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探索
時間:2022-01-05 11:20:25
導語: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開展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是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培養目標實現和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遵循方向性、科學性、雙重性、實踐性原則,提升教學能力、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研究、注重教學協同是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醫衛類高職院校;生物化學;“課程思政”
生物化學是一門從分子角度探尋生命現象本質的學科,也是當今世界發展較為迅速的前沿學科之一,但由于其知識內容抽象,造成很多學生生物化學學習困難[1]。同時,生物化學是醫衛類高職院校開設范圍最廣、課時占比最大的專業基礎課程。醫衛類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大多以人為工作對象,以守護生命健康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培養他們過硬的專業技能,更要將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的精神落實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意識,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良好的溝通交流技巧。因此,在醫衛類高職院校生物化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不僅具有受眾面廣、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等特點,還能在一定程度提升生物化學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教學效果。
1醫衛類高職院校生物化學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1.1是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目標實現的需要。“立德樹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2],當前各高校都圍繞“課程思政”做了大量工作,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各課程之間的協同效應并未充分顯現,特別是專業性、技術性強的一些課程仍游離于思政教育之外。因此,在生物化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不僅有利于各專業課程育人功能的發揮,也有利于系統化、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形成,更有利于高校“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實現。同時,隨著全球化與信息化的發展,多元化社會思潮涌入高校校園,特別是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沖擊逐步顯現[3],并直接影響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單一的思政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因此豐富高校思政教育途徑,充分發揮各專業課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1.2高職院校學生思想特點的需要。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錄取層次、培養模式以及培養目標的差別,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特點與其他高等院校存在較為明顯的差別,如何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育對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思想積極健康,但政治意識薄弱。他們對時事政治、國家大事的關注較多,但由于政治理論知識欠缺導致他們難以對時事熱點、焦點事件和社會問題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容易受到各種不良輿論的影響,陷入認識誤區,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刻不容緩;另一方面,他們思維活躍,但對傳統學習方式不感興趣。他們對新生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接受度,敢于冒險和嘗試,但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他們對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表現出較強的抵觸情緒,使思政課程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生物化學這一枯燥的專業基礎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不僅有利于思政教育的開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提升專業課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1.3醫衛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為醫藥衛生行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醫衛類高職院校辦學的目標,培養的人才未來以人為工作對象,以守護生命健康為己任,這就對他們的思政素質和道德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教育因其與人的生命健康打交道,導致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要求很高,因此,醫衛類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輕德育的現象。同時,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時間大多只有兩年,學業繁重,可支配時間偏少,進一步壓縮了思政教育的時間與空間,造成學生生命意識、仁愛意識、責任意識淡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欠缺,并直接影響了其職業發展。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思政教育實效,夯實學生職業精神根基,在生物化學這一專業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不失為一種合理的選擇。
2醫衛類高職院校開展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基本原則
2.1生物化學開展“課程思政”的方向性原則。生物化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自然科學,本身具有的社會屬性并不多,但思政教育卻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這就決定了生物化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必須嚴格遵守方向性原則。一方面,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所詮釋的理論必須符合中國共產黨的大政方針,符合中華民族的奮斗目標,因此“課程思政”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態度堅決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另一方面,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所詮釋的原理與觀點必須順應時展方向。就當前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社會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課程思政”就必須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只有遵循方向性原則,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才會更有依據、更有底氣。2.2生物化學開展“課程思政”的科學性原則。“課程思政”是思政教育領域的一個新理念,科學性是其生命力的根本保證,拋開科學性去談“課程思政”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首先,對于生物化學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與選擇要科學。合理挖掘和選擇生物化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科學性的重要保證。思政元素的挖掘和選擇不僅要結合專業特點,也要結合高職學生思想特點;不僅要結合課程知識結構,也要結合學生現實需求;不僅要結合學生職業發展,也要結合專業人才崗位需求。其次,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要科學。在科學挖掘和選擇的基礎上將思政元素合理分類細化并恰到好處融入教學中是“課程思政”隱性教育效果發揮的重要保證,既不能在教學過程中堆砌思政元素,也不能為思政而思政,更不能強行關聯、突兀灌輸。2.3生物化學開展“課程思政”的雙重性原則。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是一個開放的多系統,它既是思政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物化學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它具有社會和技術的雙重屬性,這是在生物化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必須遵循的原則。但在教學中不僅不能將二者對立,還要兼容并蓄,相得益彰。思政教育的社會性要求“課程思政”服務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圍繞時展的主題,符合時展的需要,可以將思政領域的最新成果引入生物化學教學中,為生物化學這門技術課程賦予時代特征,讓枯燥的生物化學課程更具感染力與說服力。同時,生物化學的技術性要求學生具有嚴謹的思維方式、縝密的內在邏輯,可以將這一思維方式運用到“課程思政”中去,讓生物化學的“課程思政”理論更嚴謹、邏輯更縝密、體系更豐富。2.4生物化學開展“課程思政”的實踐性原則。生物化學教學和思政教育根本目的都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一方面,“課程思政”效果只有放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才更具說服力;另一方面,貼近實踐開展思政教育也是“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重要保證。因此,實踐性也是生物化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不容忽視的原則。通過及時發現和捕捉學生生活中與生物化學相關的思政元素、典型案例,并將“課程思政”所要表達的觀點與態度通過學生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來進行合理詮釋,能讓“課程思政”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此外,還可以通過與學生積極探討社會熱點話題,從生物化學角度去闡述和解釋社會現象,回應學生關切的問題,幫助其走出認識誤區,免受錯誤輿論的影響,在“授業解惑”中潤物細無聲地“傳道”。
3提升醫衛類高職院校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實效的路徑探索
3.1提升教學能力,強化思政理念。教師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活力源泉,也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更是“課程思政”的直接組織者與執行者,因此,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是“課程思政”的重要依托與核心變量[4]。一名成功的思政教師首先必須是“課程思政”理念的先行者。“課程思政”作為一種隱性的思政教育,不是一門課程也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因此,提高生物化學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認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政教育觀念是“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發揮的先決條件。同時,一名成功的思政教師必須充分理解和領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做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與中國共產黨執政堅定的支持者,才能確保“課程思政”不跑偏、不錯向,才能讓生物化學“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最大化。此外,一名成功的思政教師還必須是專業領域的先知者。生物化學和醫藥領域的快速發展要求生物化學教師能及時把握專業、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能夠用最新的專業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世界的最新變化,同時也應關注專業、學科發展的社會價值,并能敏銳發現其中的思政元素,讓“課程思政”更具時代性。3.2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育人實效。隨著“課程思政”不斷推進,生物化學專業課教師應在“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根據課程內容特點與“課程思政”的具體要求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將生物化學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內容融合,讓思政教育觀點與結論更具說服力。首先,要進一步凝練教學目標。在原有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基礎上將思政目標有機融入,既根據醫衛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思政教育的總目標,也結合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將思政總目標進行分解細化,確定每個教學環節或知識章節具體的思政目標,找準定位,提升實效。其次,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生物化學教師只有將思政教育新穎活潑的教學形式帶入課堂教學,才能顯著提高教學實效。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自媒體形式生物化學相關知識點,拓展教學空間,延長教學時間;另一方面也可嘗試采用課前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化學現象,再回課堂進行討論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此外,還可靈活采用翻轉課堂、慕課、SPOC課、微課等創新的教學手段。3.3加強教學研究,挖掘思政元素。“課程思政”是一次教學理念的大變革、教學思路的大調整[5],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僅具備完善的專業知識結構,也能熟練掌握思政教育技巧與方法。因此,只有針對性開展醫衛類高職院校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才能將“課程思政”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育人行動;只有全方位、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才能有效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一要研究生物化學教材,從專業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教材既是生物化學專業知識傳遞最為重要的教學資源,也是“課程思政”開展的重要依托。從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將這些元素合理融入教學,對于提高“課程思政”育人實效具有重要意義。生物化學部分章節挖掘的思政元素及教學設計見表1。二要研究醫衛類專業特點,從學生職業發展中挖掘思政元素。醫衛類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具有以人為工作對象、以守護生命健康為己任的鮮明特點,因此,在進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時應多從提高學生愛心意識、責任意識、生命意識、倫理意識、溝通能力以及“健康中國”戰略角度去考慮,才能讓“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更具針對性與時代性。三要研究高職學生特點,從學生關注點中去挖掘思政元素。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思想活躍但心智不成熟,樂于接受新事物但鑒別能力不足,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時應時刻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學生興趣及其認識誤區,通過“課程思政”的引導讓消極的熱點降溫、關鍵的疑點獲釋、主要的難點獲解。3.4注重教學協同,形成育人合力。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是一個由專業帶頭人、專業課教師、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學生等組成的綜合體系,專業課教師只是最后的組織者與實施者,因此,只有加強這一體系內部的協同互動,才能形成育人合力,提升育人實效。首先,要加強與專業帶頭人的協同互動。專業帶頭人是專業建設團隊的核心,擔負著專業發展規劃、專業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目標組織實施等重要職責,他們對專業最熟悉、對學生最了解[6]。只有通過與專業帶頭人協同互動才能找準專業發展定位,明確學生職業能力需求與職業發展方向,才能讓“課程思政”定位更精準、目標更明確、效果更顯著。其次,要加強同行專業教師內部的協同互動。同行專業教師都是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直接實施者,也是對“課程思政”有著最為直觀感受的人,可以通過組織開展集體備課、集體聽課評課、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來達成“課程思政”共識,推廣“課程思政”經驗,提升“課程思政”實效。再次,要加強與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的協同互動。輔導員既是學生思想動態最熟悉的人,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組織者,而思政課教師則是最新思政教育理論與方法的先行者,通過與他們交流可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掌握最先進的思政教育理論與方法,助力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實效的提升。最后,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生是“課程思政”的直接對象,學生思政意識的提升是檢驗“課程思政”實效的標準之一,因此,通過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有助于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的思想需求,探尋“課程思政”的最佳方式。
參考文獻:
[1]李紅,譚宇蕙.基于問卷調查的生物化學學習現狀分析及教改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9(62):56-59.
[3]趙艾鳳,劉步明.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模式比較及經驗[J].教育現代化,2019(3):288-289.
[3]王曙光.新常態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6):40-41.
[4]何源.高校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表現及其培育路徑[J].江蘇高教,2019(11):80-84.
[5]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3):54-60.
[6]王亞南,石偉平.高職院校專業帶頭人成就動機弱化的體制成因:基于Z省3所高職院校的質性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2):21-26.
作者:嚴永旺 彭桂元 彭雅婷 胡小和 單位:長沙衛生職業學院
- 上一篇:高中化學項目教學模式探索
- 下一篇:科研實踐與生物化學教學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