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溫習不可忽略的小節

時間:2022-04-22 11:36:00

導語:高三化學溫習不可忽略的小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三化學溫習不可忽略的小節

摘要:使用化學用語不規范、描述實驗現象不準確、不單單是學生學好化學的障礙,也是學生考試失分的重要原因。影響學生規范能力的因素是多種的,本文主要從教師層面分析,并探究可行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規范化學復習細節

無論高考還是平時測驗,由于化學用語的表達不規范使考生失分的現象十分驚人,如將硫酸鋁鉀的化學式寫成“KAlSO4”;如何檢查某溶液中含有Fe3+?很多學生是這樣表達:加KSCN溶液;有些化學方程式不配平、條件狀態未注明等等,這些學生明明能知道答案,但卻會而答不全,會而答不對,而導致不必要的失分。高考越來越強調化學用語的規范表達,所以在總復習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化學用語的規范表達。

不少教師認為:學生規范能力的養成關鍵是在新授課中,高三學生已有一定的化學知識,對錯誤也是根深蒂固,再談規范已為時過晚。筆者通過實踐認為:若教師在高三復習課中重視以下幾方面的細節,規范教育將為時不晚。

一、搞統計,作診斷,明重點——符合目的性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師必須要了解學生,從學生的作業、試卷總結出他們哪些方面存在不規范,分析造成不規范的原因,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有針對性,而且高三復習時間緊張,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對癥下藥,復習課才會更有效。

例如有機化學題答題中的不規范主要表現為:

1、錯別字方面:將酯化反應寫成“脂”化反應,消去反應寫成“消化”反應,羧基寫成“酸”基,苯寫成“笨”,碳碳雙鍵寫成“炭炭”雙鍵等。

2、化學方程式方面:分不清反應是用“=”、“”還是“→”,一般的無機化學反應用“=”,可逆反應、弱酸、弱堿的電離用“”,有機化學反應用“→”;沒有注意生成物中“↑”和“↓”的正確使用;反應條件寫錯或漏寫,反應漏寫無機“小分子”,酯化反應的生成物漏寫“水”;用分子式代替結構簡式。乙醇脫水生成乙烯,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發現比較典型的錯誤反應式有:

①C2H6OC2H4↑+H2O

②C2H5OHCH2=CH2↑+H2O

③C2H5OHCH2=CH2+H2O

④CH3CH2OHCH2=CH2↑+H2O

⑤CH3CH2OHCH2=CH2

3、有機物結構簡式表達不正確:原子間的連結方式易寫錯位,碳碳雙鍵、碳碳叁鍵等官能團不要簡化,如COOHCH2CH2OH(羧基連接錯),CH2CH2(少雙鍵);缺氫少氫現象嚴重等。

4、描述實驗現象不全面:如怎樣鑒別分子中有醛基?大多同學回答是,加新制的氫氧化銅(少了具體的操作和現象)。

二、精語言,求規范,給方法——講究示范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因為教師教書育人,言傳身教,能起到感化學生的作用,學生尊敬老師,常模仿教師的言行,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操作進行實驗,學生就按怎樣的操作來做實驗;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書寫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學生就按怎樣的方式進行書寫。因此,為培養學生的規范能力,教師不僅要嚴格要求學生,而且還得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學語言示范化,使學生有樣可學。具體來說有以下做法:

1、教師的語言表達要嚴謹、科學、準確

教師的語言應具有科學性、啟發性、教育性和藝術性,做到準確、簡練、有條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運用準確、科學的語言表達各種概念、原理和理論。例如“1摩爾水是18克”的說法就不夠科學,而應該說“1摩爾水分子的質量是18克”。又如有的教師在說有機分子式時,將“碳”元素讀成英文字母“C”,這種不科學的語言表明,化學教師注意嚴格的化學標準語言表達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在進行實驗操作教學時,教師不僅要作出正確的操作示范,而且同時要用準確規范的化學語言進行表達。例如,不能把“試管”說成“玻璃管”,不能把“蒸餾水”說成“清水”。另外教師必須語言精練、言簡意賅,做到字字句句都有目的,如“取少許溶液于潔凈試管中”,焰色反應操作“取潔凈的鉑絲蘸取待測物”。

2、教師在板書時要規范

①規范書寫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

化學用語是國際統一規定的化學文字,它使用簡便,又能表達確切的科學涵義;它具有形象直觀、詞簡意賅的特點,既抽象、又嚴密。教師要規范使用化學用語、符號,書寫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時筆畫端正,不連筆書寫,注意字母的大小寫;并嚴格要求學生,讓學生受到規范的、嚴格的教育和影響,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知識。而不要以為高三學生是無所謂的,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模仿性是與生俱來的,其模仿能力也是很強的,高三學生也不例外。如在書寫有機結構簡式時,教師為了快速只寫碳鏈:C4H10的同分異構體有C-C-C-C、C-C-C,而學生則在不經意間受到了這種“示范”的影響,在考C試中就只寫碳鏈而不配上氫。

②規范、完整寫出解題過程和格式

有些教師對化學習題的解答特別是書寫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高三復習重要是對知識的梳理,教會學生方法和解題思路,而不必板演解題的過程;要么嫌麻煩,有意或無意的存在“偷工減料”的情況。

如(06全國I)由硫酸鉀、硫酸鋁和硫酸組成的混合溶液,其pH=1,c(Al3+)=0.4mol•L-1,c(SO42-)=0.8mol•L-1,則c(K+)為

A.0.15mol•L-1B.0.2mol•L-1C.0.3mol•L-1D.0.4mol•L-1

筆者在一個班級詳細板演解題過程:

已知pH=1,所以c(H+)=0.1mol•L-1

根據電荷守恒有:c(H+)V+3c(Al3+)V+c(K+)V=2c(SO42-)V

c(H+)+3c(Al3+)+c(K+)=2c(SO42-)

c(K+)=2c(SO42-)—c(H+)-3c(Al3+)

=2×0.8mol•L-1-0.1mol•L-1-3×0.4mol•L-1

=0.3mol•L-1

結果可想而知:在板演過班級的學生基本能運用電荷守恒來解決這類問題,而沒有板演的班級,仍有一部分學生不會做。所以,教師“多講”不如“多寫”,把整個解題過程在黑板上板書,使學生加深印象,培養學生規范的同時,更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建構語言表達的有關模式

很多情況下,學生已經具備了解決問題的知識,卻不能將知識組織起來,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是因為學生頭腦中缺乏必要的句法結構,根據語法啟動理論,需要教師幫助他們去建構語言表達的有關模式,給學生提供模仿、學習的范本,突破典型的問題。

例如:怎樣鑒別稀鹽酸和稀硫酸?

答案:用試管分別取樣,向試管中分別滴入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稀硫酸,無明顯現象的是稀鹽酸。

有關物質鑒別的問題的語言表達模式是:

如不這樣強調,學生往往說成: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鋇,稀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稀鹽酸沒現象;或就回答加氯化鋇。

又如,描述出稀HNO3與Cu片在燒瓶中反應的現象?

答案:Cu片逐漸溶解(固體),表面有氣泡產生(氣體),溶液變為藍色(液體),燒瓶上方出現紅棕色(氣體)。學生往往只寫了其中一方面,教師要強調回答實驗現象通常應從固體、液體、氣體各方面觀察,做到全面規范地表達。

實驗現象描述的表達模式:

溶液:1、顏色由…變成…2、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

3、溶液變混濁4、生成(產生)…沉淀5、溶液發生倒吸

全6、產生大量氣泡7、有氣體從溶液中逸出8、有液體溢出

固體:1、固體表面產生大量氣泡2、固體逐漸溶解

面3、固體體積逐漸變小(變細)4、顏色由…變成…

氣體:1、生成…色氣體2、氣體由…色變成…色

3、先變…后…(加深、變淺、褪色)4、色味

語言表達的模式,經過強化以后,被學生掌握,根據語法啟動理論,今后如學生要表達類似的問題,他們會自動生成語法,產生相應的句法結構,組織出合理的句子。

三、創情景,激動機,喚欲望——增強情趣性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要創造各種有利情景,寓教于樂,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采用各種形式加強練習,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訓練,動手寫、動嘴說,以提高說、寫的能力,使學生形成技巧熟練化學用語。

1、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給學生“說”的機會

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看過多遍不如教上一遍,其主要原因是“說”在起作用,從理論上講是通過“說”對知識做了“精制”,所以記得牢。因此,教師在復習中可以通過口頭提問、板書口述、轉譯、學生討論等做法,為學生提供“說”的機會,使學生在“說”的同時,提高了語言表達的規范性。

例如,有這樣一個問題:新制氯水為什么要用棕色瓶保存?

正確的回答是:“防止氯水中的次氯酸見光分解”。而有學生卻這樣回答:“見光分解”。這樣的回答很不具體,很不準確。教師可引導其他學生對其進行評價,然后及時糾正學生在表達過程中不準確或錯誤的地方。

2、回歸課本,給學生“讀”的機會

在人們的觀念中只有語文、外語等文科知識需要“讀”,像物理、化學等理科知識只要看懂、理解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知識的載體--教科書,是教師傳播知識的工具,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它又是學習化學語言很好的范本,通過讀化學書,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學術語、化學習慣用語,積累“化學詞匯”,還可以學習化學語言的表達習慣、表達模式。比如,怎樣描述物質的性質、怎樣敘述實驗操作步驟等?;瘜W用語的知識點、考點幾乎全部出自課本,“年年題不同,歲歲題相似”。

在學生不會、爭議、困惑時,教師引導學生要回歸課本。如濃硫酸沾在皮膚上怎么辦?先用“毛巾”還是直接“水沖”?人教版化學必修第一冊第130頁倒數第二段,明確指出“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

3、多種渠道,給學生“寫”的機會

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好多教師認為上課時間緊張,練不如講,教師認為講清楚了,學生肯定會了。其實學生只知意思,而不會用學科語言規范表達。教師從嚴要求,營造各種環境,激勵學生多寫,在書寫中總結經驗,形成規范。不但在課堂上要求“寫”,課后要有針對性的練習,在每一次練習或考試后,都要及時反思、及時糾正、究錯,對差錯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錯誤的根源,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回頭進行反思,確保在考試中做到“錯過的不再錯,會做的不失分”。

4、巧用“錯本”,給學生“練”的機會

錯本,是教師將學生所犯的錯誤摘錄出來的范本。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該資源,可改編成選擇題等形式,作為例題或練習給學生練習,讓學生能深刻認識到錯誤。

例在講PH試紙的使用時,教師結合學生以前練習的錯誤,編了這道題:

測定白醋的PH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A.用玻璃棒蘸取少許白醋B.用玻璃棒蘸取滴在試紙上

C.用玻璃棒蘸取少許白醋滴在PH試紙上

D.先將PH試紙濕潤,用潔凈的玻璃棒蘸取少許白醋滴在PH試紙上

E.用潔凈的玻璃棒蘸取少許白醋滴在PH試紙上,然后與比色卡對照讀數

四、抓本質,提能力,培規范——突出實效性

學生學習化學用語,記憶負擔是較重的。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化學用語的含義,把符號、圖式與物質的特征,化學反應發生和現象結合起來,以豐富聯想為線索,減少機械記憶,增加理解記憶,從而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提高記憶效率。

如裝置氣密性檢查的教學:筆者第一次用“先總結再練習”方法教學。

設問:如何檢查下列裝置的氣密性?

圖1圖2

教師總結,圖1用加熱法:將導氣管放入水中,給氣體發生裝置微熱,若不漏氣將觀察到:導氣管末端有氣泡產生,停止微熱后導氣管末端有一段倒吸的水柱關鍵詞為“浸液、加熱、冒泡、水柱”。圖2用液壓法:塞緊塞子,關閉活塞,通過長頸漏斗向試管中注水至漏斗中液面與試管中液面形成高度差,一段時間內不變,則證明該裝置氣密性良好。關鍵詞“關塞、加液、靜置、液面”。

練習:請檢查下面裝置的氣密性

圖3圖4圖5

對圖3學生的回答:用酒精燈加熱,導管口有氣泡產生,撤掉酒精燈有水柱產生;或到入水,形成液面差則氣密性良好。圖4、5他們無從下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生沒有理解本質,只是強化記憶,易混淆,新情景就不會運用。

于是筆者改變教學方法,即“給出兩種方法——對比分析——總結——應用”。但用同樣的習題,在對比分析上化了較多時間,引導學生思考:影響氣體體積有哪些因素?兩種方法有何共同點?何時檢查?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得出:首先形成密封體系(通過關塞或加水實現,所有的出氣口均要關閉,但只有一頭是“軟”關)然后改變條件(溫度或體積),使定量氣體在前后有壓強的改變,在“軟”關一頭產生明顯現象,以達到檢查氣密性的目的;且檢查氣密性均在裝藥品前。這樣學生明白其本質就是利用壓強差,不管是何種裝置,都是這樣的。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圖3、4、5都能輕松回答,在以后的練習、考試中,學生都能規范表達,因為他們理解了實質。

細節決定成敗,在倡導“立足于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著眼于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的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所學知識的難度要求普遍降低,但對解題的規范、實際的動手規范等細節方面的要求卻逐步提高。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規范的教學會使學生受益終身,教師應本著嚴謹治學的態度,注重教學各環節的規范性,使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鄒慶根.化學教師應加強語言文字修.化學教學.2006.1

[2]黃延旭.規范化學用語提高學科素質.河北理科教學研究.2006.3

[3]江會照.從“首因效應”看化學課堂教學的規范性.化學教學2006.8

[4]彭輝.中學化學語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