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制度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3 04:57:00

導語:教育評價制度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評價制度管理論文

何為優質教育

當前,又提出了一個發展優質教育的問題。何為優質教育,我認為優質教育就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符合青少年成長規律,符合國家的教育方針,能夠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教育。一個國家的教育是否優質,歸根到底是看這個國家學生的發展是否優質,離開了學生的發展談教育的優質,就沒有了根!

中國傳統教育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四點:

1.重視文化知識教育,但過分強化應試;

2.強調統一,但缺乏個性;

3.學生學習勤奮,但指令性負擔過重;

4.尊敬師長,但缺乏教學民主。

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也包括教育傳統。只要我們發揚中國教育的傳統優點,克服積弊,吸取世界各國教育的長處,就一定能創造出優質的教育。

中國教育的現狀是什么?

1.經過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央對教育事業的認識已經到位,確立了“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認識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同時中央還認識到基礎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對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

從教育目標的角度來說,中央還確立了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方針政策。

從教育事業發展的角度來說,中國的教育事業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基本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同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都有顯著的發展。此外,課程、教材等方面的改革也不斷有新的突破。

2.目前中國已經出現了一批優質學校,他們真心實意地想按照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自身發展的需要辦學,自覺抵制來自社會各界的壓力,努力探索新的辦學模式。他們在課程結構、德育工作、學校管理、教學過程等領域不斷有所創新,取得了極其寶貴的經驗。這批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全面,個性鮮明、富于創造,深得社會的贊譽。盡管這樣的學?,F在為數還不多,他們的改革還會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且尚不徹底,工作進展很艱苦,但是他們真正代表著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

3.從中國教育的總體情況來說,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計劃基本上沒有得到貫徹落實。全國絕大多數的中小學校,仍然為“應試”而奮斗,學生依舊為考分而學習。就拿高中設置選修課程來說,在1980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重點高中教學計劃》中該項計劃就已經被提出來,但至今有幾所中學開設了?有的甚至連規定的必修課程都沒有開全!

中國學生的學習負擔是如此之重,許多學生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二點睡覺,一天要學習十幾個小時。孩子們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學得這么累、這么苦,價值何在?學生沒有自己發展的空間,哪來個性發展?哪來創造性?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首先要有學習結構的改變,即不僅有指令性的學習任務,還應該有指導性的學習任務(至少占1/3),要給他們自己發展的時間與空間。

中國素質教育的進程還遠遠沒有到位,中國學生的片面發展,其后果將是非??膳碌模∵@樣的教育何談優質?何談興國?

評價制度改革刻不容緩

搞“應試教育”,中央不愿意,地方不愿意,學校的校長、老師也不愿意,學生和家長更不愿意,但是為什么就是擺脫不掉“應試教育”的束縛?中國的教育改革為何如此艱難?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何在?我認為現在阻礙中國教育優質化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評價制度。

評價制度是一個國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說教育目標決定評價制度,但是評價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強烈的導向性,會對教育目標產生巨大的反作用。

評價制度的改革重點是高校招生制度?,F在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是圍繞著高考轉的。在中國,實際上指揮教學的是“高考”!

由于高等教育的數量與質量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伴隨出現的升學競爭是正常的,因此這不是形成“應試教育”的根本原因。因為通過這種競爭,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可以使人片面發展?,F在是片面擇優導致了片面追求。中國現行的高校招生制度的主要弊端是:

1.片面擇優,缺乏對學生的全面評價;

2.重知識的記憶性考查,輕創新與實踐能力的評價,導致學生學習負擔過重;

3.分數決定一切,一次考試“定終身”;

4.招生權力過于集中,高校和考生都缺乏自主權。

高校招生制度不改革,課程計劃、大綱教材、教學過程的改革就不能實現,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和改變學習方式的計劃都無法實施。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在南京師大附中主持了改革高中課程結構的實驗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近十多年來,我越來越感到,評價制度不改,其他方面的改革難以落實和深化。改革和完善中國的高校招生制度,對于優化中國的基礎教育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高考制度決不僅僅是選拔學生,它對我國的教育制度、人才素質都將產生全面的深刻的影響。中央應該花大力氣抓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至少應該像抓課程改革那樣抓評價制度的改革。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是關鍵

結合我國的情況,吸取國外的經驗,我對中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有如下建議:

1.建立全面擇優的招生體系。單憑一次高考分數錄取學生的做法弊端太多。高考是文化考試,這是必要的,但不能是唯一的。評價制度,必須堅持德智體全面擇優選才的原則,否則,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就無法落實。德育和體育在評價錄取學生的工作中沒有地位,文化考核有其局限性。片面擇優的招生制度是導致學校、家長只抓文化學習,忽視德育、體育的根本原因,這從根本上阻礙了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及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高校錄取學生的條件應該包括三個方面:(1)高中階段在校的學習成績,或是高中會考成績。會考應該實行社會化,由經過國家批準的考試機構承辦,每年可舉行若干次,至少半年一次。學生可申請多次參考,以成績最好的一次為準。這也有利于高中課程改革,有效實行學分制。(2)高中階段的活動表現包括參加社會活動、道德素養、社會服務的表現和能力。自己的特長,在某些方面取得的特殊成績也是對學生提高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種全面導向。(3)高考成績。

2.高考實行社會化。高考由國家認定的專門考試機構負責承辦,學生可直接向考試機構申請考試,考試成績直接發給學生本人,作為學生申請高校的證明之一。

3.取消全國性統考。首先高考可以分散到省級。中國如此之大,情況如此不平衡,統一試卷實在無此必要。中央決定大原則,具體高考可由省負責進行,這也有利于各省教育改革的推進。對于學生來說,可以根據各高校介紹及本人條件直接向報考學校提出申請。一個學生可以同時申請若干所學校(5~10所),向其提供有關資料,由各大學自行錄取。這樣,就不會再產生因填報志愿的原因而被不合理淘汰的現象。

4.關于高考科目,教育部關于“3+X”的方案是可行的。其中“3”是指語、數、外三門必考的基礎科目,這是共性;“X”是指由高校根據報考專業和考生特長,可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六科中選擇兩門,屬較高要求,是一個變量,反映了個性?!?+X”方案的本質特點是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必考科目與選考科目相結合。這樣的結構,既對高校選才有利,又使學生的學習負擔不至于過重。這樣既有利于中學實行新課程計劃,又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F在有的省實行的“3+大綜合”或“3+大綜合+1”方案,不是好方案,背離了教育部“3+X”方案的初衷,不但使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又與新課程計劃相矛盾,這對學生選擇志愿范圍限制過大,又令高校選拔學生困難,弊端甚多,不可取。

我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初參加教育工作,至今已接近半個世紀,親身經歷了新中國建立后教育發展的各個階段,既看到巨大的進步,也看到了嚴重的積弊。特別是看到教育工作者為之奮斗的還是考試分數,是升學率,學生的學習負擔如此之重,承受的心理壓力如此之大,愧疚感就很重。這輩子沒能給自己的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快樂的成長環境,心里真不是個滋味。急切盼望著中國教育改革的春天能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