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市場對亞洲貨幣市場的約束

時間:2022-09-04 03:10:49

導語:離岸市場對亞洲貨幣市場的約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離岸市場對亞洲貨幣市場的約束

日本的離岸市場建立于1986年12月1日,它的誕生是東京外匯市場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離岸市場的成立是日元國際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明顯標志。由于日本銀行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外幣資產,因此該市場建立僅僅半年,交易額就達到1790億美元,超過了亞洲傳統的離岸市場—香港和新加坡。但比起美國的紐約和英國倫敦,日本離岸市場的規模還是比較小的。1987年中期,紐約離岸市場的金融資產為2800億美元,倫敦為7500億美元。

由于日本國內的資本市場發育不全,東京離岸市場是模仿美國紐約離岸市場的模式建立的,因此在近期內它很難趕上倫敦市場的規模。日本建立離岸市場的目的有二個:第一是為了使東京成為太平洋地區的金融中心,加速日元國際化進程,第二是為了緩解日元兌美元的匯價波動的壓力。另一方面,日本金融管理當局又想不惜一切代價,將離岸市場與國內市場分隔開來,以防止該市場對國內的貨幣政策控制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東京離岸市場的重要特征就是:采用美國模式而不是采用英國模式。東京離岸市場的開戶機構只限于官方授權在日本經營外匯業務的銀行和經大藏省特別批準的那些組織。市場交易者只限于非居民:定居海外的銀行(包括日本銀行和證券公司的海外分支機構)、外國機構(國內機構和離岸機構)、外貿公司(國內公司的離岸子機構)、外國政府和機構。國內公司的海外分支機構和非居民不能直接進入該市場。為了將離岸市場與國內市場相互分離,外匯銀行的離岸賬戶必須保證其交易對象都是非居民。通過該市場進行的任何資金流轉都得在日本以外進行。

此外在一家國內銀行和其海外賬戶間的資金日流轉量被限定于該銀行作為非居民在上一個月持有的離岸金融資產平均余額的5%。這項控制當時特別引起爭論。因為它嚴重阻礙了該市場的發展前途。包括東京銀行在內的一些銀行,強烈要求以準備金代替該項限制。另一項限制市場發展的規定是對市場交易征收地方稅和印花稅,同香港相比,后者提供了更受歡迎的稅收制度。日本對市場交易收取的所得稅高達50%,而香港僅為17%。盡管如此,自1986年12月以來,東京離岸市場仍然穩步發展。1987年7月,資產余額達到1788億美元,其中美元占1071億美元,其余的為日元交易。19曲年,資產余額上升達到3000多億美元。離岸市場成立后不久,日本銀行就開始通過該市場賬戶進行辛迪加貸款,同時貸款水平大大超過了需求水平。歐洲日元、拆借和票據貼現市場的利率水平決定了在離岸市場上賣出美元、籌集日元的成本。因此離岸市場的利率與前者密切相關,同業交易占了該市場絕大部分份額。離岸市場的增長是靠國內銀行將其資金轉移到離岸市場取得的。很低的借貸水平表明該市場仍然缺乏深度,運轉不充分。由于缺乏吸引力,自該市場成立以來外國銀行投有介入。

限制該市場發展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不允許非居民通過其離岸賬戶發行債券。禁止在該市場進行證券業務的規定反映了銀行同證券業的利益沖突。銀行不同意在離岸市場上給證券業立足之地,在它們看來如果這樣的話,證券業可以在離岸市場獲得銀行的地盤,而銀行卻只能在國內市場上維持其原來的地盤,不能進入證券領域。銀行同證券公司的矛盾是:為了保住各自在國內的地盤,而反對將東京離岸市場發展成為倫敦那樣的歐洲貨幣離岸市場。這一行為限制了東京市場與倫敦市場競爭的潛力。與此同時它保證了離岸市場僅僅是外匯同業市場的延續。如果東京市場象倫敦市場一樣,不再限制證券業務的話,那么它將成為亞洲地區占壟斷地位的資本市場。1989年4月1日,大藏省決定放松對離岸市場的管制:一、每家銀行每天流入或流出離岸賬戶的資金不得超過該行上個月非居民交易總額的10%。二、對衡量非居民身份的標準也將放寬。三、對防止離岸資金滲入國內市場的規定也將放寬。現行規定:客戶與銀行必須簽訂合同保證不將離岸資金攜入日本國內市場。而新規定則客戶與銀行雖仍須遵守這一義務,但無須再以簽訂合同來作保證。另外。

有關的文件工作也將予以放寬外,其它條例還須作進一步研究才考慮修改。主要包括:一、對銀行作為居民身份的稅收間題。二、限制離岸市場從事存貸業務。三、限制從事證券(包括大額存款證)業務等。目前該市場主要由日本的大銀行占領,政府希望放寬管制后,小銀行也能夠積極參與。亞洲離岸市場在70年代獲得迅速發展,但其規模遠遠小于歐洲離岸市場。1971年,亞洲離岸市場的存款總額只占歐洲離岸市場的1.8%,1981年上升到7%,1988年亞洲離岸市場占世界離岸市場的資產總額上升到10%。亞洲離岸市場發展的歷史背景是:60年代后半期,隨著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的發展,亞洲地區的國際商品生產和國際資本流動日益增長。1967年,外國在亞洲地區的直接投資近81億美元,1977年,達到2切億美元。隨著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亞洲各國生產國際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對資金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在這個市場上,外國銀行除把本地區資金聚集起來以外,還從歐洲貨幣市場吸收資金來滿足亞太地區的需要。70年代亞洲地區的對外貿易規模還很有限,自有的外幣資金不多,大量國際資金通過亞洲離岸市場流入亞洲地區,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70年代的亞洲離岸市場是歐洲離岸市場的擴展和延仲。

80年代中期以后,亞洲各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對外貿易獲得巨大發展,臺灣、南朝鮮、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外貿收支大量盈余。它們已經從資本輸入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國,相互間的商品資本流動大為增加。同時日本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也進一步增強了對亞洲地區的投資,亞洲地區商品和資本的流動性日益增強。與此同時,太平洋國家取代西歐國家成為美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的經濟重心也開始向太平洋地區轉移,這就大大促進了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繁榮,刺激了亞洲離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80年代的亞洲離岸市場得到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亞洲地區內部,在調劑國際資金運動和促進國際經濟交流和發展方面的重要性大大超過了70年代。東京離岸市場的建立,加強了東京金融市場作為亞太地區資金活動的樞紐地位。同時對傳統的亞洲離岸貨幣市場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1988年日本對亞洲地區的直接投資達到49億美元,據日本通產省估計,從現在到2000年,日本對亞洲地區投資的年增長率為14%,平均每年約為17。億一180億美元。亞洲地區內部的貿易量也在快速增長。1987年就達到1870億美元,估計在90年代初期,亞洲地區內部交易量將超過其與北美地區的交易量。現在不少亞洲地區國家正在用日元舉債,馬來西亞30%的外債是用日元舉借的,泰國和印尼則各占40%和30%。估計90年代亞洲地區國家將普遍用日元作為貿易報價、外債和國際儲備貨幣。

東京離岸市場的發展為日元國際化提供了良好條件。但是歐洲日元的結賬中心和主要資金來源地,不是在東京而是在香港。1989年,日本各大銀行頻頻在香港舉借日元貸款,使香港的歐洲日元信貸非常繁榮。這是因為日本政府害怕東京離岸市場歐洲日元業務的發展擾亂其本國的貨幣政策,因此禁止日本公司在本國離岸市場開展借貸活動。香港離岸市場因而大受其益。由于東京離岸市場目前仍然存在許多業務限制,因此日本的大銀行和公司,紛紛進軍新加坡和香港,使傳統的亞洲離岸市場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東京離岸市場開張之初,人們曾普遍擔心原有的亞洲離岸中心將因此而萎縮,現在事實證明恰好相反,東京離岸市場的成立非但沒有影響其它亞洲離岸中心的業務,反而對后者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即使今后日本政府對東京離岸市場采取更為寬大的政策,也不會對其它亞洲離岸中心產生不利影響。因為現在的亞洲離岸市場主要是個短期的同業拆借市場,日本離岸市場的發展只能朝著長期化、縱深化方向發展。一旦日本的離岸市場趕上倫敦市場的規模,東京將成為國際上又一個歐洲美元計賬中心,并將取代香港成為歐洲日元計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