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學法在化學教學的應用與體會
時間:2022-05-09 04:02:06
導語:探究式教學法在化學教學的應用與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探究式教學法的要求
探究式教學法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創設課堂教學情景,提出教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探索,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展開討論、分析問題,進而對問題進行歸納、概括,形成新的知識經驗,學中有探,探中有學,這是探究式教學的重點,也是取得成效的關鍵;對教學活動的基本經驗和收獲進行總結,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探索的理念和行為,鼓勵學生養成自主探索、主動研究解決問題的習慣。
1.2教師提出問題
所謂“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妙在開竅”。在教學中,教師要先做好探究,仔細研究教材,深入分析,挖掘其中蘊含的探究因素,設計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探究,做好領路人,從而提高探究質量;要精心組織課堂教學,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針對性地設置探究的情景,由淺入深地提出問題;要積極引導,深入淺出地分析,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可見,教師對問題情景的合理設計,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分析至關重要。
1.3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問題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解釋現實的[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學習的過程就是建構現實、解釋現實的過程。學生要做課堂的主人,主動參與、主動思考,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結合自己成長過程中積淀的知識經驗,主動探究,積極摸索,才能夠更輕松地接受新知識,更快地獲得新知識,更全面地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從而建構和解釋現實。可見,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主能力和探究的主動性。
2在有機化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法的正確運用
2.1把握問題的難度
教師提出問題時,要充分了解學情,把握好任務的難度。任務的設計要有可操作性,符合學生實際。太難的、學生沒有知識基礎解決的問題決不能交給學生,以免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壓制他們的探索精神。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將難題分解,變成由淺入深的多個問題,層層深入,分步實施。
2.2及時給予引導
給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在組織、引導學生探究、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課堂的氛圍,關注學生的情緒,注意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并適時給予鼓勵。當學生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時,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引導其思考,要讓他們在自我實現中得到滿足。馬斯洛認為人的最高需求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2]。
3案例分析
3.1對映異構體構型判斷法
教學實踐表明,中等衛生學校藥劑專業有機化學教學中對映異構體構型判斷(R、S標記法)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學生掌握了這個方法,就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立體化學。對映異構體構型判斷(R、S標記法)的主要內容是將手性碳原子連接的4個基團,按規則排好優先次序a>b>c>d,把次序最小的原子(或基團)d放在離觀察者最遠處,將其余的3個基團a、b、c放在離觀察者較近的平面上。然后觀察a、b、c走向,走向是順時針則其構型為R,走向是逆時針則其構型為S。
3.2學情分析
傳統教學借助球棍模型、手或筆,根據費歇爾投影式搭建模型,使學生初步學會R、S標記法。熟練掌握之后,直接從投影式作出正確的判斷。通過這種方法實現從平面到立體,從模型、手或筆到直接,從費歇爾投影式判定對映異構體構型。可是大多數學生覺得這一知識點很抽象、難理解,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導致教學低效或無效。3.3原因剖析(1)傳統學具使用受到條件限制。傳統學具,如球棍模型或比例模型,四面體型分子模型中4個頂點不同顏色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團,中間的球代表手性碳原子,而現實生活中每個學生手上不可能隨時有分子模型。(2)運用傳統學具講解這個知識點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而我們面對的學生是初中畢業后入學的,他們現有的知識水平、空間想象能力還需要提升,在沒有模型的時候,學生難以通過想象掌握這個知識點。(3)傳統學具不方便標注,顯示不夠直觀。(4)傳統學具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4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消除“攔路虎”(1)提出問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球棍模型輔助判斷對映異構體構型的方法。提問:沒有球棍模型,能不能判斷以下分子的構型?原因是什么?(2)探索研究:問題分解1:學生答不能。因為看起來這個分子好像是平面的,不好判斷。我們能不能制作模型呢?請分組折紙制作學具。學生一邊討論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折起來,有的折了個4角飛鏢,有的折了個千紙鶴,還有的拿著塑料管在折。學生的疑問:老師,考試不可能讓我們折紙學具吧?這樣可以折出平面的學具,不知道怎樣立體化?歸納1:按照費歇爾投影式首先折出分子的平面模型。可以折4角飛鏢、千紙鶴,也可以取兩條較硬的紙條十字交叉,交叉點代表手性碳原子,然后對著費歇爾投影式把4個基團按次序規則排好a、b、c、d,分別對應寫在折紙模型上。第一步:寫(在學具上寫出a、b、c、d)。問題分解2:折出平面學具后怎樣立體化?有學生馬上回答:按費歇爾投影式書寫規則的逆向思維,就可以把平面的學具立體化。即橫線上的基團往折紙平面的前方折約100°角,豎線上下面的基團往后折約100°角。歸納2:學生的思維很活躍。這時教師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回答得很好,很正確。第二步:立(立出一個四面體分子模型)。問題分解3:把平面學具立體化后就得到立體分子模型,有了這樣的模型就很方便判斷構型了。怎樣判斷構型呢?學生繼續體驗。體驗成功的學生幫助還沒有學會的學生,以強帶弱。歸納3:教師點評:把平面分子立體化后要作出構型判斷,還需要第三步:轉(把次序最小基團d放在離觀察者最遠處)。第四步:觀(觀察a、b、c走向)。進一步設問:如果用千紙鶴應該怎么做?把千紙鶴的肚子朝向觀察者,那么千紙鶴頭部和尾巴就代表費歇爾投影式豎線上的兩個基團,再把千紙鶴的兩邊翅膀朝著觀察者的方向折,代表費歇爾投影式橫線上的兩個基團,也得出一個四面體分子模型。學生學會了操作之后感覺茅塞頓開,這時可以安排適當的練習,以便進一步熟練操作步驟。問題分解4:教師提問:考試的時候真的要折紙學具嗎?沒有折紙學具我們能否作出構型判斷?“老師,可以,按照折紙學具的規律想象應該是可以的。”“好,大家繼續探討。”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選擇學生代表講解操作的過程。如上述例子中,如果最小基團在左邊,觀察時應該在右邊觀察。折紙時右邊的基團往前折,下面的基團往后折,這時a、b、c走向是順時針,該分子為R型,其對映體則為S型。歸納4:熟練折紙學具后,的確可以不用折紙學具,僅靠想象力就可以作出構型判斷。這種方法首先是找好觀察點,觀察點在最小基團d的對面,然后根據前面已經學會的平面分子立體化的規律想象a、b、c基團的空間位置,觀察a、b、c走向,作出構型判斷。運用和拓展:以上我們探討的是只有1個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體的構型判斷法,如果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體的構型判斷你們會不會?“會。”學生躍躍欲試,這時可以讓他們小試牛刀,體驗學習的快樂。總結:大家面對挑戰,從開始的不知所措到團結合作、積極想辦法應對,你一言我一語,認真分析探究就一定能夠解決問題。(本文來自于《衛生職業教育》雜志。《衛生職業教育》雜志簡介詳見.)
4思考與體會
4.1提高了學生的手腦配合能力
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探究知識,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手腦配合能力得到了鍛煉,在實踐中主動建構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讓他們記憶更深刻。動手能力會在一次次的實踐過程中得到強化。
4.2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折紙學具模型體現出分子由平面到立體、由立體到平面的互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看得見、摸得著,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學生親自動手,激發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信心,活躍了課堂氣氛,空間想象能力得到提升,突破了難點,學有所獲,充分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理念。學生通過動手參與,對知識點的理解更深刻,記得更牢固,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3提升了學生的探索能力
探究式教學的關鍵是探究,要求學生敢于思考,大膽探索,遇到難題要勇敢地接受挑戰,不退縮,不回避,積極尋找一切可能的方法,努力實踐,一步步向目標靠近,直至達到目的。學生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中,不斷地錘煉自己的意志,變得堅強;不斷地開闊自己的思維,變得睿智;不斷地自己解決問題,變得能干。最終學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提升。特別是在小組探究合作中,還可以強帶弱,共同進步,提升探索能力。
4.4強化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敢于提出疑問:考試不可能讓我們折紙學具吧?這個疑問在完成探究任務后得出了答案。探究式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不同,它強調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能力,這就需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要了解:這些問題通過學生的努力能不能解決?學生能夠解決到哪一步?前面有什么困難?該怎么克服?等等,必要時提供幫助,有序引導學生一步步解決問題,使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得到培養、發展和強化。學生通過探究增強了解決問題能力,不再懼怕難題。
4.5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科學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地思考,準確判斷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探究式教學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思考,綜合比較,仔細分析,結合生活經驗概括、判斷,從而推理出結論,獲得新知識。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養成動腦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會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多角度想問題,對問題的思考和判斷變得理性、科學而準確,提高了創新能力。
本文作者:盧小玲工作單位: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衛校
- 上一篇:會計文化建設問題認知
- 下一篇:海西高職會計人才培養創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