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準備金率政策效果及路徑

時間:2022-01-01 10:23:17

導語:法定準備金率政策效果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定準備金率政策效果及路徑

一、政策實施效果欠佳的原因

近年來,我國法定準備金政策實施是有效的,但與理論效果還有距離。原因主要在于:

1.矛盾的政策目標。中國人民銀行近年來的政策目標主要有兩個:對內壓低通貨膨脹率,對外維持貿易平衡減緩人民幣升值。選擇對外控制人民幣匯率,對內渴望貨幣政策有效這兩個目標,就必須放棄國際收支平衡這一目標。人民銀行必須在3個目標中有所取舍,否則有可能造成政策之間難以協調相互抵消的后果。

2.貨幣政策傳導途徑受阻。在我國,儲蓄意識深入人心,儲蓄過多導致有效內需不足,存款量過大,大量資金集中于商業銀行。在儲蓄養老的思維支配下,貨幣政策的調整很難真正刺激儲蓄向投資的轉變。此外,貨幣政策是一種中央銀行意愿的傳遞,具有告示性效應,時滯較長。在個人和企業的決策階段,央行只能觀望而無法進行實質性干預。在貨幣政策實施之后,央行只能夠被動等待其效果進而被動的進行下一步調整,此時,如果各存款性機構不予配合,貨幣政策效果就無法體現。

3.經驗欠缺。我國法定準備金政策實施只有20多年時間,并無充足數據驗證效果。國際上,調整法定準備金率這一貨幣政策工具使用頻率也并不高,甚至在很多國家已被棄用。同時,面對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和變化迅速的經濟形勢,央行在擔負過多政策目標時難免顯得捉襟見肘。

二、相關的政策建議

1.央行增強與商業銀行的合作,建立更多投資渠道。我國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控制力度一直較弱。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和創新金融服務能夠抵消部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影響。另外,居民出于謹慎的考慮,大部分的資產以存款的形式存在,對宏觀經濟情況反應十分遲緩。央行的政策操作需要與市場成員進行充分溝通,最終得到主要成員的認可,通過改變窗口指導等方法,改變金融機構的信貸規模。英格蘭銀行、美聯儲的做法值得借鑒:在調節法定準備金政策時都會事先與市場主要組成者深入交流,提高政策透明度,使政策決定能夠得到大部分成員的配合,有效避免了法定準備金率的調整對貨幣市場的負面影響。因此,央行在實施法定準備金政策之前,應與市場主要參與者進行充分溝通,通過增強對金融機構的指導作用,從而達到調節信貸規模的效果。此外,應通過拓寬投資渠道,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場使得法定準備金政策傳導途徑增加,改變當前投資途徑單一的局面,分散集中于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資金。

2.人民幣繼續升值,緩解外匯儲備增長勢頭。央行為平衡國際收支,已向市場上被動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這為對內控制通貨膨脹的任務造成了障礙。為改變這種矛盾局面,央行在三大目標中必須作出取舍。無論如何權衡利弊,人民幣適當升值已是大勢所趨。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控制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和幅度,并密切留意熱錢的動向,給出口型企業以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生產模式,適應宏觀形勢。總之,進一步放松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導向的匯率,能夠減少以投機為目的的熱錢涌入,不僅可以穩定中國金融市場,能夠緩解外匯儲備持續增長的壓力,而且可以減少國際貿易沖突,緩解我國面對的政治、經濟壓力。

3.央行貨幣政策之間相互配合,增加貨幣政策種類。利率政策、匯率政策、信貸政策、財政稅收政策、國際收支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是各有利弊各司其職的,目前尚沒有形成完整而且有機的結合。只有相互協調配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在較高法定準備金率之下,如果只配以低利率,控制流動性過剩的效果受到很大限制,需要適當提高利率才能從根本上回收市場上的流動性。同時,應改變貨幣政策工具短缺的現狀,開發公開市場操作工具的使用。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中,與法定準備金率制度相比,公開市場操作一直被成本高、操作技術局限等客觀因素制約著,難以得到長足發展,而我國的再貼現市場發展緩慢,無法在短期內達到貨幣政策目標。因此,央行面臨著無計可施的狀況,不得已只能依賴法定準備金率作為調節經濟的工具。國際經驗表明,如果央行弱化法定準備金制度的作用,就必須迅速地補充其他貨幣政策操作體系。

作者:程曉曦賈俊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