活動之間是一種有機的關系:一方面學習者需要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與其他學習者保持融洽的關系、相互合作的態度,共享信息資源,共同擔負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個別學習則是指個體獨立進行的學習,其不足之處是缺少交流和合作。
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個別學習向協作學習轉變,并使協作學習在協作手段、方式、環境、范圍、程度和水平層次上都發生了變化,具體表現為:
(1)便于學習者之間更好的交互,提高溝通效率,進行更為有效的信息組織。通過網絡,學習者可以實現范圍更廣、質量更高的協作學習。
(2)使學生的分組方式更為靈活、多樣。學生不僅可以在班集體內自由地進行組合,而且可以與網絡上的其他學習者協作交流。
(3)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學習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有助于學生適應校外學習和現代遠程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素養。
(4)可以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在借助于網絡的協作學習中,教師更多的作用是學習向導和學習監控者,而學生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習的能動性。
3、信息技術促進了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
按學習的內容的呈現形式,學習可以劃分為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探究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探究者。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促進了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基于信息技術環境的探究學習,在發現問題、協作探究、探究成果的展示和探究評價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表現為:
(1)網絡資源特別是互聯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技、教育和生活等各個方面,應有盡有,有利于學生發現和提出一些既具有研究價值、又適合學生進行研究的問題,如地球沙漠化問題、沙塵暴問題、空氣污染問題和水污染問題等。
(2)在探索和研究階段,則更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的功能和作用:一是學生要上網查找、收集研究的文獻資料。二是利用網絡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協作、交流。這一過程需要計算機網絡提供通信的工具和交流的環境。
(3)學生以計算機多媒體作品演示或制作、多媒體網站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收集反饋意見,以便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4)計算機的數據采集、存儲和處理功能,為探索、研究過程和結果的記錄評價提供了科學、準確的依據。既能對結果進行評價,也能將評價引入探索過程,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接受學習退出主導地位,而探究學習的特征得到彰顯。
4、信息技術促進適應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轉變
計算機網絡技術環境和資源使教師有條件發現和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實施因材施教、超越傳統課堂教學中的適應性學習,使教學充滿活力和創造力,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個性的發展引發創新性,個性化的學習就是創新學習。信息技術促進了學習方式由繼承性、適應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轉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信息技術和學習方式整合的策略
1、實現信息化環境和資源的統一
實現信息化環境和資源的統一是信息技術優勢的具體化,是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整合的基本條件。實現信息化環境和資源的統一,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資源分散的問題。目前的教育應用軟件往往從單一學科、單一功能角度進行設計,各學科、各功能之間不能相互結合,而且分散于各個地區、各個學校和各個學科中,無法實現資源共享。
二是資源可用性不高的問題。目前大部分學校仍將目光放在“收集更多資源”上,資源的內容和質量于教學實際需求還有一定差距,造成資源的可用性不高。
三是資源的更新問題。由于目前的教育應用軟件多采用固化的方式,當教與學發生改變時,原有的資源庫結構會變得不適用。解決方案是:通過統一的區域性資源系統管理平臺將分散于各個地區、各個學校和各個學科的學習資源整合在一塊,實現資源共享;從教學的整體出發,結合網絡學習的特點,提供適合實際應用的資源;利用開放式的資源庫結構動態調整設置的功能,實現隨時調整和更新。
2、實現主體性和主導性的統一
要把信息技術的優勢轉化為促進學生學習的優勢,就要發揮學生和教師兩方面的主動性,實現主體性和主導性的統一。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除了得到本地教師面對面的指導,還可能通過網絡于遠程的專家、教師進行對話,從而獲得對課程學習的幫助。
但根據調查,目前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普及率還比較低,而且水平差異很大,能掌握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人數比率不到10%,懂得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進行教學的教師就更缺乏。因此,對廣大中小學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是當務之急。
要提高學生的網絡學習能力,關鍵要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提高信息素養:面對非常豐富的可用知識、資源,知道哪里有特定的知識;具備搜尋、選擇和收集知識時的篩選能力且具有判斷力;知道面對所需知識時應用的情感和態度,有豐富的知識加工經驗;知道如何把已經掌握的知識用較好的方式表達出來等等。在知識海洋里高效率地找到自己所期望的知識內容,需要有兩個前提:
一是學習者要有專一的求知欲望,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其中刻苦學習的意志培養,依舊是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學習任務。
二是學習者要有必要的技術把握,尤其是要熟悉搜索路徑和獲取方法。不具備前者,就會在五光十色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不具備后者,就會在信息的大海中手足無措,糊里糊涂地浪費大量時間,汲取不到自己所需的特定知識。
3、實現自主性和協作性的統一
實現信息技術和學習方式的整合,既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培養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又要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在自主發展和協作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
4、實現多種學習方式的優勢互補
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的整合,并不意味著以一種學習方式徹底否定另一種學習方式。因為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是客觀存在的,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例如:強調探究學習旨在通過讓學生親歷并體驗探究過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討論中獲得感悟與深入理解;但它并不排斥接受學習方式,接受學習對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是有效和必要的,因為學生所需的大部分知識不可能通過探究學習獲得,而是通過直接的接受學習獲得。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的整合,力求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實現多種學習方式的優勢互補和學習方式的最佳組合狀態,以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書目:
1、蓋乃誠:《“主動、探究與合作”,靈丹妙藥?》,載《中國教育報》,2002.9.21
2、肖川:《新課程與學習方式變革》,載《中國教育報》,2002.6.1
3、趙建華、李克東:《協作學習及協作學習模式》,載《中國電化教育》,2000.(10)
4、謝舒瀟、李景培:《網絡環境下基于問題的協作學習模式的構建與應用》,載《電化教育研究》,2002(8)
5、王奕標:《現代教育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研究》,載《中小學電教》,2002(8)
6、余文森:《簡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載《課程?教材?教法》2002(2)
(作者單位:1廣東省電化教育館
2廣州大學桂花崗校區教育信息技術系)
- 上一篇:校本教研思考管理論文
- 下一篇:資源管理平臺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